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魅力四射

2020-09-07余赛英

名师在线 2020年2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余赛英

(福建省光泽县实验小学,福建南平 354100)

引 言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学好数学会使我们终身受益[1]。学生进入小学之后,开始系统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课程作为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这也使得一些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问题除了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之外,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合理性。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家长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些都打消了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尝试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策略,照本宣科地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隔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也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通常比较沉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积极性较低,进而无法使数学课堂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创新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更好地发挥出数学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必须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并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效果得到了很多实践验证,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发现知识都具有显著效果[2]。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真正使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一)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年龄较小,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理上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且学生年龄越小,对游戏的兴趣越高[3]。小学数学知识虽然为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仍然是抽象的、复杂的。如果教师枯燥地讲解课本知识,会使得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并且沉闷的课堂氛围也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消,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对数学材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材内容,在课前通过钻研教材,做好课堂设计,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从教学实践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非常有效,能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3 的倍数”时,笔者在课程开始时对学生说:“老师来和同学们做个游戏,好不好?”由于小学生非常喜欢游戏形式,因此都是热情高涨,其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了课堂上。这时,笔者说出了游戏规则:“现在由班长随便说一个数,数的位数没有限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判断它是不是数字‘3’的倍数。同学们可以通过口算、笔算、计算器等进行计算判断,老师只能通过口算。现在就和老师比一比谁判断得更快、更准确吧!”学生听到了这样的规则,觉得笔者必输无疑。这时,班长开始报数356、239。学生由于之前已经学习了2 的倍数和5 的倍数,并掌握了这两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认为尾数是3 的倍数,则这个数就是3 的倍数。但是经过两次计算,结果都显示并不是“3”的倍数,而笔者则很快说出了正确的判断答案。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班长为了增加难度,又说了一个位数很多的数:256984。学生用计算器去计算,还没得出结果,而笔者又将正确答案脱口而出。这时,学生在不停地赞叹笔者真厉害的同时,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笔者到底掌握了什么绝招。这时笔者再开始导入新课。学生因为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这样的游戏形式,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强学生生活体验

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出发,从教材内容中挖掘一些生活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即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数学生活化教学,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好数学能够极大地便利我们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课程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超市促销活动的视频。只见超市商品琳琅满目,顾客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时视频镜头转向了食品专区,其中一盒巧克力的价格是32.95 元,一袋麦片的价格是28.6 元,某品牌零食大礼包的价格是18.5 元。在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熟悉的超市购物画面中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1)买一盒巧克力和一袋麦片总共需要花多少钱?(2)巧克力比零食大礼包贵多少钱?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很快列出了算式:(1)32.95+28.6;(2)32.95-18.5。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但是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在既有数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会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愉快。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出一些优质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而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对于获得的知识必然会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会逐渐养成。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蛋糕房的画面。蛋糕房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规格的小蛋糕,两种蛋糕的价格是一样的。妈妈带着小明和小红去买蛋糕,让他们自己挑选。小明说:“长方形的蛋糕更大,一样的价格,买长方形的蛋糕可以多吃一点!”而小红则说:“正方形蛋糕更大”。两个人争执起来,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图片中的两块蛋糕,哪一块面积更大一点?应当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再开始课程教学便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四)创设操作情境,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数学知识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去进行感知,从而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形象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降低数学的学习难度。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特性”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次性筷子发给学生,让学生分别制作三角形及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再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用5 个棱长1 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看到这样的题目,很多学生不假思索便开始进行计算:1×1×6=6(平方厘米),6×5=30(平方厘米)。学生的计算思路是先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一共有5 个正方体,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乘以5 便是组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这时并未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动手拼一拼,看看之前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学生随后很快发现了之前计算方法是不正确的,并得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会更加深刻,以后也会避免产生类似的计算错误。

结 语

总之,小学数学中开展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