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诵读吟咏中

2020-07-21闫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诵读唐诗美感

闫艳

【摘要】唐诗短小,很多教师就是教学生们读一读、翻译下内容,不自觉将唐诗也看作了阅读教学,学生对其中的韵味、意境和美感领略得较少,实在是可惜。为此,笔者提出了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吟咏来引领学生感悟唐诗之美。希望对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启迪。

【关键词】唐诗  诵读  吟咏  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5-0088-02

随着统编教材的推行和运用,其中收录的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那么在初中语文唐诗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引领学生去深入体味诗中深远的意境、深邃的哲理和深切的情感呢?吟诵教学出现在了教育者的视野中,并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一、注重引导,激发学生诵读动机

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发展,经过多年的沉淀“互联网+”教育的理念越来越走向实地,引领当代教育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随着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将多媒体引入到唐诗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图文展示功能、强大的感染力,为学生们展示与诗歌意境或主题相关的画面、音乐,将会给予学生们视觉、听觉冲击,帮助学生们更快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例,教学杜甫的《望岳》,作者以五岳为题,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还借助诗歌表达了作者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为了激发学生们的诵读动机,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去展示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的名山大川,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自豪和热爱。在众多风景中,教师选给学生们细致介绍最有名的“五岳”,在这里可以尝试去考验一下学生们对“五岳”的了解,请他们说一说“五岳”分别指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关于泰山,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都留下了很多的作品,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更是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也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作品。为什么,大家如此推崇这一首作品呢?请学生们去读一读,找到其中的原因!在这样的提问和引导之下,学生们自然生出了去诵读这首古诗的冲动。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同时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作为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唐代可谓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底层的百姓,甚至连和尚、妓女都可以站出来大大方方地吟上一首诗,自然在唐朝形成了很多的流派。其中,边塞诗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在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如何能够一下子帮助学生们抓住边塞诗的风格特色呢?此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影视作品:在远离中土、壮阔的边塞地区,既有独特的风光、人文风情,也有很多心酸,战士们不仅仅过着艰苦的戍守生活,更不断遭受着东北部敌人的骚扰,随时要上阵杀敌、失去生命……借助如此教学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大多数边塞诗抒发一种悲壮的情怀,为什么大部分边塞诗人都表达了深深的爱国情怀以及保卫祖国边疆的志向。

在这样的前期教学铺垫下,学生们自然会对唐诗的不同流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在进行诗歌的诵读教学时,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诗歌的风光、特色,掌握诵读的基调,从而为之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传授方法,提高学生诵读效果

我国古典诗歌兼具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要想领悟其中的内涵和美感,诵读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诵读,不仅仅是机械地一字一句去读,还包括了有节奏、带感情的诵读。为了提高唐诗诵读教学的效果,必然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帮助他们去体味到诗歌中的美感。

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这是诵读的基础要求。只有读对、读准唐诗中的内容,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随后,基于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对古诗进行诗歌节奏的划分,五言诗每句“二、一、二”或“二、二、一”拍,七言诗则通常按照“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进行划分。在学生初步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纠正和引导,帮助他们去准确把握诗句中音节、语调及变读,趁机向他们介绍一些古诗的平仄押韵知识,鼓励学生们读出唐诗的抑扬顿挫,感悟其中的音律美。当学生们完成了这两项后,教师可以播放范读录音磁带,或教师进行范读朗读,具体指导学生们对每个音节进行轻短的拖音、短暂的停顿以及突出朗读等。

例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前两句的正确停顿应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其中的“辅”“望”可以适当进行重读。再如杜甫的《登高》,整首詩中“急、高、哀,清、白、回,萧萧、滚滚、万、悲、常、百、病、独、艰难苦恨”等音节都需要重读,读到“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等则应该适当放慢语速。整首作品来看,前半部分要轻读、后半部分重读。才能读出作品中的情景交融,恢宏意境。通过多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必然能够感受到古诗中的音律之美、情感之美,不知不觉中对唐诗的理解到达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诵读还要善于为学生们留白,给学生们留下思考空间,才能够帮助学生读出深度。文本中的留白,一方面是作者故意留给读者的沟通点,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开展诵读教学的一个切入点。这些留白,是学生们得以更进一步靠近作者的渠道,正是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填空或者问题,展开说话训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出示的问题如下:

朋友之间的情谊不能忘记,如果我的好朋友      就要上任蜀州了,我必须要去送送他。我骑马赶到岸边,在雄踞三泰之地的      ,遥望烟雾迷茫的      ,面对如此情景我的心情实在不好,离别的悲伤之情此刻涌上了我的心头。

我和他两个人在外地为官,背井离乡,每次节日也是我们在一起度过。如今,你即将到      上任,可能会升官发财,虽然我对你很是不舍,但是却不想因为我不舍得你这一私人情感影响你的前途,我含着泪说:“                    ”……

通过将本诗的内容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同时将其的关键词留出空白,以此帮助学生们在把握诗的主要内容基础上,也能够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两个人分别的情景,再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杜少府深深的不舍之情,把体会融入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三、借助想象,深切体会古诗意蕴

唐诗的最大的语言特点是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虽然一首诗可能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可是其中却容纳了丰富的内容。在反复诵读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还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借助想象去把握唐诗中丰富的内涵。

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只有短短四句,表面上好像作者是记叙了一次与好友相逢的经过,然而在本诗的背后还隐藏着丰富的情感。这个需要学生们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去想象当时作者与好友相逢的画面——作者少年时代正处于开元盛世,也是与好友李龟年相熟的时间,等到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四十年后两个人相遇,然而当时的繁荣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安史之乱之下唐朝进入了衰败、动荡,面对如此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作者再次遇到了同为流落他乡的好友,此时的感情又怎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借助想象,反复诵读这首唐诗,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更替下的社会的动荡、古人重逢的感慨、对往日繁华的留恋、对现实的不满、对人情聚散的感触、对国家的痛惜等等。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的另一个作品,不同时期的杜甫心情、经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也进一步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之中。这一年九月,社会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次政治变动的主要人物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一直往南边不断进攻,最终攻陷了汴州,因而当时的山东、河南都深陷这一战乱,交通阻断,很多家人因此失去了联络。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好在此,也被这一战乱分散。战争导致了交通受阻,再加上古代沟通渠道少,杜甫对于弟弟的牵挂、担忧之情就在这一作品中表现了出来。

在进行本诗的诵读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情感的变化,通过节奏、语气、情感以及音节的重度手法去表现本作品的一个写作层次——从“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本诗的前四句好似信手挥写,写的是一些景色,表明与忆弟无关,那么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不必过分伤感。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外部的环境引发了作者内心的情绪,再联系到作者的一些经历,此时感物伤怀、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因而我们在诵读上要缓慢,体现一点点伤感,为后边的“忆弟”进行铺垫。到了五、六句,诗由望月转入抒情,短短几个字概括了安史之乱下百姓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我们要读出其中的心痛、怜惜,到了尾联紧承五、六两句,作者再次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句句有情要诵读出作者的无奈、痛苦。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低缓、沉重愁苦、悲痛,但又有不同的层次,这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区别。

四、合作探究,准确把握诵读的内容

为了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锻炼他们的诵读技能,教师可以基于所学内容设计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请学生们围绕作品的内容去思考、讨论探索诵读的科学方法,在集体智慧之下讓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推动他们诵读技能的提升,获得语文素养。

例如,教学《望岳》时,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内容为学生们展示一些关于泰山的画面,要求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如此一来,形象地帮助学生们感受泰山的巍峨,去更准确地把握杜甫眼中的泰山的特点。教师提出另一个思考问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而且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是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在小组之中分析作者望的角度都有哪些,一边分析一边思考如何去进行诵读。

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提出“夫”是个虚词,作品的第一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为了更准确把握这一句的诵读,有的学生尝试把“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进行了对比,发现在诵读上要注重“夫”字,一定要体现出强烈的惊奇、赞叹的语气。再如,关于泰山的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呢?主要是通过作品的第三、四句表现出来,作者并没有直接地说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选择用体会来代表自己的想法,特别要注意“神”“秀”,两个字,这分别是作者对自己眼中的泰山的一个高度概括,在诵读的时候我们就有必要重读这两个字,从而表现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以及巍峨高大的形象。

小组交流讨论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互相点评,指出对方表现好的地方、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如此教学,引领学生们一边练习一边思考,每次的练习一定会促进学生诵读能力的提升。经过学生们的合作探究,在互相交流、交换意见的过程之中学生们不仅仅学会了如何去把握诵读技巧,也能在自主过程中养成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帮助的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吟诵是一种重要的诗歌学习方法,诵读不仅仅在“读”,更是涵盖品、思、悟、赏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唐诗教学效率。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朗诵兴趣,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古诗朗诵”的活动,增加学生们对唐诗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邹杰,米文娟.吟诵让古诗更有韵味[J].甘肃教育,2018(13):101.

[2]区丽娟.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唐诗的诵读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2(03):56-57.

[3]吴建方.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01):81-82.

猜你喜欢

诵读唐诗美感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