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0-10-13潘明明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禽肉青椒冲击

刘 芳,潘明明

(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20年1月中旬,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以人传人的机制扩散,随后几个月内,COVID-19演变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灾难[1],对人类健康、经济、环境和社会构成巨大挑战[2]。中国政府为有效阻止COVID-19传播,一方面及时援供武汉充分的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研制COVID-19疫苗,另一方面采取了封村、封路、封闭式社区管理以及企事业单位延迟开工、各级各类学校延迟开学等措施。封锁限制意味着企业原材料供应和产品供应严重减少,旅行限制、被迫隔离和自我隔离政策降低了公众对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消费和利用。COVID-19疫情管控初期,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基地出现大规模农产品滞销现象,而同时城市居民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居民产生恐慌情绪,开始抢购囤储粮油菜肉等物资。在市场需求不变或增加,但供应出现短缺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不小的波动。据凤凰网报道,郑州市大商超市的一颗大白菜标价63.9 元。安徽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公斤西红柿的价格由2019年底的9.6 元上涨到2020年2月底的14元。相反,某些地区的生鲜农产品,如海口市的凤梨、芒果、佛手瓜等普遍滞销,价格持续下跌,瓜农损失严重。显然COVID-19疫情对不同类别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厘清COVID-19疫情对不同类别的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机制,对于稳定农产品物价、保障农产品供应以及维护居民生活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围绕COVID-19这一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全球医学界、社科界等多领域内的科学家和学者们致力于研究COVID-19的溯源[3],感染机理[4],病毒检测[5],对企业、行业的冲击[6]和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改善[7]的影响等。少数学者或科研单位关注到COVID-19对农业部门的影响。例如,Nicola[8]认为COVID-19疫情检验了农业部门的恢复能力。由于全球范围内酒店和餐馆的需求锐减,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了20%。社交距离控制,与疑似病毒携带者接触后进行自我隔离的建议影响了农产品检查员和送货人员的数量,这对肉类和蔬菜等易腐货物产生显著影响[9];多人集会禁令、数月的停工和延期复工导致农民收入锐减,生活困难[10]。中国农业大学MBA中心调研发现,受COVID-19影响,80%以上农牧企业遭遇物资调运困难,物流成本和用工成本增加等难题[11]。农业部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农产品价格波动关乎公众消费转变和农牧企业稳定发展。COVID-19引发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和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中断以及对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升级等的影响不容忽视。每次动物疫情都会引发相关农产品供求的变化、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乃至产业链的重构迭代。不少学者结合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或者MS-VAR模型,对过往的动物疫情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以及农牧企业生产行为调整机理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如Mur[12]、朱增勇[13]考察了非洲猪瘟对肉类产业的冲击;Balami[14]、黄泽颖[15]实证了禽流感对鸡蛋价格或肉鸡产业的影响;Rudisill[16]、刘婷婷[17]关注动物疫情对养殖主体供给反应以及养殖恢复行为的研究。这些学术成果为理解禽肉产品价格波动与养殖单位供应能力、供应链运营模式、产业链生态的关系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发。与以往禽流感、猪流感不同的是,COVID-19不是引发某一类动物感染疾病,而是通过气溶胶、飞沫、和接触三种途径在人类之间传播而致病致死,COVID-19管控几乎影响了所有行业、产业。鉴于COVID-19疫情属于突发公众卫生事件,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比较少,不满足构建传统VAR模型以及非线性的MS-VAR模型条件。研究运用适用于突发事件的冲击效应(ESW)模型来评价COVID-19对于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分析疫情对于不同类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深度和冲击广度,给出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政策建议。

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农产品价格冲击的理论分析

市场供求关系是影响农产品价格涨跌的最基础因素,此外,农业生产成本、消费者偏好、国家的货币政策、农业补贴政策、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影响。COVID-19改变市场供求,引发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农产品价格涨跌的分析如下:

(1)农产品供应减少。疫情管控期间,物流运输受到严格限制,劳动力及企业要履行停工停产禁令。对畜禽养殖户或养殖企业而言,由于物流阻断,畜禽生长所需储备饲料耗尽后,无法及时得到补给,畜禽出栏量受影响;同时,部分已到出栏时间的畜禽无法顺利销售,最终导致终端市场生鲜肉类产品供应不足。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鲜肉类产品价格很可能上涨。

(2)初级农牧产品积压滞销。孵化场的畜禽幼苗或成年畜禽无法顺利转销,导致很多养殖单位处于日日亏损状态,只能采取活埋畜禽幼苗或低价集中处理成年畜禽等方式。不少活禽养殖场的活鸡活鸭销售价格跌至成本价。受物流中断和劳动力不得外出影响,果蔬收购商大大减少,部分冷库停业或关闭,多地果蔬滞销甚至出现大面积腐烂状态,农户不得不低价处理或直面损失。

(3)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随着疫情管控好转,部分农牧企业逐步恢复生产用工,但是市场劳动力总供给不足,企业为了鼓励农民工复工,提高工资待遇,短期用工成本大大上升,也可能导致农产品价格推升。

(4)农产品需求改变。疫情期间,公众对禽肉类产品需求趋弱,对果蔬类产品需求增强,在同样的供应情况下,果蔬类产品价格上涨态势比禽肉产品表现更强烈。可能的解释为:一方面,COVID-19首发于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随后人们对食用野味行为进行深刻检讨和反思,为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拒食野味的理念随之转移到了普通禽肉产品上,但是对新鲜果蔬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封锁禁行管理大大减少人们外出工作和活动的频率,人们居家生活多以网上娱乐为主,躺着坐着的时间增加,当人们体力消耗减少时,对食物和营养的需求相对减少,有些家庭将一日三餐减为一日两餐,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高能量禽肉食品的偏好。消费者减少禽肉类农产品需求而增加果蔬农产品需求,可能导致其价格不同程度的涨跌。

2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2.1 冲击效应模型的构建

研究依据物理学上的冲击波形成原理建构突发的COVID-19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效应模型(ESW)[18]。基本思想是:物理学上冲击波(Shock Wave)是指扰动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根据传播的方向不同,冲击波可以形成纵波或者横波。纵波的特点是波长短而振幅大、影响面小而危害严重;纵波对周边产生冲击形成振幅略小、危害较轻但是影响面大的横波,横波会再次向周围更大范围扩散,从而形成冲击波效应。纵波可分解为冲击深度,横波可理解为冲击广度。同样地,COVID-19疫情可看作是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一个扰动,这个扰动不仅对农产品的供需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在互联网络空间形成强烈的舆情信息。这些舆情信息冲击着公众的价值观,改变了公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影响着农产品的供应和流通,进而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冲击效应。这种冲击效应既包括某一农产品价格在一定阶段的上下浮动,即冲击深度,也包括波及多少种农产品价格在一定阶段的波动,即冲击广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t时间段内,对社会经济某一领域的影响形成的冲击波效应表达式为:

(1)

式中,α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两个相邻冲击高峰之间的距离;T是COVID-19疫情相邻两个冲击高峰形成所经历的时间;t是疫情冲击持续的时间;E是冲击潜能;Ei是能量转化力;β为能量转化力方向与冲击方向的夹角;D是COVID-19疫情危害率,以疫情冲击期间价格的异常值个数占所有值个数的比率表示;I是COVID-19疫情传播率;M是信息传播率,是指接纳COVID-19疫情信息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鉴于Ei和β的准确测度相对较难,而D和I的取值则相对容易确定,研究主要结合D、I和M的取值计算冲击效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波效应可从冲击深度和冲击广度这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其中,疫情的冲击深度是指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极差与正常状态的比率,具体而言就是某一受冲击变量(如西红柿价格)在受疫情冲击期间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差与未受疫情冲击期间(如疫情之前)的均值的比,其公式是:

(2)

(3)

2.2 农产品价格波动描述

研究选取了蔬菜类(青椒、油菜、洋白菜和西红柿)、禽肉类(猪肉、白条鸡)和水产品(活鲫鱼)作为公众日常生活消费农产品的代表,这三类农产品2019年第25周至2020年第16周的价格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的农产品批发价格信息模块。猪肉、白条鸡和活鲫鱼的价格走势如图1所示。研究期间,猪肉价格一直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原因可以解释为:一方面,由于2018年爆发了非洲猪瘟疫情,政府陆续扑杀百万多头生猪,为了防控疫情,养殖户们也纷纷缩小养殖规模或进行清栏活动。市场上猪肉供给趋少,而随着秋冬的到来,公众对猪肉需求的增加,加剧了供需矛盾,价格在2019年41周至46周期间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受2020年初伊始的COVID-19疫情影响,运输道路封锁,养猪饲料供应不足,养殖户被动压栏,而且部分屠宰场也实施关闭,相关人员无法及时复工,使得猪肉供应紧上加紧,因此价格一路稳稳攀升,由2020年第1周的43.91 元/kg持续上涨到第8周顶峰的50.29 元/kg,增长了6.38 元,涨幅达到14.53%,之后慢慢回落到第16周的44.83 元/kg。相比而言,白条鸡价格受COVID-19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价格波动不是很强烈,每周的环比涨跌幅度在0.1%至3%之间,而且呈现下跌趋势。水产品活鲫鱼的价格在疫情期间波动较为明显,由2020年第1周的14.81 元/kg涨为第9周的16.06 元/kg,涨幅8.44%,之后环比涨跌幅度在1%以内。

图1 猪肉、白条鸡和活鲫鱼的价格走势

四种蔬菜的价格走势如图2所示。限于展示效果,图2中仅列出2019年第31周至2020年第16周期间的四种蔬菜价格数据。同样受COVID-19疫情影响,青椒、油菜、洋白菜和西红柿四种蔬菜的价格也不断攀升,分别由2020年第1周的4.66 元/kg、3.32 元/kg、1.88 元/kg和6.04 元/kg涨至高峰第9周的7.99 元/kg、3.57 元/kg、3.35 元/kg和8.34 元/kg。随着疫情好转,各地物流运输恢复,各种农产品供应通畅,公众需求不断调整,趋于平稳,四类蔬菜价格均呈现下跌趋势。整体看,COVID-19疫情爆发前后,青椒和西红柿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倒U型。洋白菜和青椒价格涨跌幅度在4%至78%之间,西红柿价格涨跌幅度在5%至38%之间,油菜涨跌幅在2%至4%之间。显然,COVID-19疫情对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价格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具体的冲击深度和冲击广度还需要结合计量模型进行估算。

图2 四种蔬菜的价格走势

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农产品价格冲击的实证分析

3.1 冲击深度和冲击广度分析

依据上述公式和相关数据,依次计算了COVID-19疫情对三类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深度如表1所示。COVID-19疫情对青椒、油菜、洋白菜、西红柿、猪肉、白条鸡和活鲫鱼的价格冲击深度分别为0.70、0.36、0.62、0.92、0.39、0.13和0.07。蔬菜类产品价格受冲击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西红柿、青椒、洋白菜、油菜。对禽肉类产品而言,猪肉价格遭受的冲击深度要强于白条鸡价格所受冲击深度。计算结果也表明COVID-19疫情对蔬菜类产品价格的平均冲击深度是禽肉类产品价格平均冲击深度的2.5倍。相比而言,水产品活鲫鱼价格的冲击深度最低,只有0.07。另外,数据还表明只有白条鸡在疫情期间的均价17.82 元/kg小于非疫情期间的均价18.49 元/kg,可见,白条鸡价格受疫情影响是有所下跌的。禽类生长周期短,养殖户需要尽快销售才能有更好盈利;疫情干扰了禽类养殖单位的正常经营,农户为了止损,只能及时降价出售。其他六种农产品疫情期间的均价皆高于非疫情期间的均价,作差可得到青椒、油菜、洋白菜、西红柿、猪肉和活鲫鱼疫情期间均价分别比非疫情期间的均价高出2.7 元/kg、0.15 元/kg、0.97 元/kg、3.73 元/kg、11.88 元/kg和0.52 元/kg。COVID-19疫情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众对禽肉类产品的消费欲望,而强化了对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的需求;疫情管制下的蔬菜供应与配送面临重重困难,与正常运行期相比,市场供应趋紧,导致疫情期间绿色蔬菜价格涨幅较大。

同样,依据上文公式和数据,计算了COVID-19疫情对三类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广度如表2所示。COVID-19疫情对青椒、油菜、洋白菜、西红柿、猪肉、白条鸡和活鲫鱼的价格冲击广度分别为0.85、0.24、0.79、1.15、0.36、0.05和0.04。蔬菜类产品价格受冲击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西红柿、青椒、洋白菜、油菜;对禽肉类农产品而言,猪肉价格遭受的冲击广度依然大大强于白条鸡。由于猪肉价格不断攀升,作为肉类的替代品,鸡肉的价格相对便宜,特别是此次COVID-19疫情期间,很多养殖户为“禽”所困,为了减少进一步的损失,尽快清栏,都采取降价销售措施。从类别看,COVID-19疫情对水产品活鲫鱼价格的冲击广度是三类农产品中最低的,蔬菜类产品价格的平均受冲击广度依然高于禽肉类产品价格的平均受冲击广度。结合表1数据,COVID-19疫情对三类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广度与冲击深度方向是一致的,冲击深度越强烈,产生的冲击广度随之会越大;这一研究结论与牛元帅[19]关于畜流感对畜产品价格影响的论证有相似之处。

表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三大类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深度

表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三大类农产品价格的冲击广度

3.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价格冲击效应分析

以青椒为例来说明COVID-19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效应,疫情对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效应同理运算。COVID-19对青椒价格的冲击损害率D是指受疫情冲击期间青椒价格的异常值个数占所有值个数的比率,异常值通常用低于正常期的极小值或高于正常期的极大值表示。COVID-19疫情对青椒价格冲击的扩散率I是指受疫情冲击期间青椒连续降价或连续涨价的次数与调价次数比率。COVID-19疫情对青椒价格冲击的信息传播率M是指在受疫情冲击期间青椒价格变动信息的获知人数占该地所有人数的比例,在互联网发达的地区,M通常取值为1。COVID-19疫情对青椒价格的冲击波长α是指COVID-19疫情冲击下青椒平均调价幅度,即平均每次调价多少元。COVID-19疫情对青椒价格冲击的影响扩散时间t是青椒频繁调价的时间总和,即总周数。COVID-19疫情冲击对青椒价格的冲击周期T是指相邻两次连续降价或连续涨价之间的时间,即每次调价平均所需周数。可知,每次调价即是一个冲击波的波峰。根据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调整数据,依次计算COVID-19疫情对七种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效应。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农产品价格冲击效应如表3所示。由表3数据可知,冲击效应受调价幅度显著影响,每周调价幅度最大的是猪肉,为0.79 元/kg,其次是青椒,为0.43 元/kg,最小的是洋白菜,为0.18 元/kg;冲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猪肉、青椒、西红柿、油菜、白条鸡、活鲫鱼、洋白菜。这一结论验证了前文农产品价格时序图描述的情况。

表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农产品价格冲击效应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COVID-19疫情的爆发与管控阻断了正常的物流运输通道,影响了农产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引起农产品价格不同幅度的波动。研究运用冲击效应模型,评估了COVID-19疫情对七种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冲击效应受调价幅度显著影响,七种农产品所受冲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猪肉、青椒、西红柿、油菜、白条鸡、活鲫鱼、洋白菜;从类别看,从大到小依次为禽肉类农产品、蔬菜类农产品、水产品。无论是冲击深度还是冲击广度,受COVID-19疫情影响,价格波动最强烈的都是蔬菜类农产品,其次是禽肉类农产品,最小的是水产品。冲击深度和冲击广度存在同向变化,COVID-19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深度越强,则冲击广度越大。COVID-19疫情对不同农产品影响存在差异性。与非疫情期间相比,青椒、西红柿、油菜、洋白菜、猪肉和活鲫鱼的均价表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而白条鸡的均价则呈下跌趋势。

为有效化解COVID-19疫情影响,稳定农产品价格,推动农产品物流顺畅,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推广农产品藏储技术应用,加强供需调控力度。农产品存在生产周期短、消费季节性强、生鲜易腐等特点,疫情会严重影响各类农产品的正常销售,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频繁涨跌,农民和消费者利益俱损。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支持农产品保鲜冷藏、烘干储备和再加工等技术应用,比如,针对需要集中上市且未来短缺的禽肉类农产品建立收储机制;对新鲜果蔬,开通“果蔬专运线”,构建冷链系统等,增强农产品供需调控能力,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完善分类分级专项补贴政策,加强农业复产信贷支持。疫情对不同类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差异性显著,有上涨,有下跌且幅度不等。研究认为对类似疫情的突发公众卫生事件,依据不同类农产品生产主体受损级别,及时提供分类分级的专项补贴优惠政策和经营信贷支持,减少农业生产投入经济压力,增强其复产能力。统筹物流资源,保障农产品运输畅通。政府相关部门应与地方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为构建完善当地农产品运输物流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信贷支持,确保承担疫情期间保供任务的农产品及时运达需求地,做好货源组织、储备和对接调运工作,鼓励当地物流企业资源多倾斜于农产品滞销地区,适当降低其配送费用,达到助农兴农的目的;加入新兴电商平台,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积极借助拼多多、京东、阿里等新兴电商平台,实现自家农产品信息申报入网,新鲜农货及时出村,打造农产品由农田直达消费者餐桌的流通方式;可由政府农业部门及协会组织牵头,联合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当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直接的供输对接关系,开展“点对点”产销活动,大胆尝试“县长村长+网红+主播”模式,通过农村精英及明星“带货”方式推动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打破地域限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及价格分类指导。疫情期间,为谋取额外收益,不少商贩乘机哄抬农产品物价,扰乱了市场供应平衡,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研究认为各地市场监管系统要遵循“稳价格、保质量、保供应”的工作要求,对哄抬农产品物价、串通涨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实施严格监管,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同时,对菜、肉、鱼等不同类农产品进行分类价格指导,避免某类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兼顾保护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各自利益。

猜你喜欢

禽肉青椒冲击
禽肉进口单价超猪肉!
低脂美味的炒杏鲍菇 素菜也能吃出肉食感
体验文化冲击
2020年家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禽肉产量或近2400万吨
火煨青椒忆悠长
乌克兰政府批准扩大 对欧盟禽肉出口配额
饶了我吧,青椒
小儿吃禽肉好处多
青椒营养在籽里
奥迪Q5换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