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生存现状及保护机制研究

2020-10-09赵彦

艺术大观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

赵彦

摘 要:大源傩舞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流传至今,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社会祭祀舞蹈。在我国的福建省泰宁县大源村目前仍旧保留着最原本的舞蹈形式,这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本文简要分析了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生存现状及保护机制。

关键词: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生存现状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5-00-02

一、探讨大源傩舞风格特点与审美意蕴

(一)大源傩舞的形态特征与表演形式

大源傩舞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十月十五进行表演,在祭拜礼后,请出傩神。其表演主要包括了祭祀、踩街两种。

(二)大源傩舞的道具、服饰

大源傩舞的面具多为老樟木雕刻,并且在面具的后綴上红布,面具的形态各异,各不相同,其中包括了弥勒、风、雨、雷、电、水、火等,均带有对原始图腾崇拜与幻想色彩。

(三)大源傩舞的审美意蕴

大源傩舞其反映了历史上大源民众的现实生活与人文风貌,同时也如实地记录了大源文化的历史与变迁,其体现了大源民众庞杂的信仰观。

二、大源傩舞的生存现状

(一)古朴的艺术形式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

大源傩舞在传承的过程中,其相比于其他的舞蹈种类题材陈旧、造型程式化。由于属于少有的舞蹈种类,在语言的表达、情感表达上难以与更多人进行沟通,其独有的文化内涵导致艺术语言的同化与弱化。大源傩舞的传承方式相对担心,为了保证大源傩舞的活态性选择了家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虽然效果较好,能确保舞蹈的内涵不改变,但是谨慎保守的传承方式也导致其传承人变少。

(二)无形化和活态化的特性

近几年,我国越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在以往大源傩舞的传承过程中,由于缺乏大量的传承人,导致舞蹈的传承效果较差,而传承人也由于经济获取难度较大,没有办法维持自己的生计,进而放弃了对大源傩舞的传承,导致福建泰宁大源傩舞的传承效果越来越差,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内容,在传承中甚至无法保护传承人在日常生活时的生活状态,很多传承人逐步走出福建泰宁,到更大的城市进行务工,获取自己的经济效益,导致大源傩舞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慢。以往在大源傩舞的传承过程中,所选择的传承方式是不够灵活的,目前需要探索更加灵活的传承方式,加大对传承艺人的直接培养。任何一种舞蹈形态都有其独有的传承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在一定层面上,传统的家族内部传承有利于确保大源傩舞的原生性,文化的传承质量提升,这是大源傩舞最原本的传输方式。然而随着自然传承环境的改变,当前的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年轻一代并不喜欢接受来自古老的文化,他们更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传承的效果较差,传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脚步,传承质量与传承效果也在逐步变得更加脆弱。由于其相对落后的文化设施,了解大源傩舞的人变得越来越少。

三、大源傩舞有效保护机制的建立

(一)对大源傩舞传承人的保护

当前需要直接对所有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可以通过提高给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资助,让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大对大源傩舞的保护,让更多的传承人可以将自己所传承下来的技术教给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这种方式可以拓宽大源傩舞的传承效果,也增强了传承人的保护质量。需要探索全新的传承方式,打破家族内部的传承,不断拓宽传承的渠道,可以鼓励大源傩舞传承人开班收徒,吸纳更多有意愿学习的人来到该地区进行舞蹈的学习,直接培养这些传承艺人,与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相融合,由该地方政府发展一些艺术团体组织人员到该地区进行观摩、学习大源傩舞保护古傩的优质特基因。在形式完整的基础上,也可以提取当前的民间舞蹈或者是其他的文化舞蹈进行元素的融合与编创。创造出更加适应舞台、更加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全新的大源傩舞,赋予古傩全新的活力,使得其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与艺术提升。比如说,在当前贵州的苗族地区,其祭祀祈福的鼓舞已经成了苗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大源傩舞也可以做到这一点。[1]

(二)对大源傩舞传承环境的保护

之所以传承的速度较慢,还有一个原因是其缺乏传承的社会大环境,很多舞蹈的传承都需要通过教育开展,但是在以往的大源傩舞传承过程中,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一直以来都是这都是教育的最佳渠道以及基地,可以将大源傩舞编写到当地的中小学课本中,后者以纪录片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大源傩舞与本地民间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是对舞蹈文化的普及以及欣赏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同时也能够增强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大源傩舞的兴趣,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质量才会提升,学生更愿意学习大约傩舞,地方高校也有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通过对闽西北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及分析获取这些民间舞蹈中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以及价值,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应始终配合地方政府以及民间相关的组织对大源傩舞的传承以及保护,并且高薪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高等院校、艺术院校进行大源傩舞的表演以及授课,既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更多的经济来源,同时也能够让大源傩舞的传承质量传真效果更佳,还需要对大源傩舞的舞谱、曲谱进行规范整理,使得其活态传承时也可以有文字传承作为辅助,让大源傩舞的传承效果更好。

加大对大源傩舞传承的生态环境保护,则需要做到留下来与走出去。留下来是针对大源傩舞在形式上与内容上不做刻意的人为加工,使得与社会发展,历史发展融入在一起,这是大源傩舞留下来的社会环境。走出去的社会环境则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约傩舞,让大源傩舞到更多的人文环境以及社会中。强调大源傩舞原汁原味的源头性保护,同时提倡让更多的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开展学术交流,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大约傩舞、了解到傩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与其他地区的人们相互借鉴,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间的问题。[2]

(三)改变大源傩舞的传承方式

在大源傩舞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的传承模式,从最初的被迫传承变成职业传承,职业传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既可以通过学校以艺术院校等开展,同时也需要市场环境接受大源傩舞,让传承人到各地区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方式会获取更多的经济价值,也能让越来越多的愿意成为大源傩舞的传承人,培养为职业化发展。以大源傩舞的表演以及传承作为职业获取经济效益,同样也能够让大源傩舞在市场中的发展速度更快,发展质量更好。引入现代化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相关的社会组织或者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牵头的表演团队开展相关的表演,到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或者是到一些民俗交流地区进行表演,这种方式都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大源傩舞,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护本地的民俗与传统节日。这是一种与民俗活动相伴而生的传承舞蹈,也是大源傩舞独有的传承和生态土壤。在大源村建立生态文化园。生态文化园的建立既可以保护大源傩舞,同时也能让大源傩舞定期在文化生态园进行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源傩舞,其整体性与活态性可以生生世世的代代相传。地方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也需要在政策、人员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可以对传承人或者是在大源傩舞上有造诣的老艺人给予一定的荣誉,经费等支持。利用法制的观念来落实保护措施,落实传承人的责任等,做到保护得法,保护有法。

(四)科学化、体系化地对大源傩舞进行整理

在當前对大源傩舞的资料以及舞蹈的动作进行整理时,需要提炼出舞蹈的规律性,提炼大源傩舞的动作路线、动作特征、动作风格、动作规律,做教材化的规整,同时将舞蹈中的舞谱、曲谱共同整理,不同的曲谱有怎样的舞蹈,这些内容可以形成文字化或者是视频化的资料进行保存,既可以让大源傩舞的保存质量更好,同时也可以打破原本的仅仅有活态传承这种方式,让传承的途径更多,传承的效果更好。大源傩舞的舞蹈改编以及舞蹈创作时,尝试以大源傩舞的基本动作元素为基础,进行舞台化的节目创作。利用舞台化的节目创作能够通过电视,网络向更多的人传播大源傩舞。而不是让大源傩舞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束之高阁,所有人都不了解大源傩舞,发展速度与质量就无法得到提升,其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整理,也能让更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人在关注相关内容时,有相关的学习资料,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源傩舞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体现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民族对环境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渴求。

参考文献:

[1]尹勋锋.论南丰傩舞的表演特色及其音乐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48-151.

[2]林荣珍.福建泰宁傩舞的流变与传承[J].三明学院学报,2013,30(05):76-81.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
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生存现状研究
宁武“小秧歌”探微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基于城市盲人组织生存现状调研的大学生纪录片创作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功能障碍者群体生存现状及其可持续生计策略选择
虎牙藏族民歌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论中国手机广告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