APP下载

民国时期北平乐舞传习初探

2020-10-20霍燚

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祭祀乐舞

霍燚

摘 要:民国时期,北平曾开展祭祀活动,主要是文庙祭孔和武庙祭武。文章以曾经参与过祭祀演出和乐舞传习的老人张志荣的采访为出发点,对其乐舞传习的方式、乐器形制及物品管理、祭祀仪式等进行记录,以促进当今祭祀乐舞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祭祀;乐舞;乐舞传习

民国期间,每年春季和秋季在北平孔庙会进行两次祭孔活动。自1938年3月6日首次春丁祭孔到1945年3月最后一次春丁祭孔,共举行15次大规模祀孔典礼。除了孔庙祀典外,还有武庙祀典。张志荣老先生就是当时祭祀乐舞生中的一员。张志荣,1935年出生于北京,曾在1941年就读于普化小学,并学习祭祀乐舞,在1943年至1945年期间以乐舞生身份参加祭祀活动。笔者有幸对张志荣先生进行采访,记录当年乐舞传习的经历。

一、机构设置

普化小学位于北京西四北大街小旃檀寺内,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校董为江朝宗(别名江宇澄),内设乐舞传习所。1940年《立言画刊》曾对乐舞传习所有过这样的记载:“乐舞传习所成立多年,由江宇澄将军主持,历届祀孔典礼,均由该所演奏。指导为高和德君,乐舞学生共有三十余人,演奏均为古乐,为唯一之古乐演奏团体。”

乐舞传习所共设四种教学班,分别是唱班、乐班、文班、武班(文班、武班即学习文舞和武舞)。平时大家都集中在乐班中学习,临祭祀之前分班。目的就是让舞班的学生在必要时作为乐班的候补,主要力量偏重于乐班。乐班不仅学习工尺谱,还要学习五线谱,但以工尺谱为主。

二、传习方式

传习方式属于口传心授的传统教育方式,上午学生学习文化课,下午学习祭祀乐舞。入校学生先学习唱,即唱谱、唱词,并不学习乐器。首先学生需要学习音乐理论、板眼、音乐鉴赏等,这是学习乐器和舞蹈的基础。学生学习的时候先学习乐谱,不用背歌词,要严格按照板眼节奏练习。

(一)基础训练

老师首先会进行歌唱的板眼训练。学习的时候,板眼明确,歌词为一句四字,一字唱四拍,为一板三眼,相当于四四拍,以板代替编钟,以碰铃代替编磬,一般编钟打在板上,编磬打在中眼之上,头眼和末眼省略,也相当于打一板一眼。板由老师来打,眼由灵巧的学生来打。老师教学严格,如果学生走神唱错,老师即使距离很远也能听出来。当时没有唱片,老师在关键时候才进行示范,平日都是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唱。

(二)乐班学习

学习乐器的时候,一般一个学生主学一门乐器,乐器由学校提供,只能在学校使用,不能带回家练习。学生若想回家练,乐器需自行购买。有的学生想在家里练习,就买笛子等价格便宜的乐器,但是笙这种乐器一般家庭负担不起。所学乐器都有专业老师进行教学,所学祭祀曲目和乐器都是正宫调式,尽管老师在平常讲课时讲过小工调、一字调等其他调式,但祭祀中只用正宫调。在平时除了祭祀乐以外,老师还会教一些曲牌,如《万年欢》《梅花三弄》《苏武牧羊》等,用于基础训练和音乐鉴赏。

(三)舞班学习

临祭祀之前会分班,一部分学生会从乐班进入文班和武班学习舞蹈,舞蹈会较乐器稍简单一些,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着进行学习,要求动作横平竖直,站好位后原地跳,动作缓慢,一字一音一个动作。

(四)唱班学习

临祭祀前一部分学生分到唱班,学习唱祭祀歌词,需要背谱背词,有专业老师进行教学,教学较为严格。平日教学仅在黑板上写唱词,而临祭祀前会用油印机印歌谱发给学生,以便学生背词。

三、乐器形制及物品管理

(一)乐器、舞具形制

乐器按照八音分类法分类,传统祭祀样式有16种:金类乐器镈钟、编钟;石类乐器特磬、编磬;丝类乐器琴、瑟;竹类乐器笛、篪、箫、排箫;土类乐器埙;匏类乐器笙;木类乐器柷、敔;革类乐器建鼓、搏拊。

镈钟为甬钟样式,一簴悬挂1枚。编钟为圆钟样式,大小相同,钟壁厚度不同,以此区分音高,一簴悬挂16枚。特磬为石刀样式,一簴悬挂1枚。编磬同为石刀样式,大小相同,磬片厚度不同,以此区分音高,一簴悬挂16枚。琴为七弦琴,瑟为二十五弦瑟。笛为竹制,两头镶骨。箫为紫竹材质,底部镶骨。篪为藕荷色,粗管,金龙纹,指孔前五后一,底部不封底,但用笛膜贴住。排箫为红色,凤尾形状,描金龙纹。埙,陶土材质,紫砂红色,不描龙,平底卵形。笙,短嘴,吹孔如金钱眼,红苗,两根大苗上镶骨。柷为木斗形,敔为卧虎形。建鼓,大鼓横架在木架上,上有鼓帽。搏拊形似腰鼓,平放于木座上。

文舞使用的舞具为羽、龠。羽为红杆,金龙头,龙头衔长羽毛。龠为红色竹质。武舞使用的舞具为干、戚。干为盾牌,上绘兽头彩绘。戚为斧头,木质。乐生服为红色百花袍,缎子面,皂靴,黑色布帽,额头镶嵌铜制乐字。

(二)乐器及道具的保管与保养

第一,练习乐器。练习乐器相对老旧,放置在排练处乐器架上,架上分若干格子,每个格子上标有学生姓名,放置学生自用乐器。

第二,演出乐器。演出乐器较新,并且有专用棉布套进行包装保护,如排箫是黄棉布套。临演出前,老师会给学生发黄穗子悬挂于乐器上,演出后收回。小件乐器存于学校,大件乐器如钟磬等则不在学校。学校中有专用乐器库房,有专人进行保管。

第三,服装管理。服装有专人保管,每个学生的服装大襟里都贴着自己的名字。每次祭祀之前老师都会组织学生试衣服,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衣服会变短,需要更换大号服装,小号服装则给低年级学生使用。帽子放在帽笼里,类似于笼屉,摞多层,有专人在演出前用扁担挑到场地。

第四,乐器维修。一般的乐器维护由授课老师负责,比如笙在排练过程中出现音不准的情况,老师就会进行调音,而严重的乐器损坏会有专人进行维修。埙由陶土制成,时常会有学生在不经意间打碎,因此有备份保留。

四、祭祀仪式

祭祀分为祀孔典礼和武庙祀典,祀孔地点为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的孔庙。祭武地点为武庙,也称关岳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北侧,现今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每年祭孔有两次,春秋各一次,祭武则在祀孔之后进行,相当于一年有四次祭祀仪式。于凌晨4点一干执事人员到位,5点开始祭祀,时间大概1小时。下面以祀孔为例,描述祭祀的全过程:

(一)祀孔前准备工作

学校会在白天安排公共汽车将学生们送到孔庙进行彩排,彩排时按照正式的站位站好,每个人脚下会用粉笔标记,在固定位置进行彩排,等到正式演出时会把粉笔标记擦掉。白天彩排完后,学生们被送回学校吃饭、休息,等待夜里的正式祭祀活动。

入夜后,学生再次乘坐公共汽车来到孔庙。孔庙内有汽灯,灯内烧煤油,有专人用气筒打气,照明效果良好。祭祀之前要先敲3600下鼓,环节与传统祀孔仪式相同。敲完鼓后,仪式正式开始。

(二)祀孔典礼

祀孔时共有六项程序,分别为迎神(乐奏昭和之章)、初献(乐奏雍和之章)、亚献(乐奏熙和之章)、终献(乐奏渊和之章)、撤馔(乐奏昌和之章)、送神(乐奏德和之章)。整个乐队位于大成殿月台上,南部东侧为建鼓、镈钟、编钟,南部西侧为特磬、编磬,瑟在钟磬北侧,琴在瑟北侧,俱是面向大成殿方向。月台东侧有柷、管乐队和歌工,面向西。西侧有敔、搏拊、管乐队和歌工,面向东。乐舞随典仪官的号令而动,进退有序。祭祀仪式结束,学生按顺序退下大成殿月台。

(三)祭祀后续工作

祭祀仪式结束后,学生们收拾好乐器道具,依旧乘车回到学校,再从学校返回各自家中已是天亮。之后,学校会有相应奖励,张贴红榜,分等次奖励学生。

以上就是乐舞传习所对于乐舞的具体传习方式以及祭祀活动的大概情况介绍。尽管乐舞传承机构性质已经由公办转移到了民办,形成了學校教学,但教学方式仍是口传心授,依然按照传统的祭祀乐舞传习方式进行。张志荣先生口述的关于当时乐舞传承以及物品使用等具体情况,为祭祀乐舞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为今后祭祀乐舞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武俊玲.日伪时期北平孔庙祭孔活动述议[J].首都博物馆丛刊,1994(9):159

[2]北京市档案馆藏.私立民生育幼院附小、普化、培荃万字一小、艺文附小小学登记备案材料[Z].153-001-00949(28).

[3]春丁祀孔乐[J].立言画刊,1940(77):23.

作者单位:

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神乐署雅乐中心

猜你喜欢

祭祀乐舞
韩邦奇《苑洛志乐》的思想来源与乐学诉求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试论儿童舞蹈的审美特性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从祭孔仪式的乐舞看文化的传承
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两晋郊祀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