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笔记浅探

2020-08-13周艳梅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笔记价值

周艳梅

摘    要: “笔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指随笔记录之言,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对史学、文学、科技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记作为著作的一种专门体裁,起始于魏晋,宋代才开始以“笔记”为书名。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繁荣与社会的变革促进了宋代笔记的百花齐放,不仅记述内容与数量上大大超过前代,而且文学性和写实性得到极大提升。现代出版的宋代笔记种类繁多、版本多样。然而,很多宋代笔记还未引起学者的关注,对宋代笔记的研究才刚起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关键词: 笔记    宋代笔记    价值

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世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笔记则是这些典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记”是一种文体,指随笔记录之言,因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史学、文学、科技等各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宋代社会生活的繁荣,造就了宋代笔记的百花齐放,宋代笔记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令后人叹为观止。“在笔记体制演变史上,两宋是其丕变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较之以往,两宋笔记独立的文学品性更为明显,文体自觉得到增强:独立著述的身份进一步清晰化、固定化;在目录学分类中,由小说类大量划入杂家类,琐杂的内容特征受到自觉关注”[1](124)。然而,从古至今,对宋代笔记还没有十分明晰的认识,有待学界对其做进一步研究。

一、笔记概说

(一)笔记的源流及归属。

对宋代笔记的认识,不得不说到笔记这种较为特殊的文体。笔记导源于先秦两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五代,大盛于宋辽金元时期,至明清而极盛[2](29)。笔记本指执笔记录、掌文书之事,该词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南齐书·丘巨源传》:“笔记贱伎,非杀活所待。”[3](469)六朝注重辞藻,称骈体文为“文”,称随意记录的散行文字为“笔”。《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4](229)至此,“笔”成为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即为现今我们所说的“笔记”。“笔记”作为文体的字眼,也首现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才略》:“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有足算焉。”又“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4](264)。

谈到笔记,不得不说到另一个与“笔记”密切相关的概念——“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5](459)这里的小说指偏颇琐屑、远离大道的言论。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6](165)将这类价值不高的作品称作“小说”。刘叶秋先生在《历代笔记概述》中说:“后来的封建文人,大都承袭班固的观点,把不本经典的论述,比于小道,叫做小说;把琐闻、杂志、考证、辨订等无类可归的记录,也一律称为小说。”[7](2)古时文人常将“笔记”与“小说”混为一谈,正如刘叶秋先生说:“前人并不注意区分什么叫小说,何者为笔记;所以往往把杂录、琐记统称为‘笔记小说。”[7](2-3)

在传统目录学中,各类笔记多归于小说家或杂家。《四库全书》的编者也难以决定笔记的归属,根据内容将笔记收归在史部、子部、集部里。对笔记这样的认识,跟笔记的特点与地位有关。笔记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难以将其归类,加上笔记随笔而书,随意性强,古时文人对这类书不免鄙薄,将其视为茶余饭后的消闲作品,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在所谓“经典”著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造成了笔记因不受重视而难以归类的现象。

今人对笔记的定义也不尽一致,刘叶秋先生认为:“后人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从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寫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名之为‘笔记”[7](1)。《中国笔记小说纵览·总论》对笔记这样描述:“笔记:文体的一种,一般指随笔记录和不拘体例的作品,又称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题材广泛,不少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也有不少专门记录、叙述某一个侧面。笔记的体裁产生较早,正式以‘笔记冠名作品始于北宋的宋祁。在内容上,凡铺陈故事,以人物及人物活动为中心,又有一定的结构、细节描绘的,称为‘笔记小说。”[8](7)这些说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大致有一个共同点,即有一定故事性的称“笔记小说”,其他随笔而书的杂录之类则为“笔记”,广义的“笔记”则包括“笔记小说”。但实际在这类作品中,常常二者兼而有之。如记载一些文人的趣闻轶事,甚至还有考证源流之类,其中夹杂一些情节性强的鬼怪故事之类。因此,什么叫作笔记,笔记有什么特点,哪些作品可以算是笔记,等等,恐怕是见仁见智,看法各有不同,未必能得出一致的结论[7](5)。

(二)笔记的种类及内容。

不管对笔记怎样界定,都不影响我们对笔记特点的认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随意性强。笔记数量之多,至今无人能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据粗略估计,中国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9]。笔记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礼仪、军事外交、饮食服饰、医学科技等各方面内容。根据内容将笔记大致分为三类: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考据、辨证类[7](1)。笔记写作风格随意,有长有短,有闻即录,文白夹杂,记叙随宜。正因为笔记这些特点,各领域的学者在笔记中各取所需。治史者从中寻找史料以补正史之不足,治文者以此窥探文风嬗变,创作者从中求取素材与灵感,科技工作者从中寻找科学技术的源头与发展,语言学者从中探究历代语言变化的玄机。

二、宋代社会对笔记创作的影响

宋朝自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至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历经319年。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的封建王朝中,宋朝是享国时间继汉朝之后、位居第二的封建王朝。整个有宋一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期。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更,促使宋代笔记丰富多产。

(一)重文轻武,完善科举。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定下了有宋一代重文轻武的治国基调,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兴科举、重辞赋。宋朝皇帝良好的文化素养即是宋代重文教的最好证明。宋太宗在位期间,组织编写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部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大型类书,宋真宗则在《劝学诗》(一说《励学篇》)中留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绝世名言。徽宗爱好文艺,画技炉火纯青,书法上创造了有名的“瘦金体”。宋高宗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宋代注重修史,出现了《资治通鉴》《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史学著作,修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素材,其中难以载入史书的朝野轶闻趣事,则以随笔而录的笔记形式保存了下来,极大丰富了笔记的题材。完善的科举制度,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理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学子,这一时期,无论是失意的文士还是得意的公卿都进入笔记创作的行列,因此宋代笔记量大质优。如欧阳修的《归田录》、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等都享誉当代。宋代发达的印刷业,使学者较轻刊印自己随笔而书的著作,使读万卷书成为可能,极大促进了笔记的传播。

(二)经济发达,都市繁荣。

宋代经济发达,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满足了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可以说,宋代是市民文化兴起的一个时代,人们解决了生存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休闲,茶楼酒肆、瓦舍勾栏遍布各地,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市民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城纪胜》等有名的宋人笔记,让世人感受到当时繁荣的社会景象,兴盛发达的各行各业,种类繁多的瓦市技艺,丰富多彩的各类城市生活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南宋末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记录有480位民间艺人姓名,同卷《诸色酒名》记有54种酒名,同卷《糕》记当时临安(杭州)民间富有特色的食品糖糕、蜜糕、粟糕等19种,有宋一代细腻的社会文化生活由此可见一斑。宋代这样的社会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为宋代笔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三)外交频繁,民族融合。

宋代民族融合为宋人笔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明发达的宋王朝处于政治地缘关系的中心地位,与周边的金、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来往密切。同时,由于宋代经济上的繁荣富庶,对外贸易频繁,开放程度高,交流地域非常广泛,所及包括东亚、东南亚、西亚,甚至达到非洲地区。宋笔记中有很多民族融合的题材,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录了宋朝使团出使朝鲜半岛的情景;彭大雅撰、同代人徐霆作疏的《黑鞑事略》,记录出使蒙古的所见所闻;赵汝适《诸蕃志》记录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和物产资源;倪思《重明节馆伴语录》记录金国遣使来访时的问答之词、馈送之礼;楼钥《北行日录》详细记录出使金国的沿途见闻。

(四)历经两朝,战乱频发。

宋朝历经南北两朝,与辽、金、元并存,在享国三百多年间,屡遭外敌入侵,动乱不断,兵祸常有。两宋政权,先后有契丹族的辽、党项族的西夏、女真族的金、蒙古族的元与之对峙,并最终皆亡于少数民族政权之下。北宋于1125年和金联兵灭辽,仅仅两年后被金所灭;南宋和蒙古(后改称“元”)在1234年联合灭掉了金,四十多年后,苟延残喘的南宋被元灭亡。整个宋代历史,对外战乱频繁,宋人笔记对此多有记载。李纲《靖康传信录》,记载了“靖康之变”前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辛弃疾《南烬纪闻录》《窃愤录》记载金灭北宋及押送徽宗、钦宗二帝二后北迁之事;丁特起《靖康纪闻》记载靖康年间金兵围汴京的历史。另有石茂良《避戎夜话》、员兴宗《采石战胜录》、李璧《中兴战功录》、赵万年《襄阳守城录》、赵与褣《辛巳泣蕲录》等,都是记录当时抗击外敌的史事。

三、宋代笔记的整理及版本

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宋代笔记的百花齐放。宋代笔记数量众多,形式多种多样,许多人用“录”“记”“记谈”“笔谈”“杂记”“野语”“燕语”“夜话”等作为笔记名称,粗略统计,此类笔记名称多达三十余种,可以说达到了笔记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宋代笔记不仅记述内容与数量上大大超过前代,且文学性和写实性得到极大提升。最具代表性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该笔记记述内容广泛,涉及科技、文学、历史、医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堪称史料的渊薮,文献的瑰宝”[10](65)。

宋代笔记种类繁多,经过整理的宋代笔记,仅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一些笔记由于文学或历史价值不高而无人问津。这个时期的笔记究竟有多少,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结集出版的笔记,更因对“笔记”的界定或选材角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刻印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收录宋代笔记小说70种;1984年台湾新兴书局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丛刊》收录宋代笔记小说300种;199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周光培辑成的《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收录宋代笔记小说188种;上海古籍出版社自1999年至2005年分批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收录宋代笔记小说64种;1999年大象出版社开始启动整理宋人笔记,历时十九年,至2018年出版《全宋笔记》十编,收录宋代笔记477种;中华书局从1979年至今陆续出版的《唐宋笔记史料丛刊》,是经过点校的单行本,陆续出版宋代笔记六十余种。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学者单独校勘的宋代笔记单行本。

在这些宋代笔记各类版本中,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全宋笔记》,是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的宋代笔记文献的集大成者,是宋代文史学界继《全宋诗》和《全宋文》后推出的第三部大型总集,量大质优,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台湾新兴书局、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笔记小说都是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大象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的是点校本。

四、结语

笔记随笔而书,记载了许多野史逸闻,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其中不乏对各种学术研究的探讨,可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宋代笔记已趋成熟,是笔记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语言科技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大象出版社的《全宋笔记》问世之前,很多宋人笔记还不为人所知,对宋代笔记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宋笔记》主编傅璇琮先生在《全宋笔记·序》中说:“关于笔记的研究,应当说,现在还是起步阶段,有不少问题,还需作认真探讨,如中国古代笔记的渊源和分类,笔记与其他文体的关系,其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它所包含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等等。至于宋代笔记,也已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比较起来,宋人笔记,小说的成分有所减少,历史琐闻与考据辨证相对集中,这也是宋代笔记的时代特色与历史成就。”[11](6-7)因此,该领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文献的发掘、整理是最基础的工作,现已问世的版本众多的宋代笔记,为该领域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希望更多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欣赏这朵我国古代浩瀚典籍中的奇葩,各取所需,并让它在各个研究领域绽放更加夺目的异彩。

参考文献:

[1]刘师健.宋代笔记的文体自觉与定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2]聂永华.古代笔记文漫议[J].运城学院学报,2007(1).

[3][梁]萧子显.南齐书[M].周国林,等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8.

[4][梁]刘勰.文心雕龙[M].韩泉欣,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5]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汉]班固,编撰,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8]孙顺霖,陈协琹.中国笔记小说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出版说明.

[10]唐贤清,凌宏惠.宋代笔记语言学资料研究价值刍议[J].古汉语研究,2014(3).

[11]傅璇琮.全宋笔记·序(第一编第1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词汇释”(15JJDZONGHE013)。

猜你喜欢

笔记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自然笔记
江上日暮笔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