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滴创新 厚积薄发

2020-08-06李凯

关键词:漓江一堂课课文

李凯

摘 要:社会在激烈竞争的轨道上高速前进,网络时代即将把奔涌而来的信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一切都在变革,立足更需创新。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走到了新世纪门坎之后,吐故纳新,积蕴发展,带着时代的召唤和世人的瞩目,用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把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推到了改革浪潮的最前沿,责任重大但前景光明!我们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灌输式的重理性分析,轻直觉感悟的教学观念,批判那些忽视了思维的形象性、整体性、割裂了创造思维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做法,让课堂成为学生审美、顿悟的天地,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创新,使课堂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生气。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一、厚积薄发,是教师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

如今,我们不断的要求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并强化记忆和背诵的重要作用,以“积得”促“学得”,那么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语言文字的感悟的能力;还要有洞察多彩的感情世界的亮眼,更要有巧拨学生心弦,点石成金的双手``````  对此没有什么捷径,只有靠“博览精思”“勤学积累”。比如:唐诗、宋词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至今诵来仍让人爱不释卷。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这方面的深厚积垫,才会对语言文字中的情景真正做到心领神会,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会生发出一番高雅的意境美,用新的视角开展文化传递的古为今用。

二、创新并不困难,一课一得,点滴积累,水聚石穿

如今教学成果的真正体现不是墨守陈规,而在于创新,这已达成了教育界的共识。我想这种创新并不是将现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统统打碎重新构筑新的领域,换一个全新的面貌,而是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有更新更高效的变化和发展。上个学期,当我们面对课堂创新这个名词无从下手时,顾校长阐述:不必把这个任务看作是艰巨的工程,而是力求每一课有一点创新,以积累经验。使创新变口号为脚踏实地的行动。为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扎扎实实做好课课有创新,每课有心得的工作。 使教学成效由量变转化为质变

我没有按照课文重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先让学生以读带过,然后再让学生以读品味感情变化的过程,由愤怒吃惊直至崇敬悲痛,使学生的感情渐渐步入高潮,震撼人心的情感化作了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形象,这样,变序教學即突出了重点、攻克了难点、也顺应了作者的原始思路,使学生的感悟更透彻、更顺畅。此外并不是每一堂课的新方法、新环节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我在每一堂课的小结部分都不忘总结经验教训,并把其他教师的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教法及时融入导备课中去,在探索中寻求捷径,以拓展自己教法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二)由积累引发顿悟,注重创建课堂教学的自由性和和谐性,促发学生的求新存异的成就感。

“花开一处不足贵,千朵万朵才是春”,教学过程更应注重学生自由领悟,引导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想象,这样往往会在湿润宽松的土壤里萌发创新之芽!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是对未知的探究、对知识的渴求,使孩子自由和谐发展,并获得一种被自身认可的成就感。也就是说,只要每一个孩子认真品读课文,心中有所感悟,教师就要热诚的鼓励他发表出来,使人人都有收获,师生共同学习。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是对这一点是深有感触的。教师引导的作用是充分利用录像中的优美画面和精心设计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促使学生步入那想象中如诗如画的境界,对于课文中的描述,教师不再用分析影响意境,而是让学生感悟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这使我发现了学生蕴藏的潜力,在品位漓江的水的特点时,我启发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对照插图谈感想。有的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晰得倒映着绿绿的山峰,像一条柔滑的丝绸;还有的说漓江的水清的可以看见飘摇的水草、成群结队的小鱼……,还有的学生对山的奇不再停留在表面上对课文词语的理解,而是凭借插图在词语的引导下发挥想象。例如对于形态万千学生是这样感悟的:有的山峰像一位被漓江陶醉的老人,他正在吟诵优美的诗句,那一座叫象鼻山的好像一头大象正在饮漓江水……,正由于学生主动的对美好意境的创造想象,使每一个人都充满激情的投入到配乐朗诵中去,这使我更坚定了今后的目标,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尽情的感悟,而我所要付出的则是信任的目光和放开的双手。

三、重视阅读课和语文活动课开发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兴致盎然,业有所进”

阅读和语文活动课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他比课堂教学更有自由度和伸延性,应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广泛阅览、自由感悟、做好读书笔记,同时发挥摘抄本的作用,让每个孩子都做到一本多用,一面用来摘抄文章发表感想,写心得体会,记新人新事……,一面做成剪贴本。此外创造性的开展记者招待会、每日清晨时事评论、故事拼盘、主持人比赛、课本剧表演赛的游戏,力求让新鲜的营养滋润每一个孩子的活泼向上的心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创新尤是如此,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以实施,而是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积累,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性的飞跃。“滴水穿石”永远不是奇迹,但是只要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踏踏实实地使每一堂课都有独具特色的亮点,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被塑造成为有创新意识和拚搏精神的新时代的创造者!

猜你喜欢

漓江一堂课课文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漓江真美
漓江之美
端午节的来历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背课文
漓江夕色
怎样写好“一堂课”?
最后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