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泛雅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0-07-31李娅张兴芹

现代信息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教学实施混合式教学

李娅 张兴芹

摘  要:近年来,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上,但是对于混合式教学过程、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经过3年完整的高职混合式教学实践,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1 600万线上课程访问量数据总结的经验,总结混合式教学流程,归纳混合式教学效果,提出信息化教学的“四化”优势、信息化教学“三部曲”、题库建设的重要性等观点。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实施;教学模式;过程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434;TP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4-0130-0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f blending learning mainly focuses on the mode of blending learning. The research on blending learning process,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s not thorough enough. After three years of integrated blending learning practice,based on the data of 16 million onlin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ulture” course visits,summarize the blending learning process,inductive blending learning effect,offer “four modernizations” advantages on blending learning,“three steps” of information teaching,the importance of item bank construction.

Keywords:blending learning;teaching implementation;teaching model;process assessment

0  引  言

作為公共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发展过程中教学内容逐年更新、所教软件不断升级,力求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课程面临学生学习需求日趋个性化、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不统一、传统教学不能实现过程性评价等问题。文章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大规模混合式教学,从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基于这样的背景,我校发挥专业优势,积累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成果、积极做数字化课程的尝试。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历程

截至2020年1月,山东外国语职业职业技术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泛雅平台课程访问量突破1 600万,如图1所示。

(1)2016年3月,本课程在2015级2个班级中开展信息化教学试点。课上测验、作业全部在泛雅平台上进行,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有所提高。

(2)2016年10月~2018年6月,本课程获批山东省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此为契机,课程团队在此期间完成线上课程的体系建设,包括每个章节的动态资源、静态资源、题库等。

与此同时,本课程在2016级、2017级小范围开展了混合式教学实践,包括签到、视频、课上测验、作业等环节。课程团队在实践中论证了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3)2018年9月,课程团队在2018级全部班级中开展大规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该课程由17位校内老师承担46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组织方面,基本上没有外聘教师,保证了教学质量,节约了教学开支,既解决了教学进度不统一、学生动手练习时间少的“难点”,又缓解了学生讲时不听、练时不会的“痛点”。过程性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2019年9月,本课程由39位校内教师承担91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在学生数量翻倍的情况下,课程团队没有聘请外聘教师,全部由专任教师、兼课教师构成。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课程历经4年的建设与实施,实现了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人到团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3  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

3.1  课程按照三个“标准化”实施

3.1.1  课程内容标准化

制定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详细列出线上资源如何在课前、课上、课后使用,制定每一章节详细的考核标准[1]。

3.1.2  授课进度标准化

根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经验,制定可实施、可复制的混合式教学授课计划。经课程团队讨论定稿后,所有参与这两门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将按照此计划开展教学。

3.1.3  考核方式标准化

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全部记录在泛雅平台上,便于集中检查教学实施效果和班级之间的横向比较,从而规范课程的考核。

3.2  制作导学视频

课程制作有统一的导学视频,在第一堂课向学生播放。导学视频包含课程基本信息、CCT考试内容、上课形式、考核方式的介绍。导学视频方便学生了解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方式。

3.3  混合式教学流程

3.3.1  签到

学生每节课都使用学习通APP签到,老师可以同步掌握未到课学生名单,学生出勤的数据实时记录到过程性考核成绩中。

3.3.2  反馈作业情况

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的作业和考试功能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便于管理,课程的主观题作业归入作业模块,客观题作业及随堂测试归入考试模块。

通过平台,教师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作业的情况的反馈,包括未做作业名单、成绩、客观题出错统计。根据作业完成质量,教师有针对性地回顾上节课所讲知识。如图2所示,客观题作业中第6题出错较多,教师课上要着重回顾、强调第6题涉及的知识点。

3.3.3  知识讲解

根据授课计划,教师要把涉及到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快速讲解一遍。因为有配套的微课视频,学生课下可以通过视频学习全面的知识。课上时间有限,教师只要将核心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即可。

例如,在该课程第4章“电子表格Excel”中,“公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课上,教师只借助CCT考试真题教给学生公式的操作方法。“公式”的基本用法、表达式、函数、引用等知识全部放到课下,由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学习。教师利用作业检查学生课下学习的质量。

3.4  作业

教师按时在网上进行发布学习任务、作业、测验、批改作业、答疑等工作。无论线上课还是线下课,每一位任课教师每周要发布统一的课下作业,包括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考试和作业。教师要按时批改作业并给学生打分和评语,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质量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3.5  过程性考核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学生的期末成绩由观看视频(10%)、访问次数(5%)、作业(40%)、考试(30%)、签到(10%)、课堂互动(5%)构成。

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

4.1  实现了教学的标准化

借助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通APP,课程负责人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所有任课教师按照标准,每周要求学生观看一样的教学视频、做作业、测试。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质量答疑解惑。无论多少老师、多少班级,作业都可以一键发布,减少老师们的重复劳动。

4.2  学习通APP签到有效地遏制了学生迟到、旷课现象

无论是传统的点名还是学习通APP的手机签到,雖然考勤的形式变了,但是本质没有变。从表面上看,采用哪种方式考勤与出勤率没有必然关联。但从教学实践来看,采用学习通APP签到的确能够稳定出勤率,减少迟到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传统的纸质点名时,学生并不在意纸上的“对号”。采用信息化手段后,学生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的出勤会永久保留到网上,并且真正和成绩挂钩[2],这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到课。

4.3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大幅提升

在不使用泛雅平台教学的时候,学生作业存在存档、抄袭、手工计分等问题。使用泛雅平台布置作业后,学生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作业“私人订制”的评价。

在作业截止前,如果教师发现学生作业需要修改,可以“打回”作业,让学生重新修改。这让作业真正发挥了复习巩固知识技能的作用[3]。

4.4  学生可以实时查看成绩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学生可以实时查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多少分数。学生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每一项得分以及与班级前三名的差距。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赶优秀者,而不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4.5  线上学习实现了有限时间的无限学习

在高校里,老师和大部分的学生只在每周1~2次的课堂上才有见面机会,且传统教学面向的是整体而不是个体。00后学生是数码原住民,可在线上或线下交流的,一定选择线上方式。混合式教学迎合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打通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采用混合式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增加。以往,学生要在课上听和练,课下基本上不练。混合式教学后,学生可以课下看视频学习,课上的练习时间增加。

4.6  测试加速了教学内容的迭代

在“中国式教育”里,测试是师生最熟悉的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4]。泛雅平台上灵活多样的测试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检验效率。

课前,教师提前出几道客观题,在课上讲完知识后立即在平台上发布给学生。学生在几分钟内就能作答完毕。几乎在同时,教师就能看到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数据分析图。教师当堂课就能修订教学进度,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过程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快速迭代。

5  信息化教学经验总结

5.1  信息化教学的“四化”优势便于教学管理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发现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及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课程中,并总结出信息化教学具备标准化、可视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四化”优势,如图3所示。

标准化是指课程的实施可以采取统一的标准,真正实现集体备课、量化考核;可视化是指教师的教课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部记录在泛雅平台上,可以随时随地展现出来;数字化是指每一次考勤、作业、考试的数据实时记录并自动汇总成过程性考核数据;个性化是指学生的学习完全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线上课程提供了比教材更丰富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学习。

5.2  基于教学实践概括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垂直的单线或者垂直并行的双线,如图4所示。教师只考虑课上讲什么内容,对课下作业进行随机抽改,教师可以根据作业完成情况适当调整讲课进度和深度。但是,学生作业抄袭情况严重,基本上不能反映大部分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之”字型,如图5所示。例如,第一周的课下(线上)既是复习第一周的课上(线下),也是为第二周的课上(线下)铺垫。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教师在设计时要思路清晰,明确学生课上做什么、课后做什么,以及如何检验学习效果。

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几点原则:

(1)需要学生课前观看的知识点,课上不要重复讲。否则,学生不再重视课前预习。

(2)要进行学情分析,确认学生是否真正能够做到课下(线上)自主学习。如课下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应及时修正教学策略。一切教学设计以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为出发点。

(3)如果学生的私人计算机普及率不高,教师不能布置课下的计算机操作类作业,相应作业应在课上完成。

(4)不建议课前布置大量的视频、拓展资料要求学生学习。

真正完成一门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计划后,教师会真切地体会到学生学习时间被放大了,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在课上与学生互动,一堂课不再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而是真正能够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5.3  教学经验可复制性

信息化教学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可视化、数字化。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到任何一门课程中,特别是公共课。

信息化教学的三部曲是“建-用-汇”。建课是基础,使用是根本,统计是导向。

(1)在建课阶段,微课制作最重要。教学团队要先对课程做整体规划,包括知识点碎片化拆分、有序化、整合,微课制作,教案上传,题库建设等。其中微课最为重要,最好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讲解知识;视频长度在5 min~8 min;片头简洁;时长5 s左右;注意版权问题。

(2)使用阶段前期规划最重要。在信息化教学实施前,制定授课计划非常重要。要根据知识的前后关系,确定哪些知识课上讲、哪些知识课下学。课上和课下的知识一定不能完全重复。

授课计划的制定者必须对课程非常熟悉,参与前期线上课程章节的设计并对信息化教学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制定出来的授课计划才具有可实施性。

(3)统计阶段实时反馈很重要。在泛雅教学平台上,各类统计数据是由平台自动、实时完成的。教师在签到、作业、考试等环节应实时将数据反馈给学生,以便督促学生学习。

5.4  重視题库建设

在课程建设阶段,教师往往只关注微课的制作而忽略题库的建设。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只能通过作业了解学生是否学习,以及学习效果如何。

在“中国式教育”里,测试是师生最熟悉的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所以,在建课阶段,教学团队要重视题库建设。

题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1)重视客观题的建设。客观题的数量要多,涵盖知识点要全面。

(2)题库中的题目按照章节文件夹保存,便于随机组卷。

(3)题目设计时增加解析,便于学生自学。

(4)主观题的题目描述要清晰。

6  结  论

教育界经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讲课是教师的艺术,但是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现在的课堂,学生不抱课本抱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学校甚至发起“禁止手机进课堂”的活动。实际上,手机进课堂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只能疏不能堵。课程中充分使用泛雅平台和学习通APP辅助教学,并利用学习通控件激活课堂。签到、发布学习任务、布置作业、讨论全部都用学习通APP完成。教学微课、文稿、职业能力拓展、习题全部上线,方便学生随时调用。

混合式教学迎合了学生学习习惯,打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教师每周的授课进度以及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在平台上一目了然。学生在课下遇到难题,可以随时观看视频解决。

2019年,课程团队面向2018级学生发布了15道题的调查问卷,用以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可程度。题目涵盖了签到、观看视频、批改作业、线上测验等关键环节。根据调查结果,学生一致认可此次教学改革,如图6所示。

学习通APP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课下不做作业、作业抄袭等现象。可以说,信息化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也将老师从简单、基础、重复的教学中解放。

参考文献:

[1] 卢锋,马荣炜.基于SPOC的“电视作品编导与制作”翻转课堂实验教学行动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18(4):111-118.

[2] 刘小晶,钟琦,张剑平.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05-110.

[3] 杨浩.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69-75.

[4] 俞扬信,章慧,陈宏明,等.高校课程无纸化考核效率评价研究 [J].信息通信,2015(8):93-94.

作者简介:李娅(1983-),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就职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张兴芹(198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就职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Web前端开发。

猜你喜欢

过程性考核教学实施混合式教学
应用型法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探析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场及时的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