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散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8-13伏锦军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伏锦军

摘    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培养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教师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发散式教学法的完善给教学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作者结合实际从教经验,谈谈如何把发散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

关键词: 发散式教学    初中历史    教学策略

顾名思义,发散式教学主要指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对发散式教学法进行一定的研究,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将其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全过程当中。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叙述发散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要将发散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因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认知存在偏差。从历史学科特点来看,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综合分析,通常情况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当中,人们对历史事物进行的评价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导致一些生误以为历史学习是对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背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深入的思考。此外,学生无法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

第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追求的目标,教師通常会根据考试重点给学生详细地讲解,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知识的记忆。毫无疑问,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之间则缺少合作,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转变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因此,在发散式教学法逐渐凸显教学价值的背景下,本文将对初中历史发散式教学进行一定的研究。

二、发散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1.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在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中,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是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然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给学生引出思考问题,为学生自主思考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中华民国的创建》一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我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几段《辛亥革命》电影片段,主要讲的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次,用PPT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然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刚才的电影片段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取得了十分重大的历史成果,为什么还要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呢?”一个学生说:“从刚才电影中可以看出,袁世凯最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最终没有完成。”另一个学生补充道:“辛亥革命也没有把外国势力驱逐出中国,所以反帝国主义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最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

2.构建体系,对比分析。

在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当中,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严谨的历史依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某一历史问题的研究中,而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此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往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中的共同性规律。因此,在初中历史发散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纵向拓展及横向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清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在《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一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是苏联的分裂,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是学习的重点。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时间线将苏联的发展过程串联了起来:苏联建立:十月革命后,建立苏维埃俄国,1922年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联: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二战中的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标志二战范围扩大,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苏联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中的苏联:组建华约,与美国抗衡,争霸世界;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苏联的发展进程思考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再如:在《法国大革命》这一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横向对比分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这三个历史事件。它们有三个相同点。相同点①根本原因相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②主要领导阶级相同:都是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的;③结果相同: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并掌握了政权,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们也有三个不同点。①直接原因不同:英国是为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美国是为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法国是为推翻波旁王朝;②领导阶级构成不同:除资产阶级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③意义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共同领导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运动,法国大革命则是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通过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进行了必要的知识积累。

3.尊重异议,发散思维。

发散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提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利用更加个性化的思维,对同一个历史现象或者历史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因此,在初中历史发散式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的角色,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辩论和探讨,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教师应予以充分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使学生触类旁通,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宏观认识。

从《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内容来看,新文化运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反对孔子的学说,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潮流,提倡全盘西化。于是,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要求学生就“是否应该彻底否定孔子学说”展开了辩论。在这场辩论中,正反双方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方学生认为应该否定,因为孔子学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种传统道德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是完全背离的,所以应该废除。反方学生认为孔子学说中的很多內容仍然有积极意义,比如:在教育方面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观点,在商业领域的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等观点,这些思想即便放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彻底否定。最终,学生在辩论中以这两个基本观点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陈述,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内容。

4.动态观察,立体感知。

不难理解,历史学习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指导意义。因此,在发散式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具体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观察,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其中的历史变迁,抽象出历史发展规律。

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节教学中,主要给学生讲解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为了使这种对比更加鲜明,我让学生对比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生活和现在的社会生活。比如:在“衣”方面,改革开放前衣服的款式很单一,现在人们的衣着打扮十分丰富,在“食”方面,改革开放前食物很匮乏,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讲究营养均衡,在“住”方面,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住房很拥挤,现在居住面积不断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所改善,在“行”方面,改革开放前交通事业很落后,现在海、陆、空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最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看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总结来说,发散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熟练掌握发散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方式,并不断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正方.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11):249.

[2]张小峰.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策略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1):20.

[3]陈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4(34).

[4]彭杨忠.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赢未来,2018,000(012):440-440.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