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语言距离研究及其对民族地区高校三语教学的启示

2020-07-21杨雪姣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语言距离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语言距离研究对民族地区高校三语教学的启示:加大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力度;正确认识语际差异,积极促进英语学习正迁移;注重语言输入的质量,减少三语磨蚀。未来研究要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跨地区组建科研团队。

【关键词】民族地区  心理语言距离  三语习得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linguistic distance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se research, and proposes enlightenment on Third Languag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to increase the training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ers in ethnic area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positive language transfe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input to reduce the erosion of three languag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expanding research perspective, innovating research methods, setting up research team across regions.

【Keywords】thnic minority areas; psychological linguistic distance; trilingual language acquisition

【基金项目】2016年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DXXY2016013)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5-0050-02

语言是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全部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语种国家,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L1),汉语和英语则分别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和第三语言(L2&L3)。大量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学生三语学习动机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成绩不理想。本文对国内外语言距离,尤其是心理语言距离和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就如何缩小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距离感知的措施,对症下药,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外语学习的对策与建议,消除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低效问题。

一、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三语言习得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对多语言习得现象开展系统的研究。广义的第二语言习得(SLA)通常指“人们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方式”[1]即正在习得或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非母语,包括狭义第二语言、外语、第三语言学习等。许多学者认为习得第二语言和习得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的过程很相似,没有必要区分二语习得和三语习得。狭义上来讲则是指在母语环境中对第二种语言的习得。两者都是研究学习过程、学习者差异及课堂教学方面的情况。三语习得(Trilingual Language Acquisition)指的是除了學习者的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目前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多种语言[2],主要探讨至少两种非第一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习得目的语的影响。学界普遍认识到将多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同第二语言学习者简单的等同起来是欠妥的,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发展进程;语言耗损及维持难度;认知优势;语际迁移复杂性;习得过程多样性。因此,三语习得不是简单的再习得一门或几门外语,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二、语言距离研究现状

语言距离分为语言距离(Prototypicality)与语言距离感知(Psychotypology)两类。前者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在类型学上的差异,一般表现为语言的特征或成分之间的相似性。De Angelis(2007)语言距离是指能够客观、正式地界定和识别的语言与各语系之间的距离[3]。后者也称其为“心理语言距离”。Kellerman(1977)以荷兰语(L1)为母语的英语(L2)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一项习语表达的研究,强调学习者主观语言距离的重要性,首先提出“心理语言距离”这一概念,即学习者感知到的已知的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距离[4]。这种感知到的语言距离可能与语言间实际存在的距离相对应, 也可能不对应。早期的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强调L1和L2间语言类型相似性的重要性和语言类型的距离。在同一语系和语族中因语言的特征或成分间的相似性更容易发生迁移[5][6] 。语言距离已被证实为三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习者对L1和目的语(L2/L3)距离的感觉直接影响目的语的学习, 有可能引起和阻碍语言迁移。Cenoz(2001)对小学和初中学生巴斯克语(L1),西班牙语(L2),正在学习英语(L3)实词和功能词跨语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组迁移L2到L3中,小学组则从L1迁移到L3中。初中组受试随着年龄长大和元语言意识的发展,他们感知到的L2和L3间的距离更近。Kellerman(1983)提出语言距离感知随着语言学习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与客观语言距离相比,学习者心理语言距离是影响和制约语言迁移的关键因素。除了语际共性外, 对语言距离的感知的共性与异性也会影响语际迁移。

国内对语言距离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学者探讨了心理语言距离对L3教育的影响。欧亚丽&刘承宇(2009)采用访谈与语言产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语言距离对蒙古族学生语言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学习者对语言距离的感知要比客观的语言类型距离对迁移的影响更大。张雷&俞理明(2011)分析8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习语理解过程,实验表明心理语言距离在习语理解中表现出比实际语言距离更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维族大学生的未研究对象的居多,有的学者从心理语言距离和英语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展开研究,指出较近的心理语言距离会产生更强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发现维族大学生对英语有较近的心理距离;李明子(2018)研究心理语言距离与外语水平的相关性,得出英语水平处于中下等学生在语音感知中容易受心理语言距离影响,较高水平学生的心理语言距离接近实际语言距离。国内对语言距离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多数以小样本开展研究,研究结果普适性不强。目前多数研究主要是静止的横截面的研究,涉及到的研究变量较少。

三、语言距离研究展望及其对民族地区高校三语教学的启示

三语习得较之二语习得更加复杂。加之民族地区英语使用不频繁,学生缺乏使用英语的场合,极易造成语言磨蚀。学习者学习动机不高,学习倦怠现象十分突出。心理语言距离研究对民族地区高校三语教学的启示:(1)加大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力度。有針对性地开展元语言意识、语言迁移、三语习得理论的培训,了解母语、汉语和目的语三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师应注意。(2)正确认识语际差异,积极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英语学习正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各语言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利用相似性帮助学生积极对待自己的母语,促进正迁移;正确认识并利用相异性帮助学习者减少负迁移。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语言距离的重要性, 正确引导他们对语言距离及语言距离感知的认识,找出其学习倦怠与动机减退的深层原因,有的放矢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3)注重语言输入的质量,减少三语磨蚀。新技能的学习容易受到遗忘的干扰,语言学习亦是如此。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在英语知识输入时,注重选择目标语输入的方式;加大目标语输入的频次;加强目标语输入的情景性,减少民族学生英语磨蚀。

语言距离研究未来研究方向:(1)拓展研究视角。语言迁移、元语言意识、语言磨蚀等角度研究其与语言距离感知的关系;不同民族背景的教师,三语教师,双语教师对英语语言距离的感知的差异及其对教法的影响;不同语系,相同语系、不同语支的学生对语言距离的感知的差异。(2)创新研究方法。要实行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开展语言距离感知的动态研究、行动研究等跨学科研究。(3)跨地区组建科研团队。与其他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三语研究交流和与合作,建立研究基地,组建学术团队,共同致力于民族地区三语教学及研究。

参考文献:

[1]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Jessner, U.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multilingual: Cognitive aspects of thir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Awareness, 1999 (3):201-209.

[3]De Angelis, G. Third or Additional Language Acquisition[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7.

[4]Kellerman, E. Toward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 Bulletin, 1977(2):58-145.

[5]Corder, P. S.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M]. OPU, 1981.

[6]Fouser, R. J. Too Close for Comfort: Social Linguistic Transfer from Japanese into Korean as an L3. In Cenoz, J., Hufeisen, B. & Hessner, U. (Eds.),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1.

作者简介:

杨雪姣(1983年-),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三语习得。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