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何以为家》中的人物语言特征分析

2020-08-13曹智翟丽颖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电影

曹智 翟丽颖

【摘要】在影视作品中,语言是人物传递信息的重要纽带,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元素。导演可以利用人物语言的特征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思想、推动故事剧情发展、突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理等。电影《何以为家》从黎巴嫩12岁小男孩赞恩入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园”的难民故事。影片开篇小小的赞恩在法庭上,犀利又滑稽的人物语言,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眼球。由此可见,人物语言在影视化作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个性化语言、隐喻性语言、口语化语言来阐述电影《何以为家》中的人物语言特征。

【关键词】电影;人物语言;《何以为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微影像视域下乡土影像叙事与东北新农村形象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KH20200709SK

【作者简介】曹智:长春工业大学信息传播工程学院副教授;翟丽颖:长春工业大学信息传播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1-127-03

An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movie "how to be home"

Cao Zhi  Zhai Liy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30012 )

Abstract: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characters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and an essential element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The director can 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racter language to create the character image, express the character though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highlight the character character, portray the character psychology and so on. The movie "how to be a home" starts with 12-year-old boy Zane of Lebanon, and tells us a refugee story about "hom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Zane is sharp and funny in the court, attracting all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character langua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movie how to be a home from three aspects: personalized language, metaphorical language and colloquial language.

Key words: film; character language; why is home

隨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载体,在传播影视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与影视化语言息息相关。电影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思想、推动故事剧情发展、强调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理等。本文以电影中的台词为切入点,探寻电影中人物语言特征的重要性。

相比于内地的新译名《何以为家》,其直译名《迦百农》更让人们青睐。迦百农本是圣经里的地名,位于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现已成为一片废墟。在英语和法语中,“迦百农”(Capernaum)又有“乱和无规则”的含义,而这,正是电影《何以为家》中所展现的那样。

当电影《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已经迈过40亿元票房大关而余威未减,当《战狼2》与《流浪地球》在国内大受好评而上座满满之时,一部似乎名不见经传的黎巴嫩电影、一部由女性导演娜丁·拉巴基拍摄的现实主义“惨片”突出重围——《何以为家》。票房超2亿之后,它已然创造了奇迹。该片于2018年5月17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电影《何以为家》讲述的是一位12岁黎巴嫩小男孩赞恩的辛酸故事,他出生于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中,多年来与父母和兄弟姐妹七口人一起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赞恩和弟弟妹妹们从未上过学,每天除了打零工和贩卖手工果汁外,还不时受到父母的辱骂和殴打。由于父母是被政府下达驱逐令的非法居民,孩子们没有能证明自己存在合法性的出生证明或身份证件,这对糟糕的父母甚至也不清楚他们子女的确切出生日期。赞恩历经生活的磨难,最后却因为伤人入狱,绝望之下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法庭之上,赞恩的一席话,让人们难忘,也让人们无法释怀。正是由于人物语言的特有魅力,才使得影片信息丰富多彩,带给我们听觉上的刺激,在处理故事情节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1. 个性化语言

人物语言的基本要求是个性化,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动。人物不同,语言特色也不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导演借以塑造各种角色的人物,以及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的重要手段。个性化语言它可以引领观众在电影中的参与状态,更好的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形象。

比如电影《何以为家》中,以一场充满悬念、抓人眼球的法庭戏开始,从年仅12岁的小男孩赞恩的视角展开,一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让赞恩这一形象让人们铭记,让这一把“现实的尖刀”变得更加锋利,以区区瘦小之身与这世间的不公发起一场叩问人心的对质。(因故意伤人被判五年监禁的赞恩把父母赞恩状告父母的理由是,他们生下了他,却不善待他。)后来,电视台来采访赞恩,他说:“我希望大人们能听我说,我希望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和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我生活在地狱里。”如此戏剧性的开场看似费解,但接下来,导演以几近真实的镜头和戏谑的语言带我们一步步走进了赞恩的生活。戏剧性的开头,引出一段令人震惊、愤怒、揪心、难过的往事。导演娜丁·拉巴基并未采用线性叙事,通过法庭戏的不断回闪串起整部影片,将家庭和难民题材连接在一起。在导演纪实的镜头里,深沉的悲剧色彩化为日常生活,缓缓地铺开,而每一段经历都对应一个法庭议题,使得全片呈现出一种更具反思性的观影体验,更让我们记住了赞恩的形象。在法庭上的这场戏,赞恩用幼小的身躯为自己的呐喊,为像他一样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呐喊,语言铿锵有力,字字直指人心。

2. 隐喻性语言

隐喻性的语言,在影视化作品中是很常见的,它不仅可以交代故事情节,还可以透过语言本身,玩味其中的真谛,藏而不露,亦在其中。如果说个性化是语言中的“特”,那么隐喻性则是“绝”。隐喻性语言通常表现人物的想法与动机,却又隐含着背后的大道理。电影《何以为家》中,在法庭上,赞恩的母亲说:“我有什么錯?我也是这么被生。孩子是你的脊梁骨。我哪会知道有一天我会被自己的脊梁骨戳穿心扉。”赞恩母亲道出了心中的苦楚,既是指这个家庭面临的问题,同时又是指眼下的大环境发生的问题。如果问题无法解决,必然会不断的恶性循环下去。每一句人物语言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历程。

电影没有战场,电影比较黑暗和压抑,却把现实残酷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何以为家》中,导演拉巴基首次放弃了擅长的女性视角而选择以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将两位母亲进行戏剧化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突。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赞恩的父母是逃亡黎巴嫩的难民,他们没有身份证明,没有固定工作和经济来源,父亲整日在家中游手好闲,母亲依靠倒卖上瘾药品曲马多挣钱。没钱支付房租选择拿女儿作抵押,女儿被阿萨德迫害生命后选择默默忍受......穷困潦倒生活下,他们堕落为无情的野兽。相比之下,拉希尔虽然是偷渡来黎巴嫩的,但她通过努力挣钱工作为自己办了张护照。因为怀孕被雇主辞退,后来生下孩子,只能一边在游乐园的餐厅做清洁一边偷偷照顾孩子。即便生活艰辛,饱尝社会的黑暗和压迫,她依旧选择一心为善,收留流浪的赞恩。

随着影片的逐步推进,我们看到,即便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即便同样是难民,对于如何做父母,他们依然有得选择。电影井然有序的人物语言赋予了电影一种持续向前推进的节奏,特别是赞恩抱着孩子穿过肮脏街道的镜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感。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一种真实生活的记录。就是这样太过逼真的细节,太过隐喻性的语言,让观众在观影时简直有一种窒息的心痛,几乎看不下去。

3. 口语化语言

口语化,既要求人物说日常生活语言,同时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有时也是口语化的,既浅显明了,又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印象深刻,给观影者一种生活感、一种亲近感。

影片结尾处,摄影师告诉赞恩:“赞恩,笑一下,这是拍身份证,又不是拍死亡证!”此时赞恩才露出了全片唯一一个真心的笑容,这个微笑或许并不能代表快乐,但起码,它代表着希望。影片中,摄影师通俗易懂的生活话台词,充满了艺术的魅力,这样的口语化语言非常值得大家铭记。

导演拉巴基说,“这是在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这类反映现实题材的电影,最后总是会指出影片中的人物、事件的原型和现状。尽管影片中的现实再残酷,后因为获得了关注,主人公的结局往往是相对圆满的。而其他人呢?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生存的意义,找到追求,拜托愚昧与贫穷,不屈服于残酷的现实,活着。

著名影评人史航说:“电影这一门类的艺术本来就应该为这样的影片发明!”电影《何以为家》是既尖锐又柔软的,一方面将黎巴嫩的社会问题逐一呈现,将伤口戳的血淋淋。 另一方面,作为女性导演还是带有着些许的细腻,孩子的天真与可爱同样动容。社会应该是向前的,父母应该是伟大的,孩子应该是快乐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像,赞恩在最后一帧的时候,笑的那么灿烂。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对于电影中人物语言所带来的价值意义,拉巴基说,“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4. 结语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的外衣,体现着人物形象、性格、心理多方面特点,是塑造影视角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秀的影视化作品,离不开人物语言的支撑。语言是人的思想载体,时刻指导着人们行为。正如电影《何以为家》中赞恩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才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可视性,满足了观众的空间遐想与视觉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晓亮.浅议电影台词与人物形象刻画——以《阿甘正传》为中心[J].电影文学.2008(13):104-105.

[2]黄爱华.影视剧文学人物语言的特征及其审美运作[J].电大教学,1999(02):18-21.

[3]庄涛等主编.写作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04月第1版.第340页.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