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监测的实践研究
——以汕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监测为例

2020-10-12陈亮张晓航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测学科

文∣陈亮 张晓航

一、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体实施中,一些学校、教师、学生不重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开课率低、实施难、效果差”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一)学科地位弱化

信息技术学科无论是在重视程度、保障、师资配备、教研交流,还是在课时评价组织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

(二)教师角色错位

师资配置不均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兼职教师普遍存在;一些专业冒尖的教师,也以信息学奥赛、机器人、学生电脑作品竞赛等为主,学科的普及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研支撑不足

每间学校只有1—2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存在单兵作战的窘境;为教师配备专业报纸期刊、图书资料、软件、实验器材、数据库等资源不足;教研活动常处于停滞和依靠自发的状态,教研缺位严重。

(四)评价检查缺失

课程评价权限下放给学校,一些学校不开课、或开课随意性大,必修课程上成选修课;学生学业评价无依据,评价不到位,进一步造成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

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破解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难题、确保落实国家和省课程方案、整体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效果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用好评价这一把尺子,将评价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要实现监测体系的高效、有序运行,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包括团队建设、方案选择、工具研制、平台建设、组织实施、结果应用等六个方面内容。教学质量监测的评价工具研发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监测的成效至关重要。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方式选择“作业形成性评价”和“基础知识终结性评价”,且“基础知识终结性评价”占70%,“作业形成性评价”占30%。在制订监测方案时,需要统筹考虑初中的教学安排、学生的学业负担以及监测工作对学校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经过研究,汕头市把“基础知识终结性评价”安排在八年级下半学期,“作业形成性评价”一般安排在七年级下学期或八年级上半学期进行,时间选择上错开中考、高考这些时间段。监测全面依托平台开展,“作业形成性评价”的作业全部提交到监测平台,“基础知识终结性评价”通过平台采用机考来实施。作业提交和机考均安排一周时间,学生提交作业和机考时间与学科教学时间同步,最大程度减少监测活动对学校工作的冲击,全面提升监测的公平性和效率。在“基础知识终结性评价”中以客观题为主,题型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情境题等类型题目,客观题可以方便地进行考试指标的统计分析,通过命题、审题和测试等环节,预估题目的质量指标,确定参考模型。考查结束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对,进一步修正评价工具的指标体系,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测的标准化程序,使整个教学质量监测的过程建立在较为客观的基础上,再逐步引入项目反应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建立的项目参数有恒久性的特点,可实现不同年份教学质量监测结果之间比较。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智能水平、有效减少人工操作,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应采用在线考试、自动评分等方式。因此,监测平台需要借助云平台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在线命题、在线分析等模块,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明确定位,见表1。平台的开发建设和成功应用能确保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监测的有效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可以帮助教师梳理教学知识点,明确教学难度、深度;指导教师开展试题命制,学习掌握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等质量指标,细化课程教学要求和质量要求,找出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表1 汕头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监测平台各模块的主要功能

三、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研发的几个探索

(一)以单元“大作业”作为考查重点

作业是落实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基于单元教学内容的项目作业作为考查内容,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把单元教学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学习目标;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单元知识和技能,调动学生实践能力去进行作业设计,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性策划和执行能力;也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使作业考查评价内容更加科学、严谨、可操作,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体清晰的指引。

(二)“大作业”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些章节是围绕解决生活中信息处理的问题,以一个软件作为支撑组织教学内容,如文字处理、演示文稿、数据处理、二维动画等内容。这些内容,适合作为“大作业”的考查内容。可以按照“研讨课标,主题引领,融入知识,贯穿主线,共性要求,个性表达,互评互改,共同成长”的整体思路,推动“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三)以多维目标构建基础知识考核评价体系

在基础知识考核中更加突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目标指向,教师明确要考核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知识目标中,我们对广东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将学科知识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技能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学科能力目标分为分析模仿,设计实现、迁移创新。同时结合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知识多维评价表。通过学科知识多维评价表,帮助学科教师梳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知识体系以及在教学中要落实的学习目标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求。如表2所示。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七年级与八年级教材中所教授的内容划定质量监测的知识点考查范围,同时发布上机笔试的题型与题目难度分布,并下发测试要求。我们在“在线命题系统”的题库中遴选相关题目组成20套试题。为了保证上机笔试的严肃性与公平性,防止作弊行为,每套试题的题型和难度相同,题干略有不同,题目顺序和选项顺序随机呈现。

四、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监测的成效与影响

(一)借助大数据实施监控,推动课程落实

通过教学质量监测,督促学校加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作业+基础知识测试”的模式,落实学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加强教学质量的诊断分析,加强教学指导,夯实课程发展基础。信息技术课由原来开课不足30%,到2018年达到98%以上,有效地推动课程落地实施。

(二)以监测内容引领教学,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教学质量监测,使课标真正引领教学,使学科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加强对作业设计和评价指引,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对基础知识测试和作业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提出教学建议;引导教师分析监测数据,找准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三)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厚培学科发展根基

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与积淀,牢筑学科发展的根基,为学科发展打下扎实基础。通过监测活动的开展,更多的学科教师关注学科教学,开展学科研究,积极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以及论文、课例、微课、课件等的展示。我们也通过举行命题比赛,收集原创题5000多道,收集学生作业20万份,这为开展后续研究打下扎实基础。

(四)课程整体推进,克服应试弊端

质量监测不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挂钩,而是作为课程整体发展的推手,作为课程教学的听诊器,全面推动课程的教学改进,使学科普及教育得到长足进步。在做好普及的同时,积极开展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场交流活动,推动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参加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机器人、创客大赛等活动。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监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超学科”来啦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