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平衡”视阈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方式论析

2020-09-10吴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供需平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吴菲

摘 要:将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从“供需平衡”视阈出发,加强对受教育主体需求的了解,增强教学供给多样性和针对性,寻求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恰当方式,为青年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必要支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134-02

在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是解决供给与需求矛盾的有效法则,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心剂。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而教育正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证,因而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运用到教育领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让教学供给和学生需求相匹配,可以达到促进供需平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面对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时,如何从“供需平衡”视阈提升教学质量、教育效果?既要从供给端入手,加强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师素质;又要从需求端出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改革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实在、方法更多样。

一、重视“供需”理论,发挥思政课教学作用

马克思强调:“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面对需要的扩大,合理配置资源、扩大有效供给,调解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失衡,是解决经济困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良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受到经济的影响与制约,将解决经济问题的良策运用到教育工作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出发,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主要是指青年大学生,供给方则包括国家、学校、教师、教材等不同主体,要满足需求方发展进步的需要,可以从不断改进思政课这一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关键课程下手。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开好思政课,有利于帮助需求方的新时代大学生学会在变化多端的国际形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社会环境中辨别主流和支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而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出新观点和新判断,实现新的成长和进步。

二、认清“供需”现状,分析思政课教学困境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文件和具体举措构建了有序衔接、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充足供给,可供给量充足并不意味着需求量达标,供不应需、供需错位等情况仍然是阻挠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优化的绊脚石。

1.思政课教学困境之一:“供非所需”

思政课的政治性、价值性、知识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教学目标的统一、教材使用的统一、课程设置的统一,在这些普遍性标准的基础上,许多高校思政课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在师资配备、教学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下功夫,例如课程所用教材中均涵盖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和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相关文件资料和重要讲话精神,这种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的情况,不利于及时反应社会现实、不利于与学生產生共情,学生作为主体的现实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造成了思政课教学困境之一:供非所需的现象。

2.思政课教学困境之二:“供稳需变”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是本科阶段学生必修的五门思政课课程,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顺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进行调整,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到的信息、产生的疑惑不能够通过教材得到及时回应。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对教材的运用、对新变化的处理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有限,都造成了思政课教学困境之二:供稳需变的现象。

三、做好“供需”加减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这一过程的重复,这些物能使人们‘满足需要’这一属性,就铭记在他们的头脑中。”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是否能够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会被学生铭记住的,因此,“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做好“供需”加减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是当前阶段思政工作者不容懈怠的任务。

1.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有效供给

改变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内容空洞、说教性强等情况,在教学内容供给上做“加法”。立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属性、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供给,将知识性的教材语言转换成价值引导性的教学语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如:在表演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围绕课程主题多选取具有时代印记的影视作品、歌舞选段以满足学生专业需求;讲授更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人民剧作家、人民音乐家、表演艺术家的人生事迹以强化价值引领等。

2.调整教学方式,减少低效供给

改变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生硬灌输方式上做“减法”。正确认识思政课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打破教师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供给模式,引导学生表达真实需求,通过师生讨论、师生角色转换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尝试微课、MOOC等教学方式,建立思政课答疑微信公众号,与学生互动交流,丰富课程教学供给的传播媒介,提升课程教学供给效果。

3.推进“课程思政”,增加优质供给

改变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单打独斗”的情况,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方面做“加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专业课教学是否融入思政元素作为教学考核评价的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与专业课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如:天津音乐学院开设“乐说 乐教”、“乐说 爱国”思政选修课,由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挖掘音乐作品中的爱国情感、教育元素,拓展供给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供需平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2015—2025年水果供需平衡表/万t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