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浴加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2020-09-21李和珍颜清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9期
关键词:吴茱萸涌泉穴高血压病

李和珍 颜清玲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361000)

在临床高血压疾病中,原发性高血压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据统计,高血压患者中约有95%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病[1]。目前高血压西医治疗还是以长期口服降压药为主,既易产生耐药性及各种副作用,同时增加患者家庭医疗费用支出负担重。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非药物治疗应成为高血压病的首选治疗[2]。我们在常规降压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足浴加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取得了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47-66岁,男性36名,女性24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

?

1.1.1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血压水平进行分类,可分为收缩压于舒张压两类,高血压可分为轻度(1级,收缩压140-159mmHg或/和舒张压90-99mmHg)、中度(2级,收缩压160-179mmHg或/和舒张压100-109mmHg)、重度(3级,收缩压≥180mmHg或/和舒张压≥110mmHg)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1.1.2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18-70岁;符合高血压中医辨证标准及高血压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造血系统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年龄<18岁或>70岁者,继发性高血压者,意识不清及精神障碍者,有湿疹、瘢痕、脓肿、癣等皮肤局部病变、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者,有骨髓炎、丹毒、蜂窝组织炎及脓肿对感染性疾病者,足部皮肤有烫伤、烧伤及破损者,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者及过敏体质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等。

1.1.4 脱落标准治疗期间出现足浴不适者及贴敷处皮疹、红肿等皮肤不良反应者,治疗期间未坚持观察失去联系者,治疗中伴发其它疾病及病情加重者。

1.1.5 剔除标准未严格遵医嘱要求进行治疗者;治疗期间自行接受其它方法治疗,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者;因各类原因导致治疗停止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即口服氨氯地平片(络活喜),剂量为5mg/次,1次/d,疗程为1周。观察组在以上药物应用基础上联合足浴加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选择晚上20:00,由受过培训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指导操作,先温水足浴后吴茱萸贴敷双涌泉。具体操作方法:在足浴盆中加入温水(38-43℃左右),水深以覆盖双膝关节为宜,足浴20min。吴茱萸敷贴现配现用,使用蜂蜜将吴茱萸粉调和成膏糊状,干湿适宜,取大小2.5cm×2.5cm×0.5cm的吴茱萸放置在敷贴上。足浴结束后及时擦干双脚,在患者足底前1/3处定位涌泉穴,用75%酒精局部消毒,立即进行穴位贴敷,告知患者次日晨6时取下。每天足浴加贴敷一次,贴敷时间为10h,疗程为1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观察方法

1.3.1 观察指标在护士的协助下,统一用经校准的欧姆龙7200血压计坐位测量患者静息状态下右上臂血压。测量患者住院前血压2次,两次测量间隔至少5min,取其平均值,收集患者临床症状资料。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血压变化,1周治疗结束后,再次测量患者血压2次,两次测量间隔至少5min,取其平均值,同时收集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1.3.2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舒张压达到正常水平,下降10-20mmHg以内,或舒张压下降20mmHg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有效:治疗后患者舒张压降至正常水平,但下降不足1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19mmHg,但为达到正常水平,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血压水平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1-无效率。

1.3.3 临床症状改善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减少2/3以上,烦躁、眩晕及头痛等症状均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减少1/3-2/3,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减少不足1/3,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1-无效率。

症状积分标准依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中相关标准进行症状评价:(1)疼痛:正常(0分,无头痛感)、轻度(2分,呈间歇性疼痛感)、中度(4分,呈持续性疼痛感但可忍受)、重度(6分,疼痛剧烈难忍,对正常休息及活动产生影响);(2)眩晕:正常(0分,无眩晕感)、轻度(2分,偶有眩晕发作)、中度(4分,眩晕经常发作,对生活及工作有影响)、重度(6分,无法活动,需持续卧床休息);(3)烦躁:正常(0分,情绪稳定)、轻度(2分,情绪不稳定)、中度(4分,烦躁发作但可自控)、重度(6分,烦躁发作,无法控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对比,观察组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降压疗效方面,观察组为96.6%,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降压疗效比较(±s)

表2 治疗后两组降压疗效比较(±s)

?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s)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s)

?

3 讨论

从上述研究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在临床资料、住院前血压等资料对比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60例患者经过高血压的相关对症治疗后,其血压和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和减轻,由此可以推断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病情均具有积极意义。而观察组患者在足浴加吴茱萸贴敷涌泉穴配合降压药治疗后,其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由此推断出在降压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足浴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具有更显著疗效。另外比较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更进一步说明了足浴加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联合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在高血压治疗中,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穴位敷贴方法治疗,对患者内环境及体质均有改善作用,实现对血压控制的效果,同时通过中药敷贴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西药服药量减少或不用,从而使西药治疗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达到中医治病中标本兼治的效果[3]。

传统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范畴,病位在肾、肝,发病机理为阴虚阳亢,与阴阳平衡失调相关。所以在高血压治疗中,可通过对患者阴阳平衡进行调节,改善患者阴阳偏衰或偏盛,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本研究应用的贴敷药物为吴茱萸,《本草纲目》记载:“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将吴茱萸调成糊状,在涌泉穴敷贴,具有引阳归根、引热下行、补阳助阴等效果,与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相符;而中医研究认为,涌泉穴属少阴经之井穴,具有交通心肾、滋肾水、引火下行及清热开窍等效果,在晕厥、眩晕、头痛及失眠等高血压病引起的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5]。中药敷贴穴位,既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又能对穴位产生刺激作用,治疗功效为二者相互激发、相互协调,并非简单的作用叠加,治疗效果也显著优于单药治疗[6]。而在进行穴位贴敷前先进行足浴,是因为可以通过发挥水的温热作用,刺激人体足部反射区,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脏腑阴阳平衡[7]。经本次研究证实,在高血压辅助治疗中,足浴加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效果显著。

足浴加中药穴位贴敷应用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方面,不仅能避免长期服药引起的毒副作用且方法简便安全,病人依从性高,易推广,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方法,对高血压群体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小及治疗时间较短等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还需进一步开展,以优化穴位贴敷疗法,探究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提高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吴茱萸涌泉穴高血压病
陈金水教授辨证治疗老老年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种植良种吴茱萸 荒山喜变聚宝盆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浅析涌泉穴
治病毒性感冒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