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毕业生的科研经历及其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

2020-08-03陆根书马舒宇

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

陆根书 马舒宇

[摘要]应用陕西高校2017届2 037名硕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科研经历水平处于良好及以下水平;(2)就整体而言,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处于中等及偏上水平;(3)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对其就业质量具有一定程度的显著影响,但不同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硕士研究生、学校和政府部门提出了优化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K1;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0)03002211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增加。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其质量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保障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质量是一个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概念。许多学者都曾尝试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界定,并提出了许多模型,其中经常被引用的是Harvey和Green对高等教育质量性质的讨论。他们认为,质量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情景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它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目标与定位有关;质量也是转化,包括以某种方式赋能学生,如让学生学有所得或增值[1]。高等教育质量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Biggs就提出了一个包括输入(presage)、过程(process)和产出(product)三个环节的“3P模型”来描述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过程[2]。他认为,学生投入学习或研究活动的原因很多,这些原因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情景,决定了他们是如何学习或研究的,而他们如何学习或研究又决定了他们的产出质量。基于这种逻辑联系,Biggs提出了学习或研究过程的“3P模型”。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的输入因素包括经费、生师比、教师质量、学生质量等;过程因素包括班级规模、师生接触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质量、学习环境、智力挑战度、过程评价与反馈、声誉、同行评价、学生支持、质量保障过程等;产出因素包括论文水平、毕业率、获得学位的比率、考试成绩等学生绩效,学生保持率或淘汰率,就业率或就业质量等[3]。

本研究主要基于3P模型,在控制学生个体与家庭背景、学校情景和社会环境等输入因素的条件下,考察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这一过程因素与其就业质量这一产出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研究生科研经历的视角探索研究生教育质量,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早在20世纪末就已开始了。十八大以来,因政府强调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也是一个关注的热点。但是,受制于研究数据的缺乏,将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与就业质量两者关联起来的研究极少。本研究应用2017届陕西高校硕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讨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与其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厘清硕士生培养过程质量是如何影响产出质量的,从而为更全面地评估与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支持。

1文献概述

1.1研究生科研经历研究概述

研究生科研经历主要指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学习、科研活动的经历与体验。早在1999年,澳大利亚毕业生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育研究委员会就开发了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问卷(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PREQ),对毕业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4]。该调查问卷从研究生感知的导师指导、研究氛围、研究设施、论文评审、目标与期望、技能发展、总体满意度等不同维度探讨研究生科研经历的特征。Ginns等人基于PREQ问卷设计了在读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问卷(Student Research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SREQ),用于测量澳大利亚在读学术类研究生的科研经历[5]。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7年也开发了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问卷(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Survey,PRES),对研究生科研经历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从导师指导、资源、研究文化、进程和评价、责任、研究技能、专业发展、机遇和总体感知等维度调查研究生的科研经历,2007年至2019年已连续进行了8次调查研究[6]。英国2009年启动了研究生教学经历调查(Postgraduate Taught Experience Survey,PTES),调查在读研究生的教学经历[7]。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研究者在参考澳、英两国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本校的实际,增加诸如学校服务与支持、生活保障、国际化水平等维度,对研究生科研经历进行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生科研经历研究[79]。

国内对研究生科研经历的实证研究较少。陆根书等人曾在2006年对研究生学习研究经历进行过调查研究[10]。Zeng等人使用根据PREQ改编的调查问卷和SREQ调查问卷对香港毕业和在读研究生的科研经历进行了調查研究[11,12]。袁本涛等人利用根据PRES改编的调查问卷对我国博士生科研经历进行了调查[13]。自2016年以来,陆根书及其团队接受陕西省教育厅委托对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课程学习经历/科研经历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在对陕西高校毕业研究生进行调查时,以PREQ为主、结合PRES的有关题目编制了研究生科研经历调查问卷。对该问卷进行的效度、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该调查问卷可以对研究生科研经历进行科学有效、可信的测量[14]。

1.2就业质量研究概述

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上一些组织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就业质量问题,曾先后提出“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15]、“体面劳动(Decent Work)”[16]、“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17]等概念。Beatson认为,就业质量可以从劳动回报和心理两个层面加以测量,包括薪酬福利、工作时间、工作与生活平衡、保障、机遇、工作内容、强度、危险性、人际关系等[18]。陆根书等人在整合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获得的薪酬、职业匹配度、职业保持率、工作特征或就业满意度(对就业单位的岗位、地理位置、薪酬福利、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发展机会的满意度等)等指标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测量[19,20]。

1.3硕士生科研经历对其就业质量影响研究概述

个体的就业质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个体和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20]。例如,Hannan等人发现女性毕业生在初次就业中的职业地位和收入要低于男性毕业生[21]。Zang指出,家庭收入水平高的学生比家庭收入水平低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22]。Dale等人发现,不同院校研究生获得的薪酬存在差异[23]。Blundell等人发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4]。国家政策和支持、社会氛围等也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了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历、科研经历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例如于苗苗等人认为,硕士生在校经历中存在的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对硕士生就业质量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25]。但就整体而言,这类研究因受研究数据等的制约还非常缺乏,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研究设计

2.1研究模型

本研究基于Biggs的“3P模型”,主要从个体与家庭背景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四个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并在控制个体与家庭背景、学校情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条件下,探讨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与其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2.2样本特征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于由陕西省教育厅委托、陆根书教授主持的“陕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对2017届陕西高校硕士毕业生的调查。该调查共回收问卷2 492份,其中有效问卷2 037份,有效率为81.7%。表1列出了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

2.3变量测量

1) 个体及家庭背景因素。本研究中性别变量分为男性、女性两类;生源地区域类别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生源地城乡类别分为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乡镇、农村五类;家庭人均年收入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类,其中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或等于2.5万元的家庭,中等收入家庭是指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2.5万元、低于7万元的家庭,高收入家庭是指家庭人均年收入大于7万元的家庭。

2) 学校情景因素。本研究主要考虑了院校、学科类型2个学校情景因素,其中院校类型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普通高校3类;学科背景分为人文社科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7类。

3) 社会环境因素。本研究对社会环境因素的测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是否了解有关就业政策,共3个题目,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等,采用李克特式6点量表测量,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对这3个题目进行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的验证,结果表明,KMO值为0.836,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χ2值为2 365.426(df=3,p<0.001),说明可以进行因素分析。表2列出了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说明用这些题目可以对硕士毕业感知的就业政策重要性进行科学有效、可信的测量。二是硕士毕业生感知的就业培训重要性,共1个题目,采用李克特式6点量表编制,1表示非常不满意,6表示非常满意。

4) 硕士生科研经历。本研究测量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的题目共有33题,每题采用李克特式6点量表编制,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其中包括测量各维度具体内容的32道题目和1道测量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的题目。对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调查问卷进行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的验证,结果表明,KMO值为0.972,Bartlett 球形度檢验的χ2值为86 542.697(df=496,p<0.001),说明可以进行因素分析。为此,对32道测量具体内容的题目应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方法并利用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其中因素负荷小于0.5或在2个及以上维度上的负荷都大于0.5的题目(共6题)后,获得了表3所示的因素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各因素进一步作了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该调查问卷可以对硕士毕业生的科研经历进行科学有效、可信的测量。

5) 就业质量。本研究在笔者先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用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获得的薪酬、职业匹配度、工作特征满意度和就业满意度5个变量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测量。(1)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分为就业与否两类(就业是指直接就业的状态,不包括国内外升学);(2)硕士毕业生的薪酬采用其月收入进行测量(对毕业生的月收入小于500元、大于20 000元的作为极值进行了排除处理);(3)职业匹配度用专业匹配度和职业目标匹配度2个题目进行测量,采用李克特式6点量表编制,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对这2个题目进行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的验证,结果表明,KMO值为0.801,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χ2值为841.116(df=1,p<0.001),说明可以进行因素分析。表4列出了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说明用其测量职业匹配度是科学有效、可信的;(4)工作特征满意度的测量题目有5个,采用李克特式6点量表编制,1表示非常不满意,6表示非常满意。对这5个题目进行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的验证,结果表明,KMO值为0.863,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的χ2值为4 445.056(df=3,p<0.001),说明可以进行因素分析。表5列出了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的结果,说明用其测量工作特征满意度是科学有效、可信的;(5)就业满意度用1个题目测量,采用李克特式6点量表编制,1表示非常不满意,6表示非常满意。

2.4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2.0、AMO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为描述统计分析、χ2检验、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

3研究结果

3.1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与就业质量的基本特征分析

表6列出了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的基本状态。从中可见,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科研经历各维度的得分介于4.53~5.07之间。由于各个维度的最高分赋值为6分,如果把6分制转换成百分制,则硕士毕业生对导师指导、论文评审、总体满意度的感知均高于80分,属于良好水平;硕士研究生对研究氛围、技能发展、研究设施的感知均低于80分,属于中等水平。

表7列出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从中可见,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6.8%;其平均薪酬为5 611.02元;工作特征满意度的水平居中等以下,职业匹配度、就业满意度的水平居于中等。这说明,就整体而言,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对工作特征满意度中薪酬满意度、职业发展满意度、地理位置满意度的分析表明,其平均分均低于4.15,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3.2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分别考察了硕士毕业生的个人与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情景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科研经历因素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表8列出了这些因素对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解释能力。从中可见,学校情景因素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态的解释能力最强,其后依次是个体与家庭背景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科研经历因素的解释能力最低;学校情景因素对硕士毕业生的薪酬的解释能力也最强,其后依次是个体与家庭背景因素、科研经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解释能力最低;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作特征满意度的解释能力最强,其后依次是个体与家庭背景因素、科研经历因素,学校情景因素的解释能力最低;科研经历因素对职业匹配度的解释能力最强,其后依次是学校情景因素、个体与家庭背景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解释能力最低;学校情景因素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的解释能力也最强,其后依次是科研经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体与家庭背景因素的解释能力最低。由此可见,不同因素对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解释能力是不同的。

表9综合分析了硕士毕业生的个人与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情景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科研经历因素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

1) 个体与家庭背景因素对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性别对硕士毕业生的薪酬具有显著的影响:男性毕业生的薪酬要显著高于女性毕业生的薪酬。生源地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显著影响:来自省会或直辖市的硕士毕业生的薪酬要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硕士毕业生;但来自省会或直辖市、地级市的硕士毕业生的职业匹配度要显著低于来自农村的硕士毕业生。来自东部地区的硕士毕业生的薪酬、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要显著高于来自西部的硕士毕业生;来自中部地区的硕士毕业生的薪酬也显著高于来自西部地区的硕士毕业生。家庭收入水平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来自高收入、中等收入家庭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薪酬、工作特征满意度、就业满意度要显著高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硕士毕业生,中等收入家庭的硕士毕业生的职业匹配度也显著高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硕士毕业生。这些结果说明,家庭背景因素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劳动力市场存在不公平现象。

2) 学校情景因素对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学校情景因素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显著影响。从学校类型看,双一流高校硕士毕业生的薪酬要显著高于普通高校的硕士毕业生。不同学科的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质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理学、农学、艺术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要显著差于人文社科类硕士毕业生,但工学、管理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薪酬要显著好于或高于人文社科类硕士毕业生;管理学硕士毕业生的工作特征满意度、就业满意度要显著高于人文社科类硕士毕业生,艺术学硕士毕业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水平则显著低于人文社科类硕士毕业生;理学、工学、艺术学硕士毕业生的职业匹配度显著低于人文社科类硕士毕业生。

3) 社会环境因素对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了解政府就业政策、接受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对工作特征满意度、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4) 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在单独考虑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对其就业状态的影响时,发现其没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个体和家庭背景、学校情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后,科研经历对硕士毕业生就业状态仍无显著影响。这表明科研经历在其他因素影响就业状态的过程中也不具有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温忠麟等人[26]提出的检验多个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中介效应方法,对科研经历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在单独考虑科研经历对硕士毕业生薪酬的影响时,硕士生感知的研究设施水平对其薪酬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控制个体和家庭背景、学校情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后,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研究设施水平对其薪酬仍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进一步的分析可知,硕士生感知的研究设施在生源地是省会及直辖市这一变量影响硕士毕业生薪酬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0.073*0.063/0.071=6.5%。硕士生感知的研究设施在工学学科门类影响硕士毕业生薪酬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0.107*0.063/0.218=3.1%。硕士生感知的研究设施在就业政策影响硕士毕业生薪酬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0.065*0.063/0.093=4.4%。

在单独考虑科研经历对硕士毕业生工作特征满意度的影响时,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研究氛围、研究设施和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对其工作特征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控制个体和家庭背景、学校情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后,硕士生感知的研究设施、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依旧对其工作特征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硕士生科研经历在其他有关变量影响其工作特征满意度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硕士生感知的研究设施在工学学科门类影响其工作特征满意度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0.107*0.137/0.066=22.2%。硕士生感知的研究设施在就业政策影响其工作特征满意度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應,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0.065*0.137/0.067=13.3%。

3) 硕士毕业生科研经历对其就业质量具有一定程度的显著影响,但不同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1)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科研经历对其就业状态无显著影响;(2)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研究设施水平对其薪酬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在其他有关因素影响薪酬时具有中介效应;(3)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研究设施、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水平对其工作特征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在其他有关变量影响其工作特征满意度时具有中介效应;(4)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对其职业匹配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在其他有关变量影响其职业匹配度时具有中介效应;(5)硕士毕业生感知的研究设施、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对其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在其他有关变量影响其就业满意度时具有中介效应。4.2政策建议

1) 硕士研究生应积极丰富、优化自身在校期间的科研经历,提升就业质量。从研究结果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丰富、优化自身的科研经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就业质量,尤其是在薪酬、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就业满意度等方面。

2) 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优秀的科研经历进而提升就业质量。从硕士毕业生的感知看,其对导师指导、论文评审、总体满意度的感知属于良好水平,对研究氛围、技能发展、研究设施的感知属于中等水平。因此,高校应进一步优化、丰富与完善研究生的科研经历。例如,高校可通过促进学术交流等手段营造积极、优良的研究氛围,通过完善图书馆、实验室等研究设施,让硕士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获得更全面、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提升硕士生导师的指导质量,增加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其科研经历总体满意度,在优化硕士研究生科研经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

3) 政府和社会应该为处于劣势地位的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支持,以提升其就业质量。研究表明,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和就业培训对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中工作特征满意度、就业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出臺相关就业支持政策,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创建公平、高效的能力社会,尽力避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受其家庭背景因素、性别等制约这种不公平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 HARVEY L,GREEN D. Defining quality[J].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8(1): 934.

[2] BIGGS J B. 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M]. Camberwell, Vic.: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3] GIBBS G.Dimensions of quality[M]. Yor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10.

[4] DAVID C.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2012: the report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R]. Melbourne: 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 Ltd,2013: 13.

[5] GINNS P,MARSH H W,BEHNIA M,et al.Us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research experience to benchmark departments and faculties: issues and challenge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1, 79(3):577598.

[6] ADVANCE HE. 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survey [EB/OL]. (20200112)[20200425]. https://www.advancehe.ac.uk/reports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ostgraduateresearchexperiencesurveypres#reports.

[7] KATTARA H,ERAQI M,HEWEDI M.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 Tourism,2004,4(2):117.

[8]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stgraduates rate their experience at AUT [R]. Auckland: Institutional Research Unit,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

[9] SAMPSON K,JOHNSTON L,COMER K,et al. Developing evidence for action on the postgraduate experience: an effective local instrument to move beyond benchmarking[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35(2):115.

[10] 刘朔,陆根书,席酉民,等.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习经验的调查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 2006,4(3):5963.

[11] ZENG M,WEBSTER B J.Examining students′ research experiences with the Post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PREQ) in a Hong Kong University[C]//The 9th Quality in Postgraduate Research Conference,Adelaide,2010.

[12] ZENG L M,WEBSTER B J,GINNS P.Measuring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of research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Hong Kong[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3, 32(4):672686.

[13] 袁本濤,李莞荷.博士生培养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基于博士生科研体验调查的实证分析[J]. 江苏高教, 2017(2):16.

[14] 陆根书,刘秀英.优化研究生科研经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基于陕西省高校2017年度毕业研究生的调查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49(1):1926.

[15] NADLER D A, LAWLER Ⅲ E E. Quality of work life: 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83, 11(3):2030.

[16]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 [R]. Geneva,1999.

[17] European Commission. Taking stock of five years of the european employment strategy: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M].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2.

[18] BEATSON M. Job quality and forms of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the UK statistical evidence[C]// Joint ECEEurostatILO Seminar on Measu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Geneva, 2000: 35.

[19] 刘敏,陆根书,潘炳超,等. 陕西高校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8, 16(5):7277.

[20] 彭正霞,陆根书,李丽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0(1): 5764.

[21] HANNAN M T,SCHOMANN K,BLOSSFELD H.Sex and sector differences in the dynamics of wage  growth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0,55(5): 694713.

[22] ZANG X. Network resources and job search in urban China[J].Journal of Sociology,2003,39(2):115129.

[23] DALE S B,KRUEGER A B.Estimating the pay off to attending a more selectivecollege:an application of selection on observables and unobservab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4):14911528.

[24] BLUNDELL 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15143.

[25] 于苗苗,包艳华,马永红,等.学术融合与社交融合对学术型硕士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1422.

[26]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Study on mastergrudates′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employment quality

LU Genshu,MA Shuyu

(West China Higher Eucation Evaluation Center,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Shaanxi710049,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2017 survey data of 2 037 master graduates from Shaanxi Universities, the influence of master graduates′ research experience on their employment quality was analyzed. The study found that: (1) Research experience perceived by master graduates was at a good and below level. (2) On the whole, master graduates′ employment quality was at a medium and upper level. (3) Master graduates′ research experience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employment quality,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influence on different dimensions.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masters′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improv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re proposed for master students,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Keywordsmaster student;research experience;employment quality

[責任编辑刘冰]

[收稿日期]202004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203);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19ZG007)

[作者简介]*陆根书(1966—),男,江苏溧阳人。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大学学习理论、高等教育评估研究。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硕士研究生学术热情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