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区域校园空间重构行动与思考

2020-08-18金朝辉

中小学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金朝辉

摘要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教育局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校园空间重构为抓手,推进学校治理方式和行政管理职能转型。针对中小学校园空间环境中存在办公空间分离、师生沟通困难、环境布置随意等问题,瓯海区教育局提出了校园空间重构的“学生第一”“去行政化”“重心下移”指导思想和“整体性”“科学性”“新颖性”等原则要求,推动办公空间融合行动、教师办公下沉行动、校园“十景”打造行动、建筑改造设计行动等。校园空间重构提高了校园空间利用率、人际关系和谐性、校园环境美化度。

关键词 赋能区域教育;区域教育管理创新;以学生为中心;校园空间重构;融合办公;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07-0021-03

如果你现在走进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的中小学校,你会惊奇地发现,常见的行政楼、校长室、教导处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服务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学校的教室、走廊、区角也无不散发着别样的设计美感和文化气息。这正是近年来瓯海区教育局重构中小学校园空间带来的积极变化。

近年来,瓯海区教育局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校园空间重构为抓手,推进学校治理方式和行政管理职能转型,通过一系列创新做法,淡化学校行政色彩,突出学校教育专业功能,让各种教育要素为学生发展服务,努力构建美好教育新生态,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重构校园空间的现状检视和基本原则

1. 校园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启动全区校园空间改革之前,瓯海区教育局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区域内学校教育生态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检视和梳理。从“以学生为中心”视角看,中小学校园空间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办公空间独立。校级领导独立办公,与中层、处

室脱节,造成管理沟通效率不高和办公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的空间距离较远,不便于联系和交流,致使人际关系疏远离散。

二是师生沟通不便。教师集中在办公室办公,师生沟通不方便,导致教师无法随时了解学情,难以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不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三是环境布置随意。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功能室、走廊、宣传栏、围墙、厕所等场所的布置随意为之,文化味不浓,有关标语内容成人化色彩明显,学生较少参与校园环境布置,学生作品上墙不多。

2. 校园空间重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结合瓯海区正在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美好教育新生态实践行动,我们提出了学生第一、去行政化、重心下移等指导思想,为校园空间重构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在广泛听取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重构校园空间的基本原则,为学校的实践提供参考思路。

一是整体性原则。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考虑,兼顾教职工办公空间与学生学习空间,兼顾学校管理团队、教师、班主任和安保值班人员的空间。针对办公场所公共化给教职工处理隐私性事务带来的不便,学校可设接待室、午休室等空间,体现空间设置的人性化。

二是科学性原则。坚持科学思维,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校园空间。办公空间融合,是所有行政人员融合到一个办公室,还是按照教学、德育等工作线进行融合?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三是新颖性原则。坚持创新思维,凸显特色,呈现不同学校校园空间的独特气质。校园文化提升要从课程出发,指向学科素养培养目标,创建特色化校园空间,体现教育建筑的教育性、艺术性与引领性,让校园景观各具特色,防止“千校一面”。建筑改造设计要注重空间的复合性,发挥教育空间的多元功能。

二、重构校园空间的实践举措

空间重构,是指空间各要素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建构其功能和相互关系的过程,强调一种持续的状态。在重构校园空间的过程中,瓯海区教育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视角,突出学校空间环境育人功能,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学习空间进行设计,形成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课程化的开放空间。

1. 办公空间融合,推动办学者教育观念革命

“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建筑及其空间资源,应真正服务于学生,指向学生成长的需要。近年来,我区开展中小学校园“空间革命”及治理机制改革。具体做法是,重构办公空间布局,撤掉校长室,校长、副校长与中层干部按职能、职责实行融合办公,因地制宜设置办公场所,原则上不高于二楼;班主任和教师安排在靠近任課班级的场所办公,设立接待室和谈心室,方便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保卫、消防、值班、接待等多功能组合,留足安保值班人员生活空间,打造学校门口第一道亮丽风景线。腾移出来的办公室改造成教师书屋、研修活动室、心理活动室、学生活动体验室等,实现校园空间的充分利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通过专题会议、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方式,使校长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融合办公有利于推动校长从行政管理走向专业服务,从事务管理走向业务管理,从而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理念的转变让校长和中层干部自觉行动起来,搬出行政楼入驻教学楼。例如:温州大学附属小学取消行政楼,要求副校级干部下沉兼任中层或年段组长,学校管理团队必须兼课和研究教学,用学校发展指导中心、师生发展服务中心、学校发展综治中心,取代了原来的校长室、教学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后勤保障处。新组建的几个中层处室合并在一个大办公室,就近设置校级领导集体议事室,同时在旁边设置接待室,供管理团队与师生、家长谈话沟通时使用。

“把管理团队从行政楼搬到教学楼,不只是物理空间布局的变化,最直接的效果是办学者教育理念的变化。”用茶山实验小学校长赵晓海的话说,这是一场“观念的革命”。自从赵校长和其他校级干部全部搬到教学楼内进行融合办公以后,管理层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直接了,大家思考和讨论最多的是如何使学校资源优先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直接交流,了解到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有迫切需求,立即着手对接温州大学,在校内设立温大名师工作室,开设“小小化学家”“编程”“木头手工坊”等特色课程。

2. 教师办公重心下沉,促进师生关系改善转型

为缩小师生空间距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我区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在一定范围内将教师工作重心下移到教室。任课教师兼班主任在教室办公,学生上课时,教师批改作业、备课;学生下课后,教师则与学生交流、聊天。

瓯海区实验小学张老师是二(1)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她原来的办公室在教学楼西边二楼,二(1)班在教学楼东边四楼,空间距离成了她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一旦班级有事,她要从二楼赶到四楼,处理完事情后再回到二楼,耗费较多时间。现在张老师把办公桌搬到了教室的后面,她每天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实现了从课上到课下的无缝衔接。张老师的实践是瓯海区教师办公下沉行动的一个缩影。教师办公桌进教室,便于教师近距离观察、倾听、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细节问题、疑难问题,多视角全面、真实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打造“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有效抓手。

3. 打造“校园十景”,发挥校园空间隐性课程功能

为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美好校园空间,我们研制了《瓯海区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美好校园空间建设十条举措》,从建设未来学校、提升校园文化、拓展学习空间、开发复合空间、扩展运动空间、重构办公空间、打造智慧校园、建设实践基地、推进智能管理、促进社区家庭互动等方面指导学校重构校园空间环境,要求学校坚持融合教育思想,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先理念-再课程-后建筑”的流程,实施校园文化提升行动。

在美好校园空间建设行动中,我们开展了“打造校园十景”专项行动,以儿童视角设计校园环境,让空间、颜色、采光、材料、触感都能与学生交互,提倡以学生活动、作品为主要内容,布置打造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和校园其他场所文化,打造各具特色、学生喜欢的“校园十景”,挖掘环境这一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赋环境布置以教育功效。例如:瓯海区实验中学把校园景观与学生活动、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相结合,其“校园十景”分别为九思长廊、时光穿梭机、沁学微园、思享+油站、穿阅时空、农耕小院、曦射广角、植物学园、西射广场、橱窗剪影,努力实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处场所都有内涵”的校园环境建设目标。

4. 建筑改造设计,优化提升学习场所品质

对于已建学校,瓯海区通过校园提升行动进行再设计,改造、优化教育空间,让学生随处可游戏、随时可运动、随心可学习。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空间打造,重组、转变和开发建筑空间及学科教室的功能,对走廊、区角、公共区域进行优化,为全面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结合现有建筑形态,学校利用闲置空间、连廊、露台、体育馆、图书馆、餐厅等区域开发拓展成学生学习空间,实现空间功能多变。例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把原有的综合楼学生课外实践大厅改造成课后托管中心,设置德育、家委会等10个校务服务岗,每天有值周教师与学生互动,拓展了学习空间,解决了困扰家长的接送问题。

对于新建学校,瓯海区提出新建学校不设行政楼,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不同功能的学习空间为主线,高起点打造未来学习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数据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更好地满足未来教育对学校建筑的需求。具体包括以下要求:提高学校建设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在省标一类标准上提高15%以上,合理超前设计,体现基础教育小班化改革方向;提高教室建筑面积,探索建设阅读、展览、研讨、学习复合型教室;增加走廊等公共区域共享空间,采用非线型建设等方式,在走廊中穿插空间节点,让走廊等公共区域成为学生交流、休息、运动、阅读的复合空间;打造创新型功能空间,将功能教室与普通教室比例提高至1∶1,功能教室结合课程设置,打造适应教育发展的特色功能室;提高智能化、绿色化等建设标准,匹配未来教育教学模式。

三、重构校园空间的成效思考

1. 校园空间从离散走向集约,提高校园空间利用率

实践证明,重构办公空间并拓展学习空间,产生了多元效果。首先,办公空间融合,缩小了校级领导和中层沟通的距离,提高了办公空间利用率和管理沟通效率,实现了学校管理者由个体智慧发挥转变为集体智慧引领,提高了决策民主性、科学性。其次,会议和办公空间压缩,使得学生可以无障碍使用学校各类空间,如会议室、报告厅、餐厅等低利用率的空间向学生开放,拓展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再次,让课程内容及学习方式与空间设置紧密结合,打破资源链接障碍,让各种资源与校园融为一体,提高了师生的学习力和审美力。最后,以多变的功能格局、灵动的家具组合等方式,让学习空间实现了1+1﹥2的课程化资源呈现状态与功效。

2. 人员沟通从困难走向便利,提高人际关系和谐性

校长和管理团队入驻教学楼办公,教师有事可以随时与学校管理干部交流和汇报,改善了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提升了教师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教师办公下沉,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使师生关系从疏远走向亲密。校园空间重构之后,瓯海区许多有条件的学校在一楼设置了“家长接待中心”,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有约”活动,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臺,促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改善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形成家校共建共育合力。

3. 环境布置从随意走向创意,提高校园环境美化度

在区教育局的支持和学校的努力下,各学校创新校园设计,动员学生参与校园环境布置,寓育人之道于环境建设之中,力求使校园环境体现办学特色和育人思想。各学校掀起了校园环境打造和建筑设计改造的热潮,提升了学校环境品质,凸显了校园空间环境和建筑设计的育人功能。

(编辑 崔若峰)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职校语文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