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

2020-07-22靳贺超耿秀超于文涛王香婷李青敏董文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雌鼠低龄肾虚

王 玮,靳贺超,耿秀超,于文涛,3△,王香婷△,李青敏,董文军

(1.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86; 2. 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200;3. 河北省心脑血管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91)

建立合理、科学的动物模型是深入开展实验研究的基础,对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评估药物干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肾虚血瘀证是血管性痴呆(VD)患者常见的证候类型[1],但目前尚缺乏理想的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高龄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试图建立肾虚血瘀证V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通过观察动物表征及病理组织学、血清学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对该模型进行评价。

1 材料

1.1 动物

SPF级雄性SD大鼠,其中40周龄30只(合格证号11400700220320),体质量(619±40) g,使用前饲养至52周龄;8周龄30只(合格证号11400700221664),体质量(263±7) g;SPF级雌性SD大鼠8周龄40只(合格证号11400700223106),体质量(264±8) g,实验动物均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11)。本实验已通过河北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主要试剂

一氧化氮(NO)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货号A012-1);内皮素(ET-1)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所,货号D11PZA);雌二醇(E2)放射免疫分析药盒(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公司,货号RG61706);睾酮(T)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公司,货号RG41706);骨钙素(BGP)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货号 G02PZA);钙(Ca)检测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货号 C004-2);磷(P)试剂盒(长春汇力生物技术公司,货号 B008)。

1.3 主要仪器

ZS-001型Moriss水迷宫,北京众实迪创科技公司;HM-200型电子天平,日本AND公司;TDL-5-A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LBY-N7500B型全自动血流变仪,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DP73型数码显微镜,日本Olympus 公司。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

SD雄性52周龄大鼠随机分为高龄模型组和高龄假手术组各8只;SD雄性8周龄大鼠随机分为低龄模型组和低龄假手术组8只。造模过程中及造模后死亡大鼠及时补充,使各组大鼠数目维持在8只。

2.2 模型建立

低龄模型组和高龄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造模[2]。大鼠术前12 h禁食不禁水,10%水合氯醛溶液按400 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麻醉,待翻正反射消失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颈前手术区域备皮、酒精消毒,行颈前正中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结缔组织及颈前肌群,避开迷走神经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用手术丝线结扎,逐层缝合皮肤,术后连续3 d肌注硫酸庆大霉素。低龄假手术组与高龄假手术组行颈前切口,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

2.3 大鼠表征观察

各组大鼠常规饲养,充足食水,每日观察并记录大鼠精神活动(喜动喜静,活动灵活度,反应灵敏度,应激能力,攻击行为,是否喜扎堆等)、体态(是否缩肩拱背、眯眼等)、皮毛(光泽度,有无竖毛、枯疏、晦暗)、舌质;尾色(颜色,有无褐斑)、采食量及饮水量、大便(正常/稀溏/干燥)和体质量变化等情况。

2.4 雌鼠受孕数、产仔数观察

术后3周每组大鼠随机抽取5只雄鼠。每只雄鼠配2只8周龄雌鼠,每晚18∶00合笼喂养,第2天早晨8∶00观察雌鼠阴栓,将发现阴道栓之日确定为妊娠第 1 天,并取出雌鼠单笼喂养,连续观察1周,统计受孕雌鼠数目及每只雌鼠产仔数。

2.5 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术后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时间为6 d,1~5 d进行定位航行试验,将大鼠从东西南北4 个象限放入水中,分析系统自动记录2 min内大鼠找到平台位置时间,即逃避潜伏期。第6天进行空间探索实验,移除实验平台将大鼠放入水中任选一入水点,记录大鼠2 min内跨越原平台的次数及停留时间,以测试大鼠空间探索能力。

2.6 雄鼠睾丸重量指数检测

水迷宫结束后各组大鼠麻醉,下腹部行V字型切口暴露腹腔,找出睾丸组织剥离输精管及附睾,剪下左侧睾丸称重,按公式[睾丸指数=睾丸湿重(g)/大鼠体质量(kg)]计算睾丸指数。

2.7 海马病理形态观察

各组大鼠断头取血10 ml,用于血清学指标检测。冰盘上迅速剥离出脑组织,4%多聚甲醛中固定,乙醇逐级脱水,浸腊包埋、切片,尼氏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脑海马病理形态变化。

2.8 血液流变学检测

取血2 ml肝素钠抗凝,用全自动血流变仪测定全血还原黏度(低、中、高切)、血浆还原黏度(低、中、高切)和聚集指数等指标。

2.9 血清NO、ET-1、T、E2、Ca、P、BGP水平检测

取血5 ml分离血清,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采用放免法检测ET-1、T、E2、BGP水平,采用化学法检测Ca水平,采用紫外比色法检测P水平。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表征变化

图1示,低龄假手术组大鼠喜动,反应灵活,体毛有光泽,无眯眼,抗激能力强,舌质鲜红润泽、较短,采食量及饮水量正常,大便正常;低龄模型组大鼠活动不灵活,反应迟钝,体毛不光泽,单侧眯眼,弓背,尾巴有黄褐色斑,舌质暗红,饮食量减少,体质量增加缓慢,大便或干或稀有恶臭;高龄假手术组大鼠喜静,反应迟缓,攻击行为减少,喜扎堆,体毛发黄晦暗无光泽,无眯眼,抗激能力弱,尾巴黄褐色斑颜色较低龄假手术组加深,舌质暗红,舌根处明显,饮食量及饮水量减少,大便干燥;高龄模型组大鼠眯眼,自主活动减少,喜卧,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攻击性行为减少,腰背蜷缩,喜扎堆,体毛枯疏、晦暗或发黄无光泽,尾巴有不同程度紫或黄褐色的斑,舌质紫暗,饮食量减少,体质量增加缓慢,半数以上大鼠粪便干燥,少数大鼠呈稀便且有恶臭。

图1 各组大鼠表征变化比较

3.2 空间记忆学习能力变化

表1示,与低龄假手术组比较,低龄模型组大鼠与高龄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在原平台停留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或P<0.01),高龄假手术组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在原平台停留时间均减少(P<0.05);与高龄假手术组比较,高龄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在原平台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与低龄模型组比较,高龄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及在原平台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

表1 各组大鼠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比较

3.3 生殖功能变化

表2示,与低龄假手术组比较,低龄模型组产仔数显著降低(P<0.01),高龄假手术组睾丸指数和产仔数显著降低(P<0.01),高龄模型组受孕雌鼠数、睾丸指数和产仔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低龄模型组比较,高龄模型组睾丸指数和产仔数均显著降低(P<0.01)。

表2 各组大鼠生殖功能比较

3.4 脑海马病理形态观察

图2示,低龄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椎体细胞排列致密,层次分明有序,细胞形状规则,细胞核圆而大,核仁清晰,胞浆内Nissl小体体积大,数量多,神经纤维密集,排列整齐,深染;低龄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椎体细胞层次减少,排列无序,细胞间隙增大,部分脱失,胞浆内Nissl小体数量显著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结构不清,呈核固缩表现,形状不规则,染色变浅,神经纤维排列杂乱;高龄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椎体细胞较低龄假手术组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胞浆内Nissl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部分细胞核有固缩现象;高龄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椎体细胞减少甚至消失,排列稀疏,明显脱失,胞浆内Nissl小体消失,神经纤维紊乱排列,细胞核缩小,形状呈三角或多角形。

3.5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表3示,与低龄假手术组比较,低龄模型组与高龄模型组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血浆还原黏度(低切、中切)、聚集指数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或P<0.01),高龄模型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和血浆还原黏度(高切)水平显著上升(P<0.05);与高龄假手术组比较,高龄模型组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还原黏度(低切、中切、高切)水平和聚集指数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

表3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6 各组大鼠血清NO、ET-1、E2、T水平变化

表4示,与低龄假手术组比较,低龄模型组、高龄假手术组与高龄模型组NO和T水平显著降低,ET-1水平显著升高(P<0.05 或P<0.01),高龄模型组E2水平显著下降(P<0.05 或P<0.01);与高龄假手术组比较,高龄模型组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P<0.05);与低龄模型组比较,高龄模型组NO和T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P<0.05或P<0.01)。

注:A.低龄假手术组;B.低龄模型组;C.高龄假手术组;D.高龄模型组图2 各组大鼠海马病理形态比较(NISSL×200)

表4 各组大鼠血清NO、ET-1、E2、T水平比较

3.7 各组大鼠血清Ca、P和BGP水平的变化

表5示,与低龄假手术组比较,高龄模型组Ca和BGP水平显著下降,P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高龄假手术组比较,高龄模型组Ca和BGP水平显著降低,P水平显著升高(P<0.05)。

表5 各组大鼠血清Ca, P和BGP水平比较

4 讨论

国内外有多种VD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其中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2-VO)是一种常见的造模方法,脑组织缺血导致神经元损害为VD病理机制,其中脑海马对缺血缺氧尤为敏感,为导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3]。该方法通过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大鼠全脑持续性血供减少,慢性脑灌注不足,脑皮质及脑海马区域对缺血性损伤尤为敏感,从而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该方法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且大鼠术后死亡率低,与临床脑缺血导致VD机制一致[2]。疾病模型虽能较好地模拟疾病发生的病理过程,但无法反映中医证候特点和中医药治疗优势,因此制备病证结合模型,对于评估中药干预疗效、探讨中药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4], 肾精亏虚证和瘀血阻络证是VD患者中常见的证候类型,而肾精亏虚证和瘀血阻络证(即肾虚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候组合形式。目前肾虚血瘀证候模型的制备,多采用血瘀证动物模型叠加肾虚证动物模型的方法,如郭尔楚等[5]采用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与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肾虚血瘀证树鼩动物模型,但该模型形成机制与人类证候的形成机制差异较大。

本研究采用52周高龄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试图建立VD肾虚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高龄大鼠与VD中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临床特点相一致,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可造成慢性全脑缺血,符合VD的病因学特点。动物表征显示,低龄模型组和高龄模型组均可出现活动不灵活、反应迟钝、大便异常等表现,高龄模型大鼠具有体毛晦暗、舌质紫暗、尾巴有不同程度紫或黄褐色斑等瘀血阻络特点,同时具有体质量增长缓慢、自主活动减少、喜卧、腰背蜷缩、体毛枯疏等肾精亏虚特点。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充脑,主生殖和生长发育,肾精亏虚可出现生殖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论及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年龄增长而伴随的肾精不足是导致脑衰老的重要原因。俞征宇等调查了878例中老年人,结果发现肾虚证候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6]。研究表明,肾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HPAT)的功能失调有密切联系,HPAT轴功能紊乱、骨代谢异常是肾虚的两个主要方面[7],受孕雌鼠数[8]、睾丸指数、产仔数均可反映大鼠生殖能力。E2、T为反映性腺轴功能的指标,E2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损伤的脑细胞修复,增强胆碱能神经元功能进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9]。T与认知能力关系密切,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和空间认知力,并可改善短期及长期健忘症的记忆功能[10]。老年人普遍存在“生理性肾虚”状态,E2、T较青壮年降低,而VD患者下降更加明显,且与痴呆严重程度相关[11]。BGP是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结合钙离子的非胶原蛋白,为反映骨代谢的特异性指标,血清中BGP水平与骨组织中BGP含量呈正相关[12],是骨质矿化的特殊标志物。Ca是骨质矿化的基本物质,P可促进骨矿物质沉积和骨基质的合成,改变骨细胞对Ca的摄入,体内Ca与P受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从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13]。本研究表明,与低龄假手术组比较,低龄模型组和高龄模型组大鼠均表现产仔数显著减少,T水平显著降低,体质量增加缓慢,但高龄模型组大鼠同时表现为受孕雌鼠数显著减少,睾丸指数显著降低,E2、Ca及BGP水平均显著降低,同时与肾精亏虚证所表现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肾主骨功能低下的证候特点一致,说明高龄模型组大鼠肾虚表现更为显著。这也与中医“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肾精随着年龄而自然衰减的认识相一致。

本研究中,2-VO手术本身可使实验大鼠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高凝状态及高黏滞状态[6]。血瘀证时血行不畅,脉道拥塞,机体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液流变学相应表现出“黏”“凝”“浓”“聚”等特点[14]。NO和ET-1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对血管舒缩因子,当血管内皮损伤时,NO生成与释放减少,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加速血小板的聚集与黏附,并刺激内皮细胞生成释放过多的ET-1。ET-1是一种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多肽,NO与ET-1之间的平衡失调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渗透性增加,炎症因子生成,最终导致血液高凝状态[15]。本研究表明,低龄模型组和高龄模型组大鼠均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说明这两种模型均符合中医瘀血阻络证所表现的证候特点。

综合上述,高龄模型组大鼠在动物表征、微观指标变化上,与肾虚血瘀络证候特点相一致。但该模型也存在不足,如采用高龄大鼠造模会导致动物死亡率升高,可能限制该模型的推广应用。另外在评价指标上,未对各组大鼠骨密质情况进行比较,也未对该模型进行补肾活血方药的干预反证,今后尚需对该模型开展深入评价。

猜你喜欢

雌鼠低龄肾虚
借助传统节日培养低龄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A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变性的雄鼠
“赶走”肾虚
透视“肾虚综合征”
组蛋白乙酰化对衰老雌鼠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
甘肃鼢鼠繁殖季节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