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

2020-08-14张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技工院校教学改革

张星

摘 要: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技工教育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通过大力推行化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对培养造就化工高技能人才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化工工艺专业气体吸收生产实训为例,对化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近年来随着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结构出现改善。但是,高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的现象还很突出,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结构不断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这对技工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党的十九大对我国新时代技工教育作出战略部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

山东省是化工大省,众多大中型企业处于投产、扩建阶段,急需大量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技能操作员工,作为一所专门培养化工高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我院承担起每年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输送大批操作工人的任务,是培养化工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学院坚持工学一体,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式,大力推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技能成才为培养目标,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化工人才做出了新的贡献。本文以化工工艺专业气体生产实训为例,对化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进行总结。

一、深入企业调研,突出课程的“企业”特色

通过对化工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及企业实践专家访谈,确定化工工艺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结合企业需求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等不同等级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通过企业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安排教学活动。气体吸收是化工生产中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广泛应用于原料气的净化、产品的分离及排放气的分离回收过程。传统教学模式将吸收过程的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分开,在不同学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习操作,学生首先接触抽象的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实践操作完全脱节,不利于人才培养与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课程改革,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工匠精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培养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二、教学过程坚持能力本位,突出学生主体

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过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题、任务为主线”的原则。

1.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尤其是对抽象理论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和抵触心理的特点,还具有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认可的特点。学生经过前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化工工艺生产过程有了基本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基础。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任务,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包含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也要包含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课程,完成任务,使学生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提前适应化工企业对安全和规范的要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队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2.教学过程坚持工学一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从传统课堂转移到一体化教学工作站,工作站结合企业实际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包括教学区、咨询区、工作区、工具区、展示区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职业体验,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的方法进行学习活动。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将课程学习资源、微课视频、教学材料等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采取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与资料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预习报告。结合化工企业以班组为单位实行倒班制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将学生分组,分别分配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工作任务,既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相互竞争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分别是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现场操作、展示评价以及总结反馈。前两个环节的内容在课前下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任务,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源获取相关信息。课堂上由各班组代表将本组学习报告进行展示,教师将工作任务通知单(如本班组任务为:完成流量为10L/min,浓度为30%的混合气體分离任务,要求产品浓度达到95%以上)发给班组,学生接到工作任务后,查询教学资料,学习相关操作规程,并以班组为单位完成工作页的引导问题,讨论制定完成任务的工作计划,如吸收剂流量应控制在多少、流量如何调节、原料温度如何控制等,并明确班组同学的分工,原则上第一次操作过程中学生分工按照自愿和自由结合的原则,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工位和任务。在现场操作环节,各组学生根据计划到生产现场进行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规范操作或者是错误操作,比如阀门漏开或操作错误等,这与实际生产是有区别的,在实际的化工生产中操作工要严格按照已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不允许出现失误,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一定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必然付出的代价,因此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只要不发生危及自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的行为,教师一般不会进行干涉,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和标准,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教师主要通过巡回检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过程评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原本制定的计划存在某些不完善的地方,班组根据操作情况讨论完善已制定的计划,并再次明确分工进行现场操作。通过反复的操作实践顺利地完成生产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企业规定,佩戴劳动保护用品、保持现场环境整洁有序,在不断训练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良好职业习惯的行为养成。

3.教学评价贯穿任务实施过程

教学评价贯穿于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评价内容包括班组成员相互评价、个人自评及教师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信息收集是否完善、制定计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规范等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是否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性评价,评价过程也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在总结反馈环节,由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制定的计划是否合理以及操作过程是否规范进行点评,并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和示范,加深学生的主观印象。同时以实物、动画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相关原理及设备结构等理论内容,实现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一体化课程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此外,要想良好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师仅仅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促成自身向技术专家的转变,课程改革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得到提高的过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更多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为培养造就宏大的化工高素质劳动大军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永红.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方法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0).

[2]李丽娜.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改革探索[J].技术与教育,2017,(04).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程技工院校教学改革
一体化课程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浅谈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设计
浅谈一体化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技工院校礼仪课课程建设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