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质疑中实现文言文的深度学习

2020-09-02周勤丰

关键词:郦道元石钟山钟声

周勤丰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侧重疏通文本内容,强调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诚然,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是教学不能局限于此。教师须站在更高的角度解读课文,挖掘教材隐藏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辨。在经典文言文《石钟山记》的教学中,笔者在落实文本内容和相应的语法知识点之后,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课文,布置了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的作业。学生从多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质疑,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解读文本更加深入。现把学生的质疑内容整理归纳如下:

一、质疑课文的注释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一句,课文把其中的“识”字体解释为“知道”,读shí。对此,有学生质疑:根据之前我们学过的,这个“识”可以通“志”,读zhì,解释为“记得,记住”更好。经过讨论,大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认为,这句话解释为“你还记得那些典故吗?”更合理。

二、质疑苏轼的推理过程

我们先要明确一下这篇文章的推理思路。

首先,苏轼读郦道元的《水经注》(郦道元认为风水相吞吐如钟声),心生疑问,并以假设论证,来强调他的观点。再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李渤认为击石得钟声),更是疑窦丛生。

接着,苏轼进行实地考察。寺僧派小童向作者演示了石钟山得名的传统说法,即李渤的“击石得钟声”说。苏轼表示“余固笑而不信也”,否定了李渤的说法。接着,苏轼夜泊绝壁,实地考察,对照典故,“因笑谓迈曰”,“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并且丰富了郦道元之说。

最后,苏轼指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并进一步强调写此文的目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

整篇文章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双线并进之法:一是“人常疑之的郦道元之说”,二是“余尤疑之的李渤之说”。全文围绕这两点,逐步分析,丝丝入扣, 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学生在上述推理过程中,提出了如下三个疑问:

一是质疑第一段中的假设论证。针对郦道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之说,苏轼举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对此,学生认为,把钟磬放到水里,大风浪不能让它发出声音,不能证明水面上的石头跟水浪相拍打,不能发出钟声,所以这一现象不能佐证郦道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之说的对错。

二是质疑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判断。苏轼听到“噌吰”之声和“窾坎镗鞳”之声,然后就很得意地笑问苏迈,是否还记得那两个典故: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子的歌钟。学生认为,这种理解取决于苏轼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储备,是非常主观的,其他人未必都知道这两个典故。所以,他就此得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结论,是不是也太草率了?

三是质疑文章的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因为前文的郦道元也好,李渤也好,甚至还有后面的寺僧,他们自以为得其实,也都是基于实地考察的,确实也是目见耳闻的。他们没有找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在作者看来,是因为他们运用的方法简单、幼稚,而石钟山一带的“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即渔夫船工这些人因其学识浅陋,只能意会而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由上述石钟山得名原因不传的事例中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应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注重调查研究,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不可简单化,还要有个人相关的知识储备。所以,苏轼文中内容和论点的关系是脱节的。

三、质疑课文中心句

课文的中心句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事情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就不能主观断定它是否存在。学生对这句话有很大的疑问。

一是事情不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也是可以断定它是否存在的。如果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那岂不是要取消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时间和生命是有限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很多情况下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

二是即使事情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相。很多事物,如果不能透过其表象看到本质,也是会被蒙蔽的。耳闻目见未必就是真相,所以耳闻目见了,也不一定就能主观断定结论了。

三是不同的人,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同一事物,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譬如文中的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而苏轼有他的文化储备,听出了钟声,并且能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人不同,面对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四、質疑文本的意义

晚清学者俞樾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考察,认为其命名的原因是从形的角度来考虑的,“全山皆空,如钟覆地”。今人也多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兼有“形”与“声”的因素。据此,有学生对文本的思想价值、意义等提出质疑。

其实,《石钟山记》不是科学论文,而是散文,它的写作意图主要不是石钟山到底因何命名,而是要说明要讲的道理。再说,即使弄错了命名的原因,苏轼的那种敢于大胆怀疑、不囿于前人的态度,以及躬身考察、重视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也是令人称道的。

林语堂说:“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苏东坡传·原序》)。苏轼在《石钟山记》里的“二疑”“三笑”“一悟”,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睿智、幽默、可爱的苏轼。虽然我们对他的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也有质疑,但是在苏轼那个时代,他的善于生疑、敢于探索的求真向善之心是令我们敬佩的。

明代杨慎这样评价《石钟山记》:“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 又辨出周景王、魏献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杨慎之语证明了苏轼的魅力所在,《石钟山记》实乃名副其实的“坡公第一首记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针对这样的名篇鼓励学生质疑,非但不会降低名篇的价值,反而会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深入理解文本。这样一堂充满质疑的课,不仅让学生变得主动投入,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郦道元石钟山钟声
访石钟山
盛世钟声
新年的钟声
聆听钟声
文人反腐遭报复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
《三峡》不是郦道元写的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
著名作家石钟山:幸福不用激情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