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体能、运用”视角下“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07-27张青

体育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以赛促学体能运用

张青

摘  要: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树立单元意识,重视单元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整体性的认知和把握能力,进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得以体现,最终使得体育教学的规范性、操作性和有效性更强。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技能、体能、运用”的单元视角下,采用“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在篮球运球、传接球、投篮、移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比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技能;体能;运用;以赛促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5-00-03

从“技能、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教教材”的发生,拓宽教学视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益。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指,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纲要指导下,将此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篮球单元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练习方法的学练,做到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技能、体能、运用”是构建单元教学的一个基本路径和思路,“以赛促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策略,笔者将“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应用到技能、体能、运用三个维度的体育教学中,两者结合,在每个教学单元都设计技能类、体能类、运用类的教学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运球单元“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技能竞赛:“保卫森林”

竞赛规则:学校篮球场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森林(摆放好的标志桶),竞赛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为砍伐森林(推倒标志桶)的“伐木工”,另一组学生为保卫森林(扶起标志桶)的“护林队”,双方在运球状态下,同时开始工作,在规定时间内推倒(或扶起)标志桶多的那一方获胜。整个过程,学生需一只手运球,另外一只手推(扶)标志桶,如出现“抱球跑”“脚踢标志桶”“球出界”等行为,该队員则被淘汰出局。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练习,学生基本能够完成连续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但学生在运球状态下的观察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比赛要求学生一只手运球,另一只手去尝试推倒或扶起标志桶,在这个过程里,既帮助学生养成抬头观察的习惯,又能练习学生运球时降重心、行进、变化方向等技术,而违例动作“抱球跑”“球出界”等行为被明确禁止,是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体能竞赛:“行进间运球”

竞赛规则:学生从篮球场底线运球出发,S型绕过5个标志桶,用非运球手捡起一个垒球后,快速放进垒球筐内,然后绕过底线的标志桶,从一侧快速返回起点,下一个同学出发,用时短的小组获胜。学生全程控球,可以使用单手或双手变向,急停捡、放垒球,以最快速度完成全部内容。

设计意图:速度、变向和控球节奏是篮球运动员突破防守的基础,在上述比赛中,5个标志桶旨在训练学生的控球变向能力,根据学情,学生可以采用单手变向、体前变向、胯下变向、背后变向或技术组合进行训练;运球行进同时做捡、放垒球的动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运球行进节奏,学生必须采用急停急起的方法,才能保证在高速行进中完成捡、放垒球的动作;通过各障碍后,运球加速回到起点,主要提升学生在高速行进中的控球能力。

(三)运用竞赛:争抢球权+运球快下

竞赛规则:两个同学一组,相向在中线后站立,中间放置一个篮球。听到教师口令后,学生快速完成一组折返跑后抢球,拿到球权的同学,顺势加速向底线运球推进,另一名同学积极防守。如进攻球员将球运至底线,则为得分;如防守球员将球抢断,则向反方向运球推进,将球运至底线,则为得分。整个过程不得出现运球违例和防守犯规(打手、拉人、阻挡)等动作,否则交换球权或取消得分。

设计意图:折返跑是篮球比赛中经常使用的移动形式,将折返跑作为本比赛的开端,旨在发展学生的专项体能;学生拿到球权后快速进攻,另一名同学快速防守,是对学生反应能力和预判能力的培养;学生想要得分,就必须利用方向、节奏、速度等的变化来摆脱防守,便能进一步巩固多种形式的运球技术;不设投篮动作而单纯以运球推进效果来衡量胜负,使学生能更专注于运球技术;而整个过程中,对违例动作和犯规动作的判罚,基本参照真实的比赛情境,既能直观地让学生领会规则,又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运球运用能力和规范防守意识。

二、传接球单元“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技能竞赛:三角传接球比快

竞赛规则:三名同学一组,成三角形站位,学生使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顺(逆)时针传接,保持动作标准,传的准、接的稳,在规定时间内,累计传接球次数多的小组获胜。根据需要,传球动作可以变换为单手传接球、击地传接球等,传接球距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设计意图:双手胸前传接球是所有传接球技术的基础,单纯的一对一计数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甚至厌学情绪,进行三角形的传接球竞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距离和传接球方式的变换则满足了学生力量发展需求和技术全面发展需求。

(二)体能竞赛:三角形跑位传接球

竞赛规则:学生先将球传给教师,然后完成三角形跑位移动,学生每到达三角形的一个角,均需完成接传球一次,要求移动迅速,传接球技术规范,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三角形跑位传接球次数多的同学获胜。学生定点接传球,传球完成后迅速跑位。

设计意图:本比赛旨在培养学生在移动中的传接球技术,改变惯用的直线行进间传接球而采用三角形跑位传接球,既保证了体能训练,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规定时间内,想要尽可能多的完成练习,首先要保证动作的规范性,然后要在完成传球动作后迅速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移动意识。

(三)运用竞赛:3v3传接球竞赛

竞赛规则:学生3人一组,组与组之间进行传接球比赛,在一定区域内,一组传接球,一组防守。队友之间每完成3次传接球得1分,学生均可采用运球移动、无球跑动、相互配合等方式获得空间,以此获得传接球机会;防守队员采用人盯人的方式进行防守、抢断。整个过程不得出现违例和犯规动作。

设计意图:本比赛更接近真实情境的比赛,但得分标准取决于传接球的次数。在3v3的传接球比赛中,学生在人盯人的防守之下,必须想尽办法来获得传接球的机会,而这个机会稍纵即逝,对传接球的时机、力度、远度、准确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情境下,有效提升了学生传接球技术的运用能力。

三、投篮单元“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技能竞赛:投篮积分赛

竞赛规则:学生平均分成若干组,

学生以标准姿势进行近距离投篮练习,球碰到篮网得1分,碰到篮筐和篮板得2分,进球得3分,进空心球得5分。在规定时间内,得分多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在初学者的投篮练习中,发力顺序、投篮姿势、投篮力度等动作练习是基础,在本次比赛中,不对投篮距离进行要求,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投篮距离,目的是减轻学生压力,避免因借力而造成动作变形;本比赛碰到篮筐、篮板、篮网均可得分,旨在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目标更加清晰;投進空心球可以得最高分5分,旨在教会学生通过提高抛物线来提升命中率的技巧。

(二)体能竞赛:篮下跑位投篮积分赛

竞赛规则: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站在篮板后侧,小组第一名同学完成投篮后自抢篮板,然后交给另一小组第一名同学;该同学拿到球后,运一步投篮,自抢篮板,交予对方,依次类推。连续进球累计个数,进球中断则该小组进球数清零,规定时间内,累计数高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本次比赛加入了篮下跑位和自抢篮板动作,同时又对命中率有一定的追求,是对学生体能和技术的双重考验,又对团队凝聚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而只累计连续进球的个数,进球中断则需清零,能使学生珍惜每一次投篮机会,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三)运用竞赛:运投、停投、接投组合赛

竞赛规则:学生从三分线外运球至篮下,完成三步上篮;自抢篮板,然后运球至罚球线投篮;自抢篮板后传球给老师,跑动至3秒区外接球投篮。命中率高且用时较少的同学获胜。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篮球竞赛中,运动员经常会用到运球投、停球投、接球投三种组合投篮动作,此次比赛将三种动作组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学生的投篮运用能力。学生能在跑动中、停球后、接球后顺利完成投篮动作,并且尽可能地提升命中率,这培养了学生的技术衔接能力,学生能够合理选择在何种姿势下、何种时机下衔接投篮,并且知道如何提升命中率,这是投篮运用能力的最好体现。

四、移动单元“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技能竞赛:快速移动接球

竞赛规则:学生在规定矩形内准备接球,教师通过传球位置的变化,而让学生必须使用多种形式的移动来接球。如:教师先向左前方传球,学生使用侧向前移来接住球;教师再向其后方传球,学生必须采用后退跑来接住球;教师向右侧传球,学生必须采用横向移动来接球;教师向正前方传球,学生必须采用向前加速跑才能接住球;教师的传球在各个角度轮换,学生则需要通过多种折返来接球。成功接球次数多的同学获胜。

设计意图:在篮球正式比赛中,学生经常会用到“向前跑”“后退跑”“侧身跑”“横移”等移动形式,本次比赛通过不同位置的传接球,来引导学生学会多种形式的移动方法。传球的位置由教师随机决定,学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快速反应,采用正确的移动方式接球,否则可能导致接球失败,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和正确的移动技术。

(二)体能竞赛:图形跑竞赛

竞赛规则:学生从起点出发,依次采用左侧身跑、滑步横移、运球向前跑、右侧身跑、后退跑、转身运球加速跑等形式,完成不同形式的图形跑,用时短者获胜。

设计意图:本次体能竞赛不是单纯的跑步类竞赛,而是结合项目特征设计的有球、无球结合的移动类竞

赛,旨在训练学生的专项移动体能。不同方向的侧身跑,旨在培养学生在移动中时刻准备接球的意识;滑步横移旨在培养学生防守脚步;后退跑旨在培养学生短距离攻防转换移动的能力;不同方向的运球加速跑,培养了学生的有球移动能力。

(三)运用竞赛:摆脱防守,空位接球

竞赛规则:三个同学一组,一人负责传球,一人负责接球,一人负责全程防守接球人。接球人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移动(如:突然启动、变向移动、篮下要位等)来摆脱防守而获得空间接球;防守人则通过多种形式的移动(如横移、转身跑等)来阻碍传接球。一分钟内,能顺利完成5次传接球即为获胜,反之,则防守人获胜。

设计意图:在真实竞赛中,运动员移动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进攻空间(突破空间、传接球空间、投篮空间)和防守位置。本次比赛,进攻者必须通过移动来获得接球空间,而“L型跑”“V字型跑”“转身变向跑”等移动技术,是获得空间的保障,此类竞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移动运球能力。

竞赛是检验学生运动能力的最好方式,而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竞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能、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大胆开拓思维、改变惯用的竞赛规则,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竞赛。其中技能类竞赛注重技术动作本身的掌握程度,为项目基础;体能类竞赛注重在体能负荷下的技术发挥,为项目保障;运用类竞赛更接近真实的比赛环境,注重各组合动作的运用能力,是学生是否掌握该运动项目的根本标准。

参考文献:

[1]谭文杰.以赛促学 以赛促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8(07).

[2]周兴虎.将游戏引入小学体育篮球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9(28).

[3]高小云.游戏教学法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

[4]李肖芬.合作学习在小学篮球教学的应用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9(06).

猜你喜欢

以赛促学体能运用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敢拼才会赢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