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料教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研究

2020-10-12杨珺珺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有效性

杨珺珺

【摘 要】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重视历史,基于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出发点,使学生可以从正确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以正确的思维去探析历史底蕴,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学科研究方法。本文立足于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分析教师如何结合史料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有效性

史料作为历史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料,是现代认知与过去历史间连接的锁链。历史教学失去史料的支撑就像鱼儿离开水。因此,提高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史料价值的重视程度是当今历史教学迫在眉睫的问题。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应以历史原本的史实为出发点,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史料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重视史料结合的启发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史料记载是教学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和基准点。国外一名资深的历史学家认为,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探索历史,深入挖掘历史的价值与内涵。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史料作为历史知识传授的基本背景和首要前提,让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理有据,有本可依,有根可循。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要学会和历史学家一样,以“史料为先、遵循规律”的科学历史探索态度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对待每一个历史问题及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历史学科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探寻其他学科学习的规律。

(二)正视史料结合的重要意义

历史是一门有着稳定规律的学科,故而历史学科的学习大多是循序渐进,从分到总的。只有把握住历史史料中的细节,才能对历史的整体进行总体性的评价,产生综合性的认识。“先有史料后有论证”是历史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要求对每一个历史的评价和论证,都要做到追本溯源。而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解题方法的分析、应试技巧的传授等,忽略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将史料与历史学科教学剥离开,违背历史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从而导致社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偏见和忽视。因此,要重新审视史料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把结合史料教学放置于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史料把握历史知识,基于史料产生历史认识,从而正视历史学科在初中学习的重要性。

二、史料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原則

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史料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正确选择史料,并将史料与教学相融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将史料进行无意义地堆砌,强制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都是十分不可取的方法。让“死”的历史再次“活”起来,是当今初中历史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题之一。在结合史料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点,在将史料与教学相融合的实践应用中,把握二者结合的分寸,通过课前的预设和对课本的分析,在史料中加入适量趣味性的成分。教师可以在课前先用形象化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对历史本身的积极性和兴趣,再通过历史史料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史料进行深度刨析,发掘史料中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引发学生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分析。

(一)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史料内容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依靠点点滴滴的历史知识积累所汇聚而成的。对于庞大且错综复杂的历史史料,若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难做到集中精力进行筛选分析。所以,在传统史料结合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对史料阅读不耐烦和不充分等问题,对由大量文字所组成的冗长史料文章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史料教学受到阻碍。因此,教师在史料教学中要首先对史料进行合理地筛选分类,从而促进学生对史料本身的充分吸收和理解。

(二)贯穿始终,充分应用史料教学

在历史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以史为鉴,论从史出”是探索、研究历史的普遍原则。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将史料从历史课堂教学中脱离出来,而是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穿插对史料的讲解,使学生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对历史史实产生多方面的了解。史料教学可以充实历史教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其掌握史论结合的认识事物方法,避免单一化的知识点传输。

(三)灵活多变,培育史料发散思维

史料知识是死板的,但历史学习是灵活的。在史料教学中,应避免对史料进行笼统化地灌输,而是要帮助学生透过历史史料或历史现象,看清历史问题背后的本质。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极具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养成举一反三的思考习惯。历史的综合思维水平无法完全依据学生的历史考试分数,它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学生平时对历史问题所产生的自我认识和思考探究的水平和高度。历史是知识系统庞大、知识结构复杂的学科,因此,对历史的史料教学必须更加深入,不能只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对节选的史料进行科学地信息提取、节点串联及深化认识,才能在环环相扣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历史学科的发散性思维,掌握历史学习的重要法则。

三、史料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采用代表性史料,契合学生兴趣点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处于上升期,并且极其容易对新兴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但在历史史料学习的过程中,只接受史料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要与史料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对于史料的选择,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分析进行筛选,寻找符合学生心理预期的史料以配合历史课堂教学。

例如,笔者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节时,通过引述辛亥革命中的经典战争,如武昌起义、阳夏战争等,对战争历史和鲜活革命人物事迹进行详细的分析,引起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因此,在选择史料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诉求,从史料的情节性、曲折性、精彩性出发,吸引学生对史料本身的兴趣,由此开启史料教学起步阶段的大门。通过兴趣教学法,让鲜活、精彩的史料成为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媒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避免史料堆砌化,应用合理且适度

史料教学并不是一味地用史料在课堂中进行堆砌,而是在对课本内容的教学中,引入部分史料,对文本内容中的空白进行填充。因此,初中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史料,在合理填补课本知识内容的不足时,避免过分运用史料而导致课堂教学方向产生偏差。

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课外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史料多如牛毛,笔者却没有一概采用,而是筛选出课本中未提及却与历史转折点有重大关联的史料,与学生共同开展历史分析。過度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知识框架出现混乱。史料教学一定要遵循应用有度的基本原则,要适度的对史料进行筛选和删减,提取重要、关键的史料,使得所选用的史料可以强调课堂教学的重点,防止史料过于冗杂繁多,从而发挥史料在教学中真正得价值,使其从更全面的角度和深层次的方面为学生思考历史、理解问题提供帮助。

(三)配合现代化教学,提升史料生动性

在传统的史料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书面的资料作为史料补充。但随着科技在教学应用中的广泛普及,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呈现的方式也应创新改进。教师在史料的应用中,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声像结合的视频播放方式,将史料形象化、可视化,从而提升学生对史料内容的兴趣,强化学生对史料的深度理解,有效提升学生对史料的记忆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的时候,就采用与二战相关的影像资料作为课外史料的补充,将影像视频资料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多元化的史料呈现形式,可以赋予史料时代性和真实感,使学生对史料的学习更具活力和动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史料教学的有效性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对相关的史料进行综合性的筛选,史料的呈现方式要不断向多元的方向发展,史料应用要坚持采取有度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

[2]钱惠娟.初中历史教学运用数据史料的实践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3).

[3]陈绍燕.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读写算:教师版,2016(34).

[4]孙艳.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赢未来,2018(20).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