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式五步、互动生态”教学模式下高中物理导学案应用

2020-10-09包明张先竹陈丽明

物理教学探讨 2020年9期
关键词:导学案应用

包明 张先竹 陈丽明

摘   要:探索“三式五步、互动生态”教学模式下高中物理导学案的应用,编写高中物理不同课型(概念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等)的导学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式五步;互动生态;导学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9-0011-2

2014年,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开始启动“三式五步、互动生态”教学模式,“三式”即为“活动”“合作”和“反思”三种方式,“五步”即为“课前先学先行”“课堂问题反馈”“课上互动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和“课后拓展提升”五个基本步骤。

“三式五步、互动生态”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导学案应用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    导学案在“互动生态”教學模式下应用的意义

1.1    确定了不同课型的导学案模板

结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和高考的要求,在“三式五步、互动生态”教学模式下,制定出不同课型(概念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等)的导学案模板。

1.2    突出了高效学习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特点与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编制而成的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教学文本,也是“教学合一”的载体,以此促成“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高效课堂教学[1]。

1.3    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立足教材、学生,分层、分类设计问题,基于学习进阶、单元整合设计问题,通过比较、推敲细节设计问题,做到问题情境先易后难,有梯度、有逻辑联系。抓知识结合点、疑惑点、兴奋点、关注点,将内容整体化、问题化、情境化和深度化 [2]。

1.4    让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抓手

按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单元、课时设计》的流程: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评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反思与改进[3],可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于常规教学,使学生亲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过程,显性方面可增强学科知识、提升物理成绩,隐性方面可提升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团队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2    导学案在课堂各个环节的应用

2.1    课前,先学先行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课前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结合视频和教材探究解答预习案中的问题(尽可能用问答题、讨论题、设计题等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形成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认识。

例如,在《楞次定律》中,课前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文字材料(电流的磁效应、楞次介绍、法拉第介绍等)以及视频(电磁感应现象)。学生阅读以上资料,并回答问题清单上的问题:(1)电磁感应现象是谁发现的?(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3)楞次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怎么理解此定律?(4)怎么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形成对楞次定律的初步认识。

2.2    课中,问题反馈,互动研讨,训练巩固

问题反馈、互动研讨的内容一般是学生难以自学、易出现误解的重要知识,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级深化,要求在明确进阶起点的基础上,围绕进阶层级寻找最优化的进阶路径,设计核心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4]。

例如,在“汽车行驶安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案中用课本例题:“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 108 km/h,若驾驶员发现前方 80 m 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 4 s 才停下来。问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写出解决本问题情境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主要公式;求解的多种方法;汽车要安全行驶涉及到的相关物理知识。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步,让学生浏览“合作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第二步,小组划分,以前后桌六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将小组按区域划成几个大组(根据设计的问题数量确定大组的数量),要求每个大组选出一名发言人,第一组用位移分析,第二组用时间分析,第三组用速度分析,第四组用加速度分析。

第三步,每一组讨论 5 分钟后,由组长汇报合作学习成果,其他组的学生认真听,待讲解结束后,针对所涉问题质疑提问,由讲解组的学生负责解答。

第四步,师生总结,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追问,加以补充总结,并组织学生完成巩固练习。

2.3    课后,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的内容,可以是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也可以是学生自行设计习题,还可以开展课后实验、课后问题分析、课后调查、课后制作,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训练案中,开展跳绳发电的课后实验,查找电磁感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事例,以此充分发挥学生课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有效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尹克贵.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导学案编制的心得体会[J].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15(z2):396.

[2]左迪.高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及策略[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20):253.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65.

[4]姜建国,郭玉英.基于建模的学习进阶指导教学设计——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44(19):2-5.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导学案应用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析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