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2020-09-02魏舒荍刘艳双

大经贸 2020年6期
关键词:帮扶就业毕业生

魏舒荍 刘艳双

【摘 要】 实现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反映了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果,同时也能有效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但建檔立卡毕业生就业仍存在一定困难,高校通过资金帮扶、就业技能帮扶、重点帮扶等方式加强了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笔者认为,高校还需要从加强心理建设并合理化求职预期、常态化就业帮扶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三方面提供就业帮扶措施,保障教育精准扶贫效果、一个不落。

【关键词】 建档立卡 毕业生 就业 帮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明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2014年,我国开始在全国展开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制度,形成了直接瞄准贫困群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机制。近几年已毕业学生群体和当前高校在校生群体中有一批学生就是来自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子女。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实现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以下简称建档立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不仅是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的最直接反映,同时也往往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实现有效脱贫、防止返贫的主要希望。虽然当前安徽省政策要求“争取实现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百分之百、有就业意愿的‘就业百分之百”[1],但建档立卡毕业生实现就业仍存在一定困难。其中,高校作为帮扶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的直接主体,同时也是建档立卡毕业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在校教育主体,需要进一步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帮扶工作效果,以落实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中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2],实现教育精准脱贫目标。

一、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一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收入来源少、收入微薄,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家庭子女众多,导致通常对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并不多,或者虽想投入但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村年轻人口多涌向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他们的子女则成为长期留守儿童并由祖辈抚养长大,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普遍缺失,这种隔代养育现象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时,这类家庭本身就业资源十分有限,在建档立卡毕业生求职时,几乎无法为其提供任何就业资源。这从经济投入、情感投入和资源提供等三方面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带来现实困难。

(二)地域方面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均来自农村地区,且通常地处偏远,所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匮乏,且少有优质教育资源,素质教育在这些地区则往往难以开展。这些教育条件的先天不足,对于学生未来成功步入工作岗位埋下了隐患。由于长期局限于狭小的地域范围,即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通过勤学苦练考入大学,有幸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走出农村的“高材生”,但是“新世界”却可能给其带来冲击。这一方面体现在对视野的拓宽、海量教育资源的获取,但更体现在心理上的难以适应。如果心理上调适不好,将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就业竞争方面

一方面,随着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2020年我国迎来874万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3]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求职竞争不断激烈,社会普遍认可的较好高校的毕业生、学历更高层次的毕业生开始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竞争相同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有研究数据表明,相对“双一流”大学来说,建档立卡贫困生群体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院校的比重明显高出很多。[4]这些因素使得建档立卡毕业生群体在高校毕业生应聘市场上呈现出明显劣势。如果没有一定帮扶措施的实施,这一群体就业将存在较大困难。

(四)主观方面

一方面,表现在建档立卡毕业生的不自信。由于这一群体长期处于贫困落后地区,各方面客观条件的短缺导致在短短几年大学时光内并不能促使其立即转变为综合素质突出的高校毕业生,面试过程中沟通交流不自信、语言表达不流畅、实践经验不丰富等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因素均有所欠缺,一旦应聘失败将对本就小心敏感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造成较大冲击。另一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对于子女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抱有较大期望,甚至有从此改变家庭命运的渴望,这给建档立卡毕业生造成过大压力,择业时往往表现出只选择大公司、国有企业、考公务员、教师等现象,这大大缩减了建档立卡毕业生求职的选择范围,面对现实的压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的矛盾,使其在择业时难以决断,无法有效落实就业。同时,也存在部分建档立卡毕业生表现出“等、靠、要”的思想,对国家和高校的帮扶政策与帮扶措施产生依赖,甚至形成一种习惯,这容易导致其失去追求上进、主动就业的动力,不能顺利将自己的贫困学生身份转换成依靠自身劳动创造价值的工作者。

二、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

(一)资金帮扶

我国国家资助政策提出,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方面我国已经做得很成熟,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一系列措施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尤其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大学生(以下简称建档立卡大学生),政策保障显著。目前高校采取的普遍措施是将建档立卡大学生评议并认定为特别困难等级学生群体(等级包括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并相应发放国家一等助学金;对于应届毕业生,提供求职创业补贴、求职通讯补贴等资助,虽由学生本人主动申请,但对于建档立卡毕业生的申请,几乎均予以审核同意。一系列资助政策的施行,从物质层面保障了建档立卡毕业生在求职时的资金需求,减轻了因求职产生的如通讯费、交通费等额外支出的负担。资金帮扶方式具有简单直接的特点,也是当前高校最主要的帮扶方式,但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建档立卡毕业生解决顺利就业的难题。

(二)就业技能帮扶

高校通过固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创业基础课程等,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模拟面试现场培养面试技巧、提供普遍的求职注意事项、引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从各个层面帮助学生提前规划职业生涯、做好由学生角色转换成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准备。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顺利落实就业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

但是,笔者通过对历次就业指导课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调研发现,85%以上学生希望了解本专业所在行业工作现状、薪酬待遇情况、职业发展潜力、人员流动情况等与其未来求职直接相关的各项信息,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求职技巧等关注并不多。但目前高校这类课程普遍并非由本专业教师授课,而这些行业知识并非任何授课老师均能直接讲授。其中,建档立卡大学生表现出更简单地关注就业单位薪酬和稳定性,而对于职业发展潜力、地域等其他因素关注较少。如果没有好的引导,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建档立卡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消极意义。

(三)重点帮扶

当前,做好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落实教育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建档立卡毕业生开展重点和优先帮扶,帮扶政策力度前所未有。高校正在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切实做好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通过综合分析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需求,“一生一策”量身定制求职就业计划,对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为其提供有效而充足的岗位信息,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①基于这些政策的大力支持,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现不断向好趋势,但是当前依然存在政策落实仅涉及建档立卡毕业生,对于非毕业班建档立卡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除了资金帮扶,在其他帮扶层面还未能实现“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等一系列制度。

三、完善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心理建设,合理化求职预期

第一,增强建档立卡毕业生的自信心。虽然进入大学后,建档立卡大学生因为各方面因素导致自信心降低,但是长期的家庭经济困难条件也促使他们培养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品质在就业市场上同样占据一定的优势;同时,从建档立卡大学生入学时起就通过谈心谈话、家庭情况调查、日常行為关注等各方面把握学生特点,对于内向、缺少表达的建档立卡大学生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组织、趣味运动会等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通过表现活跃、班干部等沟通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其增强沟通交流等措施,并持续跟进措施效果,提升建档立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高校通过帮助他们发现自身长处、适应并自如面对“新世界”,放下自卑焦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以更饱满的姿态与非贫困毕业生在同样的就业舞台展开竞争。

第二,破除建档立卡毕业生“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建档立卡毕业生存在这样的依赖心理,视其为理所当然,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还可能造成国家资助金未能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因此亟需予以引导并破除。高校通过持续树立学生资助诚信意识,强化资助育人效果,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将获得的国家资助金用在完成学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从而杜绝依赖国家、依赖学校的心理。

第三,合理化求职预期,更新就业观念。农村家庭“封建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从前文分析来看,建档立卡毕业生存在只关注短期薪酬待遇和大型企业招聘、体制内求职等现象,这与当前社会现实已不相符。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和活力、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等,使得求职不再仅局限于“铁饭碗”。一方面,高校需要培养建档立卡大学生的与时代相符的就业观、择业观,使其认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求职选择范围的扩大化、多样化,同时也能避免他们因为一味等待公务员招考等而错过了应届毕业生的最佳求职机遇;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加强与建档立卡大学生家庭的沟通交流,减少家庭观念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压力、对就业选择的干扰。

(二)常态化就业帮扶措施

第一,合理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模块,兼顾课程普遍性和专业性,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共同合作完成。一方面,由学生辅导员、团委老师等讲授关于树立正确就业观、客观分析自身素质能力、简历制作、笔试面试技巧等普遍性知识点,同时还能借此开展有关就业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由专业课老师讲授关于本专业行业特点、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专业性知识点,结合自身学习、就业经历等讲授;同时,高校还要持续加强校友资源建设,通过聘任本专业优秀校友现身说法讲授求职就业亲身经历等,将具有极强说服力。通过常态化此类课程设计,而不仅仅在临近学生毕业时才开展相关帮扶措施,将对学生就业起到长期性且有针对性的帮扶效果,对建档立卡大学生同样适用。

第二,建立建档立卡大学生“一生一策”帮扶制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这类学生进入高校或者接到系统反馈的建档立卡大学生名单后,即要对其重点关注,以“一生一策”的形式精准帮扶。常态化跟进学生日常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求职目标,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督促学生落实与求职目标相关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必要时采取优先推荐的方式帮助落实;引导建档立卡大学生树立感恩回报意识,主动关注基层就业,积极投身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应征入伍等基层项目中,回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同时,与这些学生持续保持联系,用他们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情况“反哺”还仍处于迷茫中的在校建档立卡大学生;对离校时尚未落实就业的建档立卡毕业生,要做好信息衔接和跟踪服务,继续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保证精准跟进、一个不落。

第三,优化就业帮扶效果评估制度。目前就业帮扶仍存在仅停留在关注帮扶次数、提供招聘会场数等方面的现象,但要做好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必须注重其应聘的录用率,及时跟进未录用原因,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达到最终落实就业的帮扶效果,并以此来评估就业帮扶的有效性。同时,也要配套做好就业帮扶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形成了较好的氛围,课程设置、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基地等各项举措保障了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可能性。但建档立卡大学生作为高校里的一批特殊群体,对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就业帮扶的一个“痛点”,大部分建档立卡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或者说不敢踏上创新创业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档立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高校需要进一步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注重阶段性培养,平时注重建档立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逐步提高就业創业能力;尤其加强对当前各类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减少建档立卡毕业生对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注 释

[1] 安徽省教育厅《精准施策 全心全力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http://jyt.ah.gov.cn/xwzx/jyyw/39730749.html.

[2] “五个一批”,是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百度百科,五个一批[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4%E4%B8%AA%E4%B8%80%E6%89%B9/8473258?fr=aladdin.

[3] 人民日报《874万!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473062535125426&wfr=spider&for=pc.

[4] 邓希泉,张文玉.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教育投入与就业回报研究[J].青年探索,2020(3):15-16.

参考文献

[1] 汪毅刚,苗军,赵炜.精准扶贫视域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及帮扶对策——以甘肃省高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4).

[2] 刘东,郝敏敏,孔飞.脱贫攻坚背景下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探析——以陕西某高校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9).

[3] 黄韬.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7).

作者简介:魏舒荍(1991- ),女,汉族,助教,合肥学院城市建设与交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艳双(1993- ),女,汉族,助教,合肥学院城市建设与交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帮扶就业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