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病学龄儿童的同伴交往及辅导策略探析

2020-08-16王静

青年生活 2020年30期
关键词:辅导策略同伴交往学龄儿童

王静

摘要:近年来,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特定人群的同伴交往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慢性病学龄儿童由于其既特殊又普通的身份,在同伴交往中处于尴尬的境地。本文立足于心理学视角,发现日常情境中慢性病学龄儿童的同伴交往特点和潜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通过自信心训练、归因训练、共情训练等方式改善慢性病儿童的同伴交往困境,帮助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慢性病;学龄儿童;同伴交往;辅导策略

一、背景分析

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1]因其病程长、病因复杂,长期影响着患者的机体健康,而发生于儿童更是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据统计,我国有10%-20%的儿童处于慢性疾病状态,其中2%-4%的儿童有严重的慢性疾病。[2]学龄期又称童年期或儿童期,是7岁至11、12岁,这一阶段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感知敏锐性提高,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得了慢性病的儿童则在生活、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本研究中慢性病学龄儿童指7-12岁,处于小学阶段的慢性病儿童,通过对慢性病学龄儿童在交友现状、交友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讨慢性病儿童的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同伴交往辅导建议。

二、慢性病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慢性病学龄儿童和正常学龄儿童面临的升学阶段一致,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身体情况,且病情的長期性,使得其心理状态有所变化。该阶段的同伴关系是学龄期儿童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助于儿童各种社会关系的成熟和发展。然而,慢性病学龄儿童却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一)身体健康状况

慢性病学龄儿童因为治疗,经常要停课、甚至休学,平常的校园生活也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因此,他们缺乏和同伴共同游戏甚至学习的机会,缺乏了建立良好同伴关系所必需的时间,难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朝夕相处中建立亲密关系。

(二)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上述的种种身体健康问题,使儿童引起持久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情绪最突出。许敬等人(2013)研究得出慢性病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其的心理护理,促进康复。[3]家长的过度关心保护或焦虑,有加重儿童抑郁的可能,有些儿童有社会退缩行为或攻击行为,对人敌视等。[4]一些慢性病学龄儿童不愿意与他人多接触,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可想而知,在自身缺乏交友主动性而又常常缺席集体活动的情况下,慢性病学龄儿童很难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三)家庭环境

儿童患慢性疾病无论对其本人还是父母都是一种压力,近年来,随着疾病不确定感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对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已由患者逐渐扩展到患者家属。[5]马晓晨(2014)研究发现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是影响家庭管理状况的重要因素,降低慢性病儿童父母的疾病不确定感能改善家庭管理状况,促进儿童身心康复。[6]王惠梅等(2007)研究发现和正常儿童的父母相比,慢性病儿童父母有更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7]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方面会将自己的情绪隐藏,从而表现出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和关注。另一方面,在承受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如若缺少及时的情绪疏导,父母会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四)学校环境

虽然大多数学校能够正确对待慢性病学生,并不把他们与一般学生有所区别,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妥当的处理办法。一种是极端关注,要求班主任在班级强调患病学生的身体情况,并鼓励班级同学积极关心、帮助。另一种则是极端放任,并不要求慢性病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班级各种活动也有意识的将其排除在外。对于心理较为敏感的学生而言,将其病情公之于众会伤害其自尊。而对于过度放任的同学,在班级中很难有归属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可能会影响其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从而引发各种学习问题。

三、慢性病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

慢性病学龄儿童由于其病情的不可预期性,使其在交友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身体的特殊状况受到特殊看待;另一方面,又由于其正常的智力、行为表现而受到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对待。因此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相比较健康儿童而言,存在一些更为突出且特定的问题,具体特点如下:

(一)交友范围缩小

慢性病儿童的交友范围在多方面受到限制,以下主要从朋友来源、朋友年龄和朋友的身体情况等方面予以讨论。(1)朋友来源方面,慢性病儿童的朋友主要来自同班同学,更有可能是同桌或物理距离相对较近的群体,其次是亲戚。(2)朋友年龄方面,由于慢性病儿童特殊的身体状况,更有可能选择可以在生活中提供帮助的人,因此会选择年龄稍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3)朋友身体情况方面,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和自己有相同身体状况的人,能够感同身受;二是身体健康,能够提供帮助。有在体力方面能够帮助自己的朋友,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行动支持。

(二)交往情况受限

在慢性病儿童获得同伴接纳的前提下,其交友情况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交往方式、交往时间和交往活动三个方面。(1)交往方式上,慢性病学龄儿童通常会因为身体情况而耽误课程,因而和朋友的话语交流往往会中断。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的依赖聊天工具和朋友交流。(2)交往时间上,慢性病学龄儿童在课后、双休日和假期与朋友的交流相对较少,绝大多数的交流需要依靠学校为媒介。(3)交往活动上,慢性病儿童一般会选择相对安静、或是运动量较小的活动类型。主要表现为聊天、学习上互相帮助、简单的游戏等。

(三)交友观念偏差

交友观念主要包括友谊观和择友标准两部分内容。(1)友谊观方面,几乎所有的学龄儿童都喜欢结交朋友,而慢性病儿童的交往理由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朋友可以和自己玩”,另一个是朋友可以提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2)择友标准方面,一来,渴望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对待身体状况比自己差的同学,他们也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二来,希望结交和自己相似的朋友,能够提供心理支持。

(四)孤独感体验

慢性病儿童在交友过程中,由于交往对象固定,交往方式被动,往往会有两方面的行为表现,一方面表现出社交淡漠,另一方面表现出社交焦虑。社交淡漠是指儿童不主动回避同伴互动,仅仅是对发起社会交往没有兴趣,喜欢一个人独处的行为 (Coplan & Armer, 2007)。[8]社交淡漠是低社交趋近动机和低社交回避动机的结合,这样的儿童本身对社交活动没有兴趣,也不主动抵制别人的互动。[9]而社交焦虑的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交友愿望,却因为自卑心理,自我评价偏低,从而陷入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中去。对于社交淡漠和社交焦虑慢性病学龄儿童而言,他们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

四、慢性病学龄儿童同伴交往辅导策略探析

根据日常教学生活中的观察,参考已有相关研究,结合上诉慢性病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出慢性病学龄儿童存在自信心缺乏、归因偏差、轻微的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可以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期望帮助慢性病学龄儿童走出交友困境,在童年期收获来自同伴的关爱和陪伴。

(一)自信心训练

自信心训练又称果敢训练,是一种培养个体坦率、真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增强自信,避免紧张,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出恰当反应的训练方法。面对慢性病学龄儿童交友过程中缺乏自信的情况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纠正。

李波(2020)研究表明,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社交自信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慢性病学龄儿童可以通过参加一些适当的团体互动来提升社交自信心。

(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Forstering (1998)总结了以往的归因训练研究,提出目前至少存在如下三种归因训练模式:(1)习得性无助模式,(2)自我效能模式,(3)成就归因模式。[11]对待慢性病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归因训练:(1)团体发展法。以团队讨论的方式进行归因训练,让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并分析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原因。此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儿童。(2)观察学习法。通过观看归因训练的影片,在观看过程中,应该对影片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慢性病儿童进行成功和失败归因,并引导其进行有效迁移。(3)强化矫正法。在和慢性病儿童探讨正确的归因方式时,对其在交友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归因予以强化,强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口头公开表扬,书面评语表扬和代币制奖赏等多种形式。

(三)共情训练

共情训练一般指的是通过对受训者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提高他们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分享能力。慢性病儿童的交往问题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交友对象问题,难以受到交友对象的接纳;另一个是自身的问题,难以在交往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对于慢性病儿童的共情训练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1)情绪认知训练。通过辨别情绪词汇或是观看无声电影来识别情绪,帮助慢性病儿童在交友过程中学会“察言观色”。(2)换位思考训练。通过让慢性病儿童分享其交友成功或是失败的经历,回忆起交友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在分享过程中及时点评,引导其学会换位思考。(3)倾听训练。让存在同伴交往问题的慢性病儿童作为倾听者参与到别人的经历倾述中去,鼓励慢性病儿童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让其为同处于困扰中的儿童出谋划策。

五、讨论

慢性病学龄儿童身上既有着普通儿童所有的正常学习、生活状态,又因为其特殊的身体状况,常常缺席教学情境或是由于身体虚弱而缺席日常的同伴交往。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儿童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及时定位问题,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辅导。在对慢性病学龄儿童进行同伴交往辅导时,不需要拘泥于各种方法的明确界限,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改善慢性病学龄儿童的交友状态可以同时采用多种适宜的方法,但务必做到“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刘子英,张琛.家庭环境对慢性病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2):143-145.

[2]杨陈,张学兵.慢性疾病儿童照顾者照护负荷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1):992-996.

[3]许敬,赵翠红,余捷文等.110例慢性病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3):332-333.

[4]侯伟.慢性疾病儿童的保健与共患病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0):1011-1013.

[5]刘秀静,喻姣花.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57-59.

[6]马晓晨.慢性病儿童父母疾病不确定感与家庭管理状况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3):31-33.

[7]王惠梅等.慢性病儿童父母情绪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 (3):177-179.

[8]Coplan, R. J., & Armer, M.. A “multitude” of solitude :A closer look at social withdrawal and nonsocial play in early childhood[J].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2007,1: 26–32.

[9]丁雪辰等.“孤芳自賞”还是“茕茕孑立”:儿童社交淡漠适应功能的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3):439-447.

[10]李波.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社交自信心的促进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5):171-172.

[11]Forsterling, F. Attributional retaining: a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98(1):46-53.

猜你喜欢

辅导策略同伴交往学龄儿童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
奉化市2012—2014年学龄儿童尿碘监测结果分析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促进小学生阅读困难转化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浅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
学龄儿童校内托管看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辅导员辅导职责及对策研究
大学一年级女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