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祭孔仪式的乐舞看文化的传承

2016-05-23付翠屏李鸿儒

戏剧之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乐舞传承文化

付翠屏 李鸿儒

【摘 要】孔子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缔造者,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标志。本文记述哈尔滨文庙的一次祭孔大典仪式过程,从中深入的挖掘公祭大典中传统雅乐和舞蹈所蕴含的儒家思想精髓。

【关键词】祭孔仪式;乐舞;传承;文化祭孔仪式;乐舞;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58-02

201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6年纪念日,今天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文庙)举行祭孔大典。

祭孔仪式又称释奠大祭,现在我们称之为祭孔,但在中国古代大多的文献记载中还是叫做释奠,它是有不同等级的,最高规格是准备好丰盛的祭品,或由官府、帝王亲自来承办的官祭,这种称之为释奠大祭,稍低一点的规格叫做释菜,再低一点的规格叫释壁,在现代祭孔仪式中是由国家政府来举办的,公祭孔子大典采用的是八佾乐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跟唐代并无太大的变化,都是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儒家思想主题、礼乐中和的思想观念,舞蹈是以“孝、仁、中、正、礼、和”六德为舞蹈的语言基础,舞蹈的形象性突出体现了“礼乐”中孔子的仁德思想。

一、公祭大典的仪式过程

(一)准备阶段

在大成殿前穿着红色汉代服饰的六十四名舞生,左手持羽龠右手持羽翟,表情肃穆,两侧穿着绿色汉代服饰的乐师也依次的站好,在万仞宫墙外侧,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各行各业的上百人组成的方阵,在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我还看到祭祀的人们从文庙的正门走进方阵中来,“接近孔子感悟圣承”,2015公祭孔子大典开始了。

(二)仪式过程

1.第一项:中小学生向孔子先师雕像敬献花篮,在场的领导、老师、学生和各行各业的人们向孔子像三鞠躬,以示对先师的敬畏。“朗朗德功,百代流芳,承袭孝行,美德颂扬”,这是接下来由中学生们献上的《孝德之歌》,歌曲虽短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接下来就是“启户”,“启户”就是将大成门中间的大门打开,在大成门前举行的仪式叫做“启户”仪式,在场所有的来宾及学生整理衣冠、庄然肃立。大成门是拜谒孔子进入大成殿的最后一道大门,大成门平时是关闭的,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能开启。进入大成门的同时也伴随着祭奠孔子的音乐,击鼓三声预示风调雨顺,乐童撞钟也预示着春夏秋冬、政通仁和。在场所有的来宾和学子将在“启户”声中移步大成门,经过东、西庑,抵达大成殿的露台上,举行公祭大典,这时我们看到,礼声、乐声、舞声都已准备就绪。

2.第二项:在八佾乐舞声中向孔子敬献花篮。同时乐奏“天人和一”、“与时谐行”、“天下大同”这三段乐舞,体现了祭孔乐舞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发展过程,保留至今的规范化、典型化的历史演变过程。祭孔乐舞是集礼、乐、歌、舞四位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它属于雅乐体系,它的诞生是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最初是由孔子的家人及弟子来拜祭他。司马迁曾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夫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①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孔子是平民布衣身份,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只是把他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来看待,并没有给予他太多和过高的评价。到了汉代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在官学学校和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设立了孔子的六艺,这样孔子在汉代就有了地位,到了东汉平帝时期,孔子有了他的第一个封号:“褒成宣尼公”,从此以后孔子的封号就不断地得到了帝王的各种追封。到了唐玄宗时期,他给予孔子很高的封号“文宣王”,一个个帝王的封号,在以后的朝代中不断的给予孔子:“先师、至圣先师、先圣、儒尊、大成至圣先师”等诸多个封号。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伴随着这种演变我们对孔子的追思、怀念和祭祀也在逐渐深刻,然后进入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领域。

3.第三项:宣读祭文,在祭孔仪式中宣读祭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过程,祭文是中国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产生的时代比较早,在我国古代,文人都必须会写祭文,诵读祭文是每一年祭孔最重要的一项,一般都有主持祭孔大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来恭诵祭文。古代诵读祭文要面对孔子的牌位。今日举行的祭孔大典是要面对孔子的雕像去诵读祭文的。古时的祭文是非常讲究文体的,有散文、韵文、骈文、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运用骈文写祭文是文体题裁中最难写的,讲求对古典文学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讲究压韵并运用大量的典故。当今的祭文也做了很大的改革,主要内容是追思孔子一生的事业,歌颂孔子的功德。

二、祭孔仪式中的乐舞

(一)古韵遗风

祭孔仪式中的音乐是以周代《六乐》中的《大韶》为基础曲调,现代祭孔仪式中曲调、歌词、乐器的规格都沿用唐代祭孔的礼乐制度,而音乐本身来源于三千年前的雅乐,属于我国古代祭祀典仪中的庙堂音乐,[2]祭祀时所用的乐器是按“八音”分类;编钟悠远、石磬凝重、丝琴飘逸、竹箫绵长、土埙神秘、革鼓震撼、匏笙浑厚、木筝质朴,八音齐奏金声玉振,尽善尽美矣。“《大韶》舜之遗音也,温润以似南风之至……”②体现了孔子所推崇的温润儒雅,质朴敦厚的礼乐思想宗旨。歌词是以缅怀孔子,叙述他的功绩,歌颂他的功德,颂扬他的思想为主要内容,采用的是《诗经》体,每句四字,每字一音的格律。音调素雅平和,节奏舒缓,旋律平稳,无大跳的级进音节,体现了祭孔仪式的庄然肃立,凸显了我国古代雅乐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自唐代以来祭孔大典共设立了六个乐章: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其中“初献”、“亚献”“终献”是舞蹈的部分,也称“三献礼”。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对祭孔音乐虽有细节上的变动,但都以唐代的礼乐制为基础,自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恢复了祭孔仪式,由政府举办公祭大典。现代的祭孔音乐主要是沿用清代康熙年间孔尚任所编创的《大晟乐章》中的曲谱,是以曲谱中的骨干音为主要旋律,打破了传统雅乐“中正仁和”的旋律曲调,延用至今的曲调与旋律无太大变化,根据每年祭祀仪式的情况和主题内容的要求,歌词有所变动。

(二)八佾乐舞

舞蹈是祭祀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个祭祀舞蹈是围绕着“礼”而进行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是我国礼乐制的核心体现,祭孔中的乐舞有别于其他祭祀形式的舞蹈艺术,它是在儒家思想倡导下和历朝历代的演变下,具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和礼仪四邦的目的,形象的刻画出孔子一生的境遇和对华夏民族二千多年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祭孔乐舞是继承了三千多年前的《大夏》之舞,祭祀时的舞蹈表演由最初的道童逐渐演变成专业舞生。在现代文庙祭孔仪式中,对舞蹈中的舞姿、舞容要求是比较严格的,[3]“八大舞容”和“十一动势”是衡量八佾月舞的最高标准,即:首容、身容、立容、手容、腰容、足容、步容、舞容,为八大舞容。开、合、举、落、呈、垂、相、拱、交、衡、执这一系列舞蹈动作是对舞姿的要求,舞生经过了严格的训练符合了以上的要求,方能在祭孔仪式中表演,舞生右手执羽翟,左手执羽龠,伴随雅乐《初献》《亚献》《终献》舞步进退有序、跪拜有礼,鞠躬持步。三个乐章一共是24句96个字,每个句配一个舞蹈动作。在我国古代祭孔乐舞是分等级的,帝王、天子享用八佾乐舞,八佾乐舞也称天子舞,是祭孔乐舞的最高规格,诸侯享用六佾乐舞,士大夫享用四佾乐舞。

三、祭孔乐舞的传承及价值

(一)传承的意义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唐朝的文化和经济是居高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孔子的礼乐文化和儒家思想也广泛的传播到东南亚各国,朝鲜、日本等多个比邻的国家。[4]在当时朝鲜曾三次派遣使臣前往唐朝观摩释奠,并将祭孔时的乐器、服饰、音乐、舞佾等诸多礼节带入朝鲜,编入国制中。越南曾效仿我国唐代时期的祭孔仪式,建立文庙,塑立孔子圣像,仿造乐器,在祭祀时所跳的八佾乐舞,则是从唐代一直延习到明代才逐渐完善。日本的文化与中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早在唐代就派遣使臣和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带回日本。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释奠祭孔。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流传至今的祭孔仪式,在音乐、舞蹈、服饰、乐章、程序、规模等细节方面各有所不同,但孔子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祭孔音乐与舞蹈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很强的附着性质,是属于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礼仪音乐,是为封建社会等级而服务的。在现代社会中,祭孔乐舞摒除了这一弊端,不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所以在舞、乐中我们更能窥探到历史厚重的礼乐思想和两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积淀。现代的祭孔乐舞表演性很强,它已成为一门专业的表演艺术形式,现代的传承中更注重了乐舞的表现形式,增加了艺术感和美感,传承至今祭祀孔子以不再是单纯的敬畏先师,缅怀先圣,而是对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礼乐和文化的传承。

(二)祭孔乐舞的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庙已成为百姓传承孔子思想的场所。孔子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中国文化最大的影响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创办私学,孔子生于乱世,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私学使官府只允许王侯贵族子弟受教育的权利被打破,平民百姓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弟子三千,传世于天下,在他的弟子中身份的来源是复杂的。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贯穿到他的教学中,孔子的思想和精髓也被他的学生们记录下来传承至今,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外来的音乐与文化的入侵,使中国传统的音乐及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开放、不再受礼教的约束,使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知不觉中失去先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祭孔乐舞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意义和价值,就是重振国学精髓,重拾我们即将丢失的传统文化。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②班固:《汉书﹒礼乐制》。

参考文献:

[1]江文也.孔庙大成乐章[J].华北作家月报,1943(6).

[2]李雪勤.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山东省曲阜市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曲阜市志﹒祭孔乐舞章[M].1993.

[4]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付翠屏(1970-),辽宁省岫岩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民族民间音乐;

李虹儒(1983-),辽宁省凤城县人,200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乐舞传承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龟兹乐舞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