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模式探析

2020-08-04李威燃王紫麒

科技资讯 2020年17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模式新时代

李威燃 王紫麒

摘  要: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等的多元化造成了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新时期的时代变化赋予了高校德育工作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德育工作需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开发、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社团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载体,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来推进德育教育活动,还需要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德育  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b)-0227-02

1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1 社会快速进步与道德体系构建的矛盾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等的多元化造成了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大学生的人格尚未完善,在此洪流中,极易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造成道德信仰缺失,道德行为上出现不和谐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懒散、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习失范行为;网络谩骂、用语脏乱、散布谣言等网络失德行为;不守时、不诚信、不遵守公共秩序、品德低下等社会公德失范行为。

1.2 家庭教育与自我主义的塑成

新时代大学生多数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的过于呵护,使得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表现出个人利益至上,过分强调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膨胀,过分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崇尚物质至上。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分考虑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实现,集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

1.3 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严重失衡

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多数大学生,在家庭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较为脆弱。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们離开了父母,走进了集体生活,地域文化的差别和生活学习环境的急剧改变,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和效应。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融入新环境,而现实中他们却偏偏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抗挫折能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有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高校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有增高趋势,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心境障碍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2  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分析

2.1 德育资源利用情况

我国高校在新时期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够充足,开发和利用能力有限,使得德育资源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环境要求,德育资源的重要优势无法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发挥。近年来,新媒体网络平台发展迅速,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如QQ、微信、微博、手机软件等获取信息量的方式非常普遍。但高校的许多德育工作者,还不习惯利用这些新兴式的网络资源进行德育教育,使这些德育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2.2 德育教育方式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在德育教育方式上手段单一,更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说教灌输,讲课内容空洞。实践教育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选择忽视忽略,部分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脱离生活实际,形式主义严重,使得学生缺乏共鸣感,学习效果非常差。随着新时期网络时代的到来,德育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带来了一些新的德育方式的探索机遇,但高校德育工作者并未与时俱进,依旧采用陈旧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同时,一些现有的课程中并没有渗透德育内容,致使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并未体会到德育蕴涵的科学精神。

2.3 德育考核体系运行质量

对德育的考核,主要包括对过德育管理、德育实施过程的考核以及对德育教育效果的考核。当前高校的德育考核中,过分强调了大众化标准,从而忽视大学生个性化差异和发展要求。统一的德育考核标准并不适合所有大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考核结果并不认同。另外,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复杂化难度化增加,德育考核标准不断泛化和模糊,“重结果、轻过程”也成了目前德育考核体系中不完善的部分。德育考核的等级很大程度上与评奖、评优等荣誉考核挂钩,“功利成分”驱动着学生对德育等级的追求,而对学生日常表现和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却很少评估,只注重结果而轻视了德育考核对高校的教育和促进作用,无法保持着良性循环的激励。

3  高校德育工作模式探析

3.1 思想导向,正确领航

目前高校社团是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才予以批准注册,无形中确立了大学社团的思想导向。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可以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里,得到锻炼自我和提升能力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党团组织的正确指导和领航下,自愿、自主、自发地组织开展社团活动,无形中培养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正确价值观。同时,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更可以将德育教育通过某些社团的活动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让社团在传播德育理念、弘扬社会公德中发挥重要的载体作用。

3.2 情操陶冶,传承文化

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发展,他们求新求异、个性十足、行为独立。社团活动不同于理论说教,学生在友爱和谐的氛围激励下,共同发展进步,将自身的需要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以此培养独立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此外,书画社、博学社、读书社、汉服社等各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团在各大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通过这些文化类社团的活动开展,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并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社团的换届一代代传承下去,将社团作为文化德育的有效载体,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承发展。

3.3 目标凝聚,榜样激励

高校的社团是由志趣相投、拥有共同目标和信念的大学生凝集组成,更易产生大家都认可的价值观。同时,社团成员在交往过程中,也不断地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精神粘合剂。这种精神粘合剂,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将社团成员紧密地凝聚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信念。此外,高校社团的成员大多来自不同的院系,必定拥有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担任社团骨干,这无论对社团的发展还是社员都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榜样作用,促使学生有目标、学榜样,形成浓郁的“赶帮超”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多元发展、共同进步。

3.4 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高校社团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是全方位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大学生亲自参与策划方案、组织管理。低年级学生在事务性工作上的执行力、凝聚力得到很大锻炼,中高年级学生则在领导力、号召力上获得提升。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奉献意识、人际沟通、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全方位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5 团体凝聚力强

大学生社团是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目标的学生集合,这些学生的共同点表现在对工作、学习、兴趣等具有目标趋同性。爱好和志趣相投是同一社团中成员最明显的表现,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目标,这也是社团的生命所在。目标的趋同性,使大家在参与社团活动时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出极高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同时,社团活动灵活多样,方式新颖创新,满足了学生对友情、信任、尊重、归属的需要。因此,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相较于班级来说更为密切和谐,社团的团体凝聚力甚至更强。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浅谈大数据、云计算思维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8(4):98.

[2] 郑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德育:从单一走向多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6):123.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工作模式新时代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