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理论的深静脉置管流程规范的应用价值

2020-09-16许敬宜杨佳伟曹贵军

吉林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冲管导管流程

许敬宜,杨佳伟,曹贵军

(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当前在医护工作中,各个科室针对不同患者的护理工作不断规范,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其中深静脉置管技术在危重病患、肿瘤放化疗、血液透析等治疗环节中被广泛应用,为构建静脉通路保障治疗安全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但是不能忽视的深静脉置管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其护理工作就成为控制风险保障质量效果的重要基础,对此我院将其工作流程进行了有效规范,借助PDCA理论进行护理工作质量提升,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集我院2019年~2020年收治的深静脉置管病例,选择标准:18~75岁之间;没有急性慢性感染;患者对相关护理差异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多次静脉置管患者;深静脉置管超过30 d;治疗配合度差。

患者分组:按照上述标准选择68例患者,平均年龄45岁,男46例,女22例,并分组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规范流程开展护理。对照组患者为中心静脉置管10例,颈内静脉置管11例,股静脉置管4例,外伤患者5例,呼吸循环衰竭4例;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11例,颈内静脉置管9例,股静脉置管4例,外伤患者5例,呼吸循环衰竭5例,通过统计学分析,上述分组统计为一般性资料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作为研究比较。本次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按照我院常规护理标准流程开展,按照日常流程进行通道维护管理、无菌操作、定时换药并开展相关护理指导。观察组:选择PDCA理论指导下的规范护理流程,具体操作流程如下:①穿刺操作:按照无菌流程进行检查和处置,操作前对相关器具进行检查,确认后进行消毒,并开展穿刺。确定中心辐射10 cm为消毒范围。穿刺中控制导管避免非必要解除,并防止导管错位。②确定护理计划对贴敷和导管检查和更换;首次更换为24 h内,其他时段为3 d更换贴敷,并在日常检查中对导管位置进行检查,确保无脱出情况。③导管接口护理,按照规定每周进行导管更换。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则进行不定期更换。更换中应对横截面消毒,干燥后进行输液连接。④冲管、封管。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冲管、封管操作,规定白蛋白、营养液、化疗药物等输液完成应进行0.9% NaCl溶液冲管,对持续深静脉置管患者规定12 h冲管一次,输液完成后用肝素正压封管。⑤PDCA质量控制,规范流程制定后要求形成完整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各级护士长承担监督责任,对相关流程实施进行监督,按照规范编制、实施、检查、反馈的基本流程,对相关规范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并及时纠正错误,提高规范流程的应用效果。

1.3统计指标:按照计划针对观察组、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堵塞率、导管内血流感染率、住院时长进行统计。

2 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相关指标统计比较: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堵塞率、导管内血液感染率、住院时长都明显减少,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统计比较

3 讨论

PDCA 理论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且取得不错效果[2]。通过制定深静脉导管护理流程,检查护理效果,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分析原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再确定护理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的质控点,这样循环反复解决护理中的不足,使深静脉导管管理整体化、规范化,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3-4]。深静脉导管流程管理和整体护理都是以持续地提高护理质量为目标,符合戴明的PDCA 理论[5-6]。通过资料研究与统计,深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工作在规范流程操作下可以大幅度降低护理中出现的感染概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执行规范护理流程以及PDCA质量控制后,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堵塞率、导管内血液感染率、住院时长都明显减少,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 PDCA 理论下的规范化护理能有效提高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质量,在此类护理工作中,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并开展有效的动态质量控制对于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冲管导管流程
持续空气阻隔法所需输液冲管液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静脉输液冲管液量与时间对冲管效果的影响
两种护理干预对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