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素养在高考复习中的渗透与思考
——以近三年历史高考真题为例

2020-10-13陈爱辉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藩镇尺度时空

文∣陈爱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空观念被认为是历史学科最本质的素养”,在历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如何在高考复习中渗透时空素养的培养,成为许多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2018年全国I卷第25题为切入点,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审视唐代后期藩镇割据这一历史,并结合近两年高考真题,谈谈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对学生渗透时空素养的培养。

一、不同时空尺度下对唐代“藩镇割据”的认识

岳麓版教材必修一讲述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破坏了唐朝中央集权,使唐王朝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1]因此,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都抱有“破坏中央集权”的认识,很少人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分析唐代后期藩镇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18年全国I卷第25题的出现,颠覆了中学历史教学对唐朝“藩镇割据”的认识,很多学生对“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的正确选项感到困惑。

(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现行教材以文明史观为指导,偏重于制度史,忽视了历史的整体性。必修一教材叙述唐朝历史时重点讲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而“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只是作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很多老师对此并未深究。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对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认识存在时空尺度的固化。

事实上,对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认识,存在三种不同的时空尺度。第一种是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置于安史之乱前疆域辽阔的盛唐之中进行历史评价;第二种是将其置于安史之乱的八年期间进行历史评价;第三种是将其置于平定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重建其统治秩序的背景下进行历史评价。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时空尺度下,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

我们得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破坏中央集权”的认识,正是基于第一种时空尺度得出的负面认识。如果我们选择第二种时空尺度,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时期,安史叛军攻占长安、玄宗入蜀,李氏江山危在旦夕时期的唐王朝进行评价,则会得出更为正面的认识,至少安史叛将已经投降,唐王朝还都长安。而2018年全国I卷第25题则是从第三种时空尺度对其进行评价,得出延续了唐朝统治的认识。

新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时空观念既是认识历史的标尺,又是对客观历史的定位,任何对历史的认识都要将所认识的客观历史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之下。同时,时空观念也是阐释历史的角度,只有从历史的时间演进和空间范围的角度去进行说明和解释,才能看出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2]2018年全国I卷第25题的命题意图正是将“藩镇割据”置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之下所做出的“客观评述”。

二、特定时空背景探究历史事物的能力培养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对唐王朝的影响,教师在试题讲解中引入李碧妍博士关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研究成果。通过提供更多的历史细节,教师引导学生将“藩镇割据”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材料:传统的史观认为,唐廷在安史之乱后于内地普设藩镇是削弱自身统治力、助长地方割据的一种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些藩镇中的政治实体与乱前的边境诸节度使军团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很明显看到,经过八年的安史之乱,这些边境大军团的实力,无论是来自叛军方面的东北节镇,还是阻击叛军的西北节镇,其实都已经大为削弱了。并且,通过于内地普设藩镇的方式,唐廷也已经对这些旧有势力进行了分割……帝国所遭遇的最严重的危机就是由原边境藩镇带来的大军团危机,而化解这一危机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构这些藩镇空间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过程。至于“安史之乱”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这一危机最明显的体现,也提供给了帝国一个化解这一危机的契机。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3]

可以看出,安史之乱既是唐朝两大军事集团危害的大爆发,也是解决这两大危害的契机。唐朝通过平定安史之乱,瓦解了两大军事集团,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的藩镇,但已经无法直接威胁唐朝的安全。

材料:(宋人尹源说)世言唐所以亡,由诸侯之强,此未极于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燕、赵、魏首乱唐制,专地而治,若古之建国,此诸侯之雄者,然皆恃唐为轻重。何则?假王命以相制则易而顺,唐虽病之,亦不得而外焉。故河北顺而听命,则天下为乱者不能遂其乱;河北不顺而变,则奸雄或附而起……如是二百年,奸臣逆子专国命者有之,夷将相者有之,而不敢窥神器,非力不足,畏诸侯之势也。

——《宋史》卷442,《尹源传》[4]

从材料可以看出,正是各类藩镇之间的相互制约,才维系了唐王朝一百多年相对稳定的统治。通过这两则材料的解读,学生不难理解“这一时期的藩镇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这一历史认识。也使学生明白,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应该置于特定的历史时间之下,选择合理的时间尺度进行比较,不宜以今度古。

除了时间尺度的选择外,我们还必须关注同一历史时间下,不同历史空间的差异, “就是要了解历史所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这涉及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观察历史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总的特点”[5]。

材料:我发现唐帝国在对各个区域的认识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它现在会把河北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把重心放在江淮,第二个放在关中或者河南,它对每一个区域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出现。唐朝关心江淮是因为江淮成为经济命脉,关心关中是因为首都在这里,是文化中心,关心河南是因为关系运路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河北对它来说就意义不大。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唐代人对于它的地区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排序了。

——仇鹿鸣、李碧妍:《安史之乱为何没有导致唐朝灭亡》[6]

通过材料分析,学生明白,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基于历史现实,对不同区域的定位不同,因此对不同区域的控制力度也有所差异,不同区域的藩镇对唐王朝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对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破坏了中央集权”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缺乏整体思维。从“河朔型”和“东南型”的材料出发,我们会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认识,前者“破坏中央集权”,后者“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仅能反映这两种类型的影响,而不是全部。

藩镇类型的多样化折射出历史空间的复杂性,反映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选择对我们认识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不应该以盛唐时期的统一局面为标准来评价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而应该置身于安史之乱后的特定历史时空来看待这个问题,要对不同区域空间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三、高考复习中渗透时空素养的思考

通过对唐代后期藩镇割据的讲解,我们不难看出,时空尺度的把握、史学成果的运用在高考复习中渗透时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时空素养培养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会时空尺度的把握

当代地理学认为,空间具有尺度属性。“尺度是物质运动和社会发展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一种将世界加以分类和条理化的思维工具”[7]。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如果放在不同的空间视野中看待,必然引起时间维度的变化,也就是考查的时间会加长或者变短”[8]。所以时空素养会强调“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9]。因此在备考中,培养学生学会选择不同时空尺度认识历史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26题考查占城稻的引入和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推动宋代“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这道题将宋代农业的发展置于宋代直接统治的区域,得出了“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历史认识。而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则更多地将宋代经济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史时间长河和古代中国辽阔的历史疆域中,观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两宋之际完成。在这种大的时空尺度下,宋王朝直接统治区域只是中国历史疆域的一部分,关注的是整体下局部的变迁。如果我们将宋代农业的发展置于古代中国的历史疆域的大空间来看,无法得出宋代时期中国“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历史认识。因为与赵宋王朝统治区域同时存在的还有辽、金、夏等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区域,这些政权加起来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当时中国的历史疆域。也就是说,题干中的“宋代”既是特指的时间概念也是特定的空间范围,有其特定的时空内涵。我们只有把握住“宋代”特定的时空内涵,选择合理的时空尺度才能得出合理的认识。

(2020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唐宋两代,为学术界成为共识的观点”[10],而中学历史教科书则更明确地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时间定位在“两宋之际”。如岳麓版教材“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11]。在教学中,我们习惯性地默认这个史学观点,而忽视了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什么是在“两宋之际”“南方”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也忽视了农业尤其是粮食作物在这个历史大转折中所起到的作用。

有学者研究认为“在传统经济‘农为本’的背景下,农业以及农业中的粮食生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古代经济重心首先是农业生产重心、粮食生产重心。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发展是江南地区步入全国经济重心的第一步,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础,经济作物与商业、手工业才能因此而获得发展”[12]。同时指出“南方”的空间范围,“已有研究多将南移后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视作长江流域,甚至包括闽福、岭南地区在内的整个南方,但历史文献提供的经济指标显示,真正具有经济重心地位的区域仅限于江南地区,即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13]。

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指挥棒,2020年的这道高考题再次提醒我们,应该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问题,打破中学历史老师的惯性思维,必将推动历史教学的新发展,这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重视史学成果的运用

近几年来,全国卷高考试题都是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很多题目的情境创设超越了现行版本教材的内容,呈现出对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的拓展与延伸。将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高考备考之中,能够有效填充和拓展通史中的断裂处和缺陷处,弥补现行专题教材的不足。以唐代藩镇割据为例,现行的几个版本教材“不管怎么叙述,教材编写者都是把藩镇和割据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凝固的词汇来看待,并放在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斗争这一主线中,强调藩镇割据破坏中央集权,不利于唐朝统治”[14]。《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一书的引入,不仅补充了教材中“必备历史知识”的不足,同时书中丰富的史料和历史地图又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提供了更多的历史细节,如宋人尹源的评述就是很好的视角。

在备考中,我们应该正视现行教材滞后性与高考命题发展性的矛盾,恰当地引用史学研究成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如2019年全国Ⅲ卷第26题考查了北宋的募兵制,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现行教材所未曾涉及的,我们可以引入《简述宋代募兵制的根源及确立》[15]《北宋募兵制的特征及其矛盾》[16]等史学研究成果,既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也为培养学生时空素养提供更多的史料和解释。

(2019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史学研究成果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的历史解释。“任何历史问题都会有一大堆解释,中学教科书所呈现的,无非是我们认为最合理的一种解释。”[17]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希望抱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尝试着去理解帝国在安史之乱这场危机爆发后,于内地普遍设藩镇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18],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审视安史之乱的视角,使学生打破了教科书对唐代后期藩镇负面评价的唯一认识,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分析历史,形成多元的历史解释。

“如何妙用古代史的常规考点进行精准的学科能力测量,很显然是随着史学自身的发展而实现的,这与命题者的史学素养和思维品质分不开。”[19]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高考复习,有利于弥补教材不足,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发展。

(三)重视时空素养的分层教学

“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以客观、准确地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根本目的。”[20]新课标将学业水平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各个学业水平等级有相对应的时空素养水平。[21]其中合格性考试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都要参加的考试,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即为合格。等级性考试由学生自主选择,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以学业质量水平4为命题参照。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能力要求等同于等级性考试的要求。在2018年全国I卷第25题讲解中,教师指导学生将“藩镇割据”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正是渗透了时空素养水平4的能力要求。

当然,“等级考不是不涉及水平4以下的内容,而是以其下的内容为基础”[22]。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26题中,就涉及“北宋”“宋真宗”“宋仁宗”“南宋”以及“江淮”“两浙”“北方诸路”“广南东路”“惠州”“四川”等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这表明命题者默认学生已经达到时空素养水平1的能力,即在“能够识辨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的基础上,对时空素养水平4进行考查。

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渗透时空素养的培养就需要努力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的等级,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视时空素养分类分层教学。“要达到水平2的位置,要从水平1开始,要找出从水平1到水平2的路径;而想要达到水平4的位置,也要从水平1开始,下一层永远是上一层的基础,考试也不可能永远不涉及水平 1 和水平3的内容。”[23]

总之,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时空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在素养培养上,我们需要重视时空素养分层教学。在内容上,适当地运用史学研究成果,努力培养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时空尺度来认识历史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历史探究涉及多种时空尺度,需要根据研究对象适时缩小或扩大研究的时空尺度。同时,不同时空尺度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结构整体。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如何将不同时空尺度下的研究成果关联起来,以求更全面而又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历史事件。如若我们把近三年这三道唐宋试题放在一起,又是一个全新的时空视角,折射出唐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北宋迁都养兵以及江南开发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形成新的历史认识。

猜你喜欢

藩镇尺度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唐代建立中都的原因探究
从“人均”概念看安史之乱前的藩镇自给
镜中的时空穿梭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宇宙的尺度
时空之门
形塑合法性:王元逵兴兵泽潞原因新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