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支撑沟通联系理解本质

2020-07-23朱湘莲

求知导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 要:“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的学习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几何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由于自身的思维特点及几何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学习此内容时有一定的困难。“面积的含义”是一节几何概念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从原来的长度认识扩展到面积认识,使其数学思维也正式从一维走向二维。

关键词:几何概念;学习经验;活动素材;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4-0054-02

引 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概念间的联系,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概念,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系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面积的含义”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于學习经验,唤醒概念模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面积”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抽象的,面积的认识是学生空间思维形式的一次飞跃,学生的思维会从一维空间上升到二维空间[1]。面积教学应侧重于对生活现象的直观讲解,从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面积的概念。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呢?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给手机屏幕换膜的情境,具体内容如下。

师:老师的手机膜不小心摔碎了,想重新去买一张膜。这里有三种规格的钢化膜(见图1),你觉得老师该选哪种规格的呢?

师:不知道老师的手机屏幕有多大,无法选择。瞧,这是老师的手机屏幕(见图2)。现在谁来说说看,选几号?

生:选2号,因为1号的面太大,3号的面太小。

师:我们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贴膜。2号贴膜“面的大小”最合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大小。

这样的情境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能让学生通过对三块贴膜大小的比较,初步感知面是有大小的。成功导入新课后,笔者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面”,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借助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使其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感受面积是可以测量、描述和比较的,进而使学生对物体的“面”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丰富活动素材,触摸概念本质

几何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必须在大量观察和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面积的含义,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学生需要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2]。为更深层地理解“面积”概念的本质,笔者设计了3个活动。

1.“摸一摸,比一比”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掌面的触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并比一比不同物体表面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在生活中有很多(板书:物体的表面),除了手机屏幕的面,还有黑板的面、电视机屏幕的面、荷叶的面等。

师:我们身上也有面。看,这是老师的手,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用自己的一只手摸一摸另一只手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你觉得老师的手掌面和你的手掌面比,大小怎么样?

生:老师的手掌面比我的手掌面大,我的手掌面比老师的手掌面小。

师:伸出你的手掌,五指并拢,像老师一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你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大小怎么样?

师:你还能找一些物体摸一摸它的面并比一比它的大小吗?

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涂一涂,比一比”

师:这是我们的练习本,看看它的封面是一个什么形状?(长方形)这是我们教室瓷砖的面,它是一个?(正方形)再看看三角尺,它的面是一个什么形状?(三角形)

说明:生活中见到的很多物体的面画下来就是一个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活动体验:涂色比赛

(1)比赛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涂色,看谁第一个完成!

(2)追问:你真快 ,你选了什么?你们为什么选三角形啊?

生: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最小。

引导: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涂色部分是它的面积,那外面的边线是它的什么?

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感受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并在这一基础上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并区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3.“看一看,比一比”

通过比较几组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基本理解了面积的含义。之后笔者将活动从“观察”拓展到“重叠”并逐步过渡到“数格子”,帮助学生掌握比较面积的不同策略。

(1)观察法

师:我们再来判断几组图形,认为左边的图形面积大的同学举左手,认为右边的图形面积大的同学举右手,明白吗?开始!

对于第一组和第二组图形,学生都能准确判断面积的大小,但对于第三组图形,学生发生了争执。这时,笔者及时总结:右边的图形没有封闭起来,无法判断出它们的大小。看来只有封闭的图形才能确定面积。

(2)重叠法

师:这两个图形(见图6)谁的面积大?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看上去差不多啊,你有什么办法证明呢? 在学生操作后,笔者用课件演示重叠过程。

师:将两个重叠在一起,能够清晰地看出谁的面积更大一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重叠法。

(3)测量法

师:下面一组图形(见图7)中,谁的面积大?

师:对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家的意见似乎不太统一。(计算机演示重叠的过程)看来,在这里重叠法也不适用,有什么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通过各种活动,由浅入深地和学生共同经历“操作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的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体验和反思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面积的本质含义。

三、注重知识系统,深化概念内涵

由于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学习内容的,加上受到认知发展的限制,小学生不容易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体系之间的沟通来弥补这种缺陷,利用几何的直观性,让学生注重知识与本质的沟通、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数学的本质[3]。

学生在学习周长的基础上学习面积,能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理解面积刻画的是二维区域的大小,而这些二维区域是由周长围成的,进而深化对“面积的含义”的理解。

在教学“面积的含义”一课时,教师不能单一地讲解面积,而是应将面积置身于度量之中,丰富学生对度量概念的感知。所有度量内容的教学,都是用“单位标准”去做“比较”的,让学生借助已有的计量经验,自然地生成面積计量的需要。“数方格”比较大小,为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奠定了基础,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结 语

“面积的含义”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关于物体表面的大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较多,但其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建立面积单位概念,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对于面积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与丰富的认知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空间知觉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理解面积的含义,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张岚.“有关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比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小学数学教育,2020(08):48-50.

蔡晓锋.在比较中理解含义 在探究中感悟本质——“认识面积”教学设计与说明[J].小学数学教育,2019(Z2):127-129.

高芳.在“通”与“联”中实现对概念的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8(20):70-71+2.

作者简介:朱湘莲(1981.3—),女,江苏昆山人,硕士学位,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