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0-10-09张莹

艺术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

张莹

摘 要:“產教融合”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革新。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产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与地方行业、相关产业的紧密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行业需求;另一方面还能为行业注入新的血液,促进行业的繁荣与发展。但在这过程中,凸显出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笔者根据该专业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遇到的经费、时间、管理等问题,提出建立工作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可持续发展等改革思路。

关键词:产教融合;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3-00-03

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对“产教融合”这一概念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讨。笔者在知网中搜索“产教融合”,从2014年起,共有8514篇相关文章。其中2018年有2125篇,2019年更是达到近3000篇。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爆发增长,也开始逐步落地。众多高校和专业纷纷加入产教融合实践大军,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以教育产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改革进程中,研究型“双一流”大学将其研究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促进了各行业的前沿发展,“产教融合”不断探索出新思路,改革成果斐然;高职高专着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也为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许多地方高校也在推进应用型高校的转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之路。但因经费、模式等局限,许多专业的改革思路还需打开和磨合。其中,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相关研究尚不深入,笔者在知网中检索相关内容,并未查找到有关信息。关于该专业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改革等领域。例如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高新教授,就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综合艺术院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扩展与重构》的研究中,发表论文《地方高校表演特色专业建设探索》。文中提出关于表演专业校外艺术实践可以参加校外比赛、实习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但是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未展开深入的探讨。[1]

一、产教融合在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特质决定了该专业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各级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系统、企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艺术机构,从事影视、戏剧、文艺节目的表演、创作和组织活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面向基层和一线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熟练掌握表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可以很好地适应未来行业的发展需求,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快速地适应行业和工作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产教深度合作可以有效提高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人才成长的周期,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产业需求对接,增强戏剧与影视表演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0年后我国在部分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改革,以类似产教融合的形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得较好的成果。所以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需要立足于产教融合,明确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二、产教融合在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课外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主要培养表演型人才及综合能力较强的行业相关专业人才。就其专业特点及行业特色,加上前期本校(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就“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地方高校与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紧密结合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推荐优秀的在校学生,企业根据任用标准、学生能力素质挑选匹配人员进行订单式培养、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1.与剧院、演出公司合作

以学校(重人科)与深圳市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场分部合作为例。企业定期组织安排导演、专业老师到学校进行现场培训分享,学校可组织师生到企业观摩交流。校企联合打造小橙堡周末儿童剧场基地,组建重庆基地演出团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基地建成以来,迄今已合作《丑小鸭》《爱丽丝仙境》《三只小猪》《灰姑娘》《飞行学校》《公主秀》《寻梦的猫》等多个儿童剧剧目,分别在重庆、成都、昆明、自贡、贵阳等地巡演,演出场次近百场。2019年我校与重庆演艺集团进行了原创儿童剧《白雪公主》的项目合作,剧目在重庆大剧院公演,获得业界及观众一致好评。参演学生自信得到极大提升,也为其职业生涯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企双方共同推进合作项目,实践教学。企业负责市场的策划、营销,学校参与演员的选拔及剧目创作等,通过校企互动,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与影视公司合作

重庆拥有错落有致的山水风光、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近年来吸引着众多影视公司来重庆取景拍摄。从《疯狂的石头》《满城尽带黄金甲》到《失孤》《火锅英雄》再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少年的你》《受益人》等,重庆的影视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相关产业链逐渐形成。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投入使用,众多影视公司蓬勃发展等等,都为地方高校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产教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学校与行业紧密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影视作品的演出与制作,也为行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专业人才。

(二)校园微企孵化,主动融入市场

1.成立工作室

在学校支持下,进行校园微企孵化。通过建立工作室,按市场需求进行运作。对学校的创作人员进行整合(不仅局限于某专业领域的老师或者学生),开展原作剧目和编写与排演、微电影拍摄、艺术培训教学工作等,真正地做到教学与市场的接轨。在该思路下,我校建立了 “微光戏剧坊”,开设“青苗儿艺工作室”,尝试面向基层、面向社区、街道的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的戏剧影视表演艺术创作训练,微光剧社正在筹备原创话剧《浪涌濯缨》,为师生打造平台,提升创作空间。通过工作室的建立,鼓励学生依靠所学专业在基层去创业,积极靠近市场,锻炼成长,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和谐稳定,以戏剧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的形式去就业、去服务,从而汇入到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和创造中来。[3]

2.鼓励自媒体实践

在我们身处的信息时代中,通过网络,人人都可以走到幕前。对于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来说,这也是一个广大的“产教融合”可利用平台。自媒体文化、自媒体产业已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可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完成创作,通过市场检验教学效果。

三、产教融合在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困惑与启发

(一)遇到的困难

1.经费问题

关于学生在课外、校外进行专业实践,虽然相关企业会有一部分经费支持,但仅仅只能维系学生食宿等基本开销。对于排练费、演出费等,基本没有体现。长此以往,学生积极性会逐步降低。

2.时间问题

对外公演的剧目,往往会占用学生许多休息时间进行排练,有时甚至会协调正常学习时间。如何协调社会实践与学习的关系,是解决“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时间安排不当,学生精力有限,在加强社会实践的同时,往往会对学业课程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管理问题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许多环节将在校外进行,如何管理、组织、协调是保证这个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在前期实践中,由于老师在校教学任务繁重,其相关管理工作要在校外、课余时间进行,同时又缺乏相关的经费补助,基本都是老师在无私奉献,况且老师们也有力有不及之处,容易出现管理的漏洞,存在安全隐患。

(二)新的启发

1.与课程相结合

基于前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人才培养方案上应增设相关课程,如表演创排课。将参与校外实践纳入课程体系,解决时间的问题,及校外排练演出与校内课程相冲突的问题。

2.发展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要突出发展地方特色,如本土情景剧的创作,以重庆为背景题材的剧目创作,与大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等。将重庆有代表性的地标、风光、文化等特点融入,与市场融合的同时,也为社会服务。为提升重庆城市形象、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3.寻求可持续发展

通过校企协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运用“学习-实践-再学习”的交替模式进行培养,将技能训练与课程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重视技能培训。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涉猎到的工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本专业,在进入剧团演出或拍摄微电影的同时,就可以对舞台监督、执行、剧场运营、文案策划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学生毕业时不仅有学校的学位证,专业技能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拓展,提升了就业竞争力。除了学生的培养,还有教师的再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成长,形成良性循环。[4]

通过实践平台的搭建,造就一批综合素质髙、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人事部门可选派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平台的专业从业人员交流、学习和创作,了解专业市场最新动向与要求,让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增强办学实力,提高该专业与学校的社会地位。

校园微企的发展,应在孵化后,脱离校园母体,持续成长。工作室发展成熟后,可在校外建立企业,工作室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继续在对应企业工作,相关业务可涉及校企合作的管理,解决前期管理的困难,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课外实践,应不拘泥于各种内容与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发挥专业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把握研究创新点,注重产教模式体系化及内容形式多样化。学生除了参与舞台表演的排练之外,还包括剧目的创作、开发;剧院演出的运作机制、推广营销、团队建设等。除了参与校外平台的工作,还有自身平台的建立:创作中心、特色工作室等,提升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为学生充分发挥所长提供更大的空间。

在即将迎来的5G时代,高等教育不再是象牙塔,要适应社会的日新更迭。“知识结合”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对人才的新要求,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学思路要探索、教学模式要改革,走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时代发展的“产教融合”之路。[5]

参考文献:

[1]王健,許秀清,詹友基.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55-57.

[2]冯建业,闫喜亮.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05):47-49.

[3]王秋玉.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3):36-39.

[4]高新,李伟华,郑艺.地方高校表演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02):23-25.

[5]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1):46-56.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