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生活细心人,做教育有心人

2020-09-10陈善芳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陈善芳

摘要:在许多人眼里,数学是一门枯燥而又乏味的学科。但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生活化实质的精彩描述。如果我们平时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融入了数学知识。如果,我们能将生活与数学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数学课堂将不再枯燥。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不会那么吃力。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阐述留意生活实例,为数学教学课堂添光彩,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主动的融入数学科的学习,提升学习兴趣,最终改善不太乐观的数学学习现状。

关键词:细心生活;数学教学;改善现状

记得在任教七年级下册《一次方程组》这一章时,一个学生在班上就各科学习展开讨论时发言说:“语文学好了,以后出去说话办事都用的上,数学学好了有什么用?难道我去买两斤猪肉还需要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吗?” 他的发言让我深思:是啊,我该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从教只有几年的年轻教师,从身边同行,或从学生嘴里听的关于学科比较最多的话无疑便是数学枯燥乏味了。究其原因,对于教师,有的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在教学上花心思,继续以前的“满堂灌”,课堂没有吸引力;对于学生,很多源于小学就没有打好相应的数学基础,没有炼成必备的数学素养,对数学没有足够的热爱度;而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无用所以没有用心学习数学。要真正让他们改变态度,至少得让他看到数学科的魅力与兴趣所在。最主要的阵地非数学课堂莫属了,而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怎样让一堂数学课焕发光彩,对每一个数学教师来说,绝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一、留心身边事,随手作素材

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课堂引入很重要,特别是每一节新授课。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先复习函数的相关概念以后,引入书本上的两个实例,这本来也是跟生活联系起来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把书上的“问题1”换成了孩子们所熟悉的“探讨星期五放学回家路途中离家的距离与已行走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脑袋里在给自己命题:“我家离学校大约多远,步行的速度是多少,出发了多久,我离家还有多远?”,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函数表达式;在展示表达式的环节时,课堂已经活跃起来了,你一个表达式来我一个解析式的;再加上初二物理上刚学过的弹簧伸缩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得到了许多不同的函数表达式,我随机的选择了几个写在黑板上,接下来的这节课很轻松的便在学生们的观察,思考,讨论,展示中完成了一次函数的定义,认识及定义题型的处理。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解放了教师从头讲到尾的辛苦,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高涨的热情里掌握了该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何乐而不为呢?

二、丰富知识面,拈来为课用

在中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又一大难点。部分学生不愿进行思维训练,让教学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在几何的教学中,教师怎样巧妙的处理教学内容,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显得尤为重要。记得几年前参加新教师培训时,一个优秀的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九上《解自己三角形》中阅读材料“葭生池中”的问题。这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但鉴于初三学生的学习现状,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很多学生已经完全放弃对数学的学习。这位老师没有直接进入本题的讲解,而是先让学生们聆听了《蒹葭苍苍》这首优美的诗词,并赋予了美图欣赏和必要的文字解释。趁学生基本都进入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去了,老师抛出了《葭生池中》的问题:

葭生池中今有方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采自杨辉《详解九章算法》,1261年)

如此一来,接下来的问题解决学生就显得非常有兴趣了。我虽没有亲眼看到那堂课,但我足以想象,因为作为一个被培训的新老师,我都融入情景中去了,更何况学生呢?

一堂阅读材料的课都上的如此美妙,何谈平时的课?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芦苇也只是众多植物中再普遍不过的了,可要恰如其分的拈来为课堂所用,还并非容易之事。很多教师安于现状,不愿为自己充电,接受新信息。所以一节课上十次还是一种样子,没有创新,没有突破。用心生活,没事多阅读,有事也要想办法多阅读,不管是名著还是课外书刊。有选择性的从书中获取有用的新信息,将其有效的融入生活,并与众人认为的“枯燥数学”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都说“亲其师,信其道”,试想:学生都爱上了这科的老师,他还会不爱这一科的学习吗?

三、选好切入点,练习生活化

在八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算是比较简单的一章,但由于经历了七年级一年,很多学生对数学已然没了学习热情,即使再简单的内容也不学。他们不是学不好,而是根本就不学。就在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里就有这样的一个特例:他非常喜欢学英语,是我们班的英语科代表,就是不喜欢数学。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就在这一章中“频数频率”的概念理解巩固环节,我找到了一个契机,提出两个生活中能吸引他眼球的题目:

1、在“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一句中,字母“e”出现的频数、频率各是多少?

2、小组展开调查:一周内班上每个学科各有几节课?它们各自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分别是多少?

两个问题看似不难,可对于一个根本不学数学的他来说,不能是简单。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不仅要留意自己身边的事,还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课堂练习的选材上,尽力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来。让一切生活资源为数学教学服务。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大到国航科技,小到家庭生活,甚至动物界里的蜂房,大雁南飞的“人”字造型……我们会惊奇的发现,生活与数学一直就是一体的。做生活的细心人,细心在平时的点点滴滴。生活中,学习中,课堂上,休闲时……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本就是学生学习的标杆。生活细心,不仅可以为自己累积大量的生活素材,在教学工作中信手拈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可以言传身教,让学生无形的感受细心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在学好数学的同时,不也在学习怎样做人吗?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都不仅是知识上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门学科渗透做人的道德,历练人品。细心生活,用心教育,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真正实现数学生活融为一体,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让数学课堂焕发它应有的光彩!

參考文献:

[1]李蓉《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出版社(2011年版)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维能力的培养
践行生活化原则,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解析
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