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批判性思维激活语文教学常态

2020-08-23杨丽

速读·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案例

杨丽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不仅仅只有建构性思维、认同性思维,还应该要有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在教学常态中去激活、去发展、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极其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示以批判带动发现的教学实例,借以展开对“激活教学常态”的思考。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案例

語文作为一门最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与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的再思维,是一种高品质的思维,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启发”学生去寻求“统一”的认识,从而得出“准确无误,的结论;而是引导他们以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和探讨,激励他们发表独立的见解。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言说的自由,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在某些问题上敢于与专家和权威“唱反调”。

一、独树一帜论项羽

项羽一直以来是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拒过江东而自刎更是人们争论不体的话题。既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推测,亦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的断言。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项羽之死》有一道讨论题:“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时,两种观点界限分明,“该”派与“不该”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正反双方难分高下。正待进行小结,突然有个女同学举起了手。她认为:争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是毫无意义的。理由有两点:第一,对于项羽究竟该不该过江东以及在过江东后能否卷土重来,争论的双方都是站在历史的可能性方面加以判断,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脱离了实际。以项羽的性格,他决不会像杜牧所希望的那样“包羞忍耻”,死是他唯一的选择。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项羽过江东和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因此没有必要为该与不该展开争论。第二,项羽乌江自刎的价值一直被低估了。自古以来评价项羽之死的意义都局限在人物本身,赞美的是他的英雄气概,却未能认识到:项羽的自刎不仅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更重要的是,他的死为“楚汉之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虽然不是他的主观愿望,但确实停止了一场无意义的争斗。

虽然笔者并不认为讨论“该”与“不该”毫无意义,但它确实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其认识也未免流于肤浅。而这位同学通过审视和质疑,跳出了这一窠臼,对项羽之死产生了新的认识,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这种独到的见解。笔者也由此得到启示:课堂词论固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应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

二、“你是什么”不带情感吗?

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从质疑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古人早就说过,“学贵有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从严格意义上说,一堂没有学生质疑的课,无论气氛多么活跃,都算不上真正的优质课。质疑不仅仅是提出不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已知的观点和结论进行审视和分析,判断其理由是否充分、论证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靠。如果认为有问题,就不应轻易接受,而应该重新论证。下面以笔者执教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为例,谈谈以质疑为起点的批判性思维。

《咬文嚼字》是一篇专谈语言运用的文章,作者通过一些实例阐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文章开头以某演员将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的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为引子,并结合其他实例,对“你是什么”和“你这什么”在用法上的差别进行了比较和辨析,从而得出结论:“‘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笔者要求学生对这段话也来一番“咬文嚼字”,既可以补充实例来加以印证,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学生大都感到从朱光潜先生的阐述中受到了启发,并通过其他的例子说出自己的体会。但也有同学对朱光潜先生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你是什么”在用于批评的对象时,确实缺少情感,显得比较平淡,但在用于赞美的对象时,却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很快就举出孙楠演唱的《五星红旗》中的一句歌词:“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笔者首先肯定他的发言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时指出他所举的例子不够典型,因为这句歌词虽然运用了“你是什么”的句式,但它并不是一种性质判断,而是直接表达对五星红旗的赞美。紧接着,又有同学举出了实例:“你是一个大英雄”“你是我们的贴心人”“祖国,你是我的母亲”“老师,你是辛勤的园丁”……这些句子无不饱含着感情。由此看来,朱光潜先生所下的结论只说对了一半,其后半部分所说的“‘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与实际运用并不完全相符。

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已成为家常便饭。事实证明,学生具有不可低估的潜能,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就能养成质疑的习惯,并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而当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就会克服尽信书本、尽信老师的盲从心理。随着思维能力的提升,他们往往对某些事物产生与书本和老师甚至与专家学者不同的认识,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只是课堂上的点缀,而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教师在引导和参与学生质疑、反思和探讨的同时,也会从学生各具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中受到启示,得到新的收获,从而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