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对话”的实践与反思

2020-09-26张萍实

课外语文·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职语文

【摘要】“对话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话题,承担着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形式创新的期待。就其运用于目前中职语文阅读课堂上的研究和实践来看,仍然存在着种种误区。本文试以一线教师视角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让“对话”真正融入语文的几点建议:打破形式,以学生为对话主体;紧扣学科,教师引导对话;重视自我沉淀,在对话中培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对话”;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5-0025-03

【本文著录格式】张萍实.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对话”的实践与反思[[J].课外语文,2020,19(25):25-27.

202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0版《课标》)中指出,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方兴未艾,为了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职业学校的文化课课堂也面临着不少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职语文学科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潜移默化的变化。近年来,在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倡导之下,语文教学越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由此引发了对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摸索、学习和创新。

其中,“对话教学”是当下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是在职业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不少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一、“对话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对话”一词在文艺批评史上渊源已久。苏联批评家巴赫金将“对话”一词用在文学语言的作用形式上,指出“对话性”即语言的本质;哈贝马斯的对话交往理论把“对话”理解为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美国人斯维德勒则认为“对话是在一个主题上有重大分歧见解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以从对方学习关于这个主题的更多真理为目的的双向交流”。

在教育学领域,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批判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和独白式教学,提出解放教育思想、提倡对话式教学”。自此,“对话”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被不断地实践和研究。

职业学校学情特殊,为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语文课程上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都能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2020版《课标》)。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对话教学”再度成为教学形式创新的热点话题。

风靡一时的“对话教学”究竟应该如何被恰当地运用在职业学校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众声喧哗:语文阅读课堂“对话”现状

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支撑,一批一线教师积极学习、主动创新,在自己的阅读课堂上运用“对话教学”,形成了颇有规模的实践研究。但美中不足的是,通过笔者的实际观察和对网络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目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现状可谓良莠不齐,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以下几种倾向为代表:

(一)形式化的对话

在大部分阅读教学课堂上,“对话”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即教师通过和学生谈话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用提问法、讨论法来丰富课堂形式。在这种模式指导下,教师容易片面理解这种“对话”,在设计上过于偏重结果预设,而将“对话”的内容、步骤和结果框得太“死”。

譬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王熙凤出场”是主问题之一。

在一些课堂上,师生间常通过对话,依次得出王熙凤说话轻佻、装扮奢华,由此得出她的性格特征“泼辣狡猾、八面玲珑”。看似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步步回答,可深究其实质,并不是真正的对话。

所谓“对话”,两个主体必须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而这段对话前几轮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学生不需太多思考便能应付老师的问题,最后關于性格特征的问题则又太高、太大,让学生无所适从。

单从出场衣着豪华、话语轻佻,顶多能看到她恃宠而骄的一面,想要得出更多信息并不现实。而纵观《红楼梦》,王熙凤是典型的圆形人物。阅读课文时,除了关注王熙凤的出场,还要看到她处理府中事务心思细腻,与人交往嘴甜心狠,巴结老太太、捧小姑子、亲近黛玉等,才能分析透这个人物。

这种“对话”只是为了满足教学环节的需要,其实质仍然是着急引导学生拆解文本、达成预设,而没有真正理解对话教学的精神,忽略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意义。

同一个“王熙凤出场”,我曾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回答:“讲王熙凤、三春等人的穿着、相貌,其实是在写黛玉。黛玉是多么敏感、聪慧和警惕,她一眼就看明白了贾府的大多数人。环境的纷杂、黛玉的敏锐和小心翼翼,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

从黛玉的“眼”,描绘贾府众人的“形”;而从作者的笔墨,也能反观黛玉的“神”。如此富有创意且贴合实际经验的生成,也是语文课堂上最精彩的收获之一。若学习这一段落时,一味从概括熙凤性格、考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去引导,恐怕就会忽略这样的精彩。

(二)偏离型的对话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往往会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问题进行对话。特别是一些紧扣热点的问题,往往会赢得学生的喜爱,课堂气氛活泼。但是,若脱离了文本视野、忘记了语文阅读的目标,而一味追求创新有趣的对话,让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专业课,便会在阅读课堂上造成肤浅芜杂的乱象。

同样,在讲授《红楼梦》相关段落时,许多参考书上会有“你喜欢林黛玉吗?”或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你更喜欢谁?”这样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学生如果文学基础薄弱、没有《红楼梦》相关知识储备,则根本连薛宝钗是谁都搞不清,更不知道故事的脉络梗概、时代背景,对话难以进行。

(三)重视自我沉淀,在对话中培育核心素养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篇目,不一定适合以师生、生生的对话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环节。如2020版《课标》中所安排的“古代诗文选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模块,安排了一系列优美隽永的古诗词和深刻经典的名著。

在阅读这类需要静心品味、深度思考的文章时,如果片面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其实是另一个误区。因为这并不是“对话教学”的全部,我们首先必须尊重“读者”和“文本”这组最基本的对话主体。

必须明白,教师的灌输、集体的交流,都最终无法代替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在此之上的独特感悟和创造性表达,才能有效内化为个体经验,最终获得心灵的成长。

仍以《蜀道难》为例,这首诗中充盈着跌宕惊人的语言、奇崛瑰丽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情感。在品读诗歌浪漫主义语言特征时,若是一味地寻章摘句,也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而当学生静下心来自己一个人诵读、品味全诗,仿佛跨越千年、横渡千里,置身于彼时彼地,从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体会蜀道之难、人生之难。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若是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和文本进行对话,独立感悟、细致思考,便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较完善和全面的观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师生、生生的对话,才有观点的碰撞和思维的激荡,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对话教学”真正融入语文阅读课堂,中职学校的一线师生是探索和实践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吃透文本、研究学情,避免“对话”只重形式、偏离目标、喧哗无效等种种弊端。只有积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语文学科特点、把握“对话”精神特质、重视学生的自我积淀,才可能让“对话”成为真正创新有效的学习形式,让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斯维德勒.全球对话的时代[M].刘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沈乔.阅读教学文学类文本“对话教学”研究[D].蘇州:苏州大学,2017.

附    注

本文为江苏省2019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编号:ZYB9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职语文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提升职业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