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2020-07-20梅文润李敏夏婷

戏剧之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梅文润 李敏 夏婷

【摘 要】德育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协同发展,通过分析二者协同育人的可行性,探究二者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在创新优化教育方式中增强艺术美育的感染性,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二者的协同育人功能,是高校探索综合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创新手段,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16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就明确要求在对待人民教育这个百年大计上,要将德智体美劳教育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提升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高校将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探索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审美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合的切入点,发挥艺术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使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审美分析与体验,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实现学生艺术修养和道德思想的全面提高。

一、艺术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高校艺术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一方面的表现是,艺术审美教育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审美体验,激发教育主体的审美情感,达到“健全人格、美化心灵”的教育目标,实现学生艺术修养和道德思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德育教育可以运用艺术美育的艺术性和审美功能,将艺术审美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和教学效果。艺术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学内容的相通性、教学形式的交融性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共同决定艺术美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一)二者的相通性

艺术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看似关系不大,实则具有极强的相通性。艺术审美教育主要通过音乐、绘画、歌剧、舞蹈、戏曲等直观的艺术鉴赏和体验式学习,通过艺术形象的感化与熏陶,使美育直抵教育群体的心灵深处,由内及外塑造完美个性,提高个人修养,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实现德育美育化功能,使个人自发地为实现崇高的审美理想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包含多领域的系统性教育,基本涵盖“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2]两者分别从美育和德育两个层面帮助学生成长,适应未来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

(二)二者的交融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具有一定的交融性,艺术审美教育通过绘画、舞蹈、音乐、戏剧、诗歌等感性的艺术熏陶和互动体验的形式,让课堂教学不再单调乏味,而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由内而外感染教化学生,对他们的个性品质、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实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3]单一的知识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但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们,运用他们的能力与智慧,可以做到既让思政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又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大胆将艺术类课程引入思政课堂,最终达到寓学于乐、修身养性的目的,使学生在艺术的欣赏和创造过程中得到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陶冶,在自愿的审美活动中不知不觉受到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本质,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自发接受其中蕴藏的主流意识形态,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自我、改造世界。

(三)二者目标的一致性

从其教育目标上看,艺术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艺术美育通过培养教育主体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甄别“假丑恶”,追寻“真善美”,升华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纯洁心灵的目的,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力,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4]而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改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和正确立场,提升道德行为和作风,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5]由此可见,二者共同的教育目的,就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个人发展更好地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中。

二、艺术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高校德育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合理的引导,积极的探索,有益的尝试,可以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艺术美育与德育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道德教化,使其在发掘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提升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一)培养教育主客体的审美育德能力

培养教育主体的审美意趣,提升教育客体的育德能力,能够推动实现艺术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艺术专业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艺术审美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美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体验世间万物的美,以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同时提升授课时语言表述的感染力,培养锻造美、传播美的基本能力。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应当积极配合,有意识去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趣。[6]在思政课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符合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追求,筛选出最适合本校大学生的教学素材,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课程艺术化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德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真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认同教学内容,使得德育入脑入心。如在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的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中,让学生学唱红歌、欣赏抗战题材电影等,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艺术美育与思政教育真正同向同行,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以取得傳统灌输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教育成效。

(二)增强教育实践的审美立德体验

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无论是艺术审美还是德育,都应当把这一中心任务摆在首位,都要将其作为综合教育理念,贯彻在实际教学全过程。艺术美育和德育教育的生命在于实践和生活,要发挥出二者的协同育人功能,必须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学小课堂,主动融入实践大课堂,通过走进现实留心生活,发挥艺术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面对现实、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深入挖掘贴近现实、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作为鲜活的学习素材,把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价值目标通过美育这一载体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用学生喜闻乐见、切合他们话语体系、符合主流价值的文艺作品,对书本中的道理进行形象化、生活化、具体化解读,使学生在追求美育的过程中,自愿接受思政教育,从中找到乐趣,达到育人于自然、化人于无形的教学效果,[7]在体验式教与学当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心中“真善美”的种子萌芽生根、开花结果,并能以美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个人见识与道德同步增长。

(三)拓宽教育过程的审美修德渠道

艺术审美是一项感性的意识活动,在进行审美意識活动时,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会产生微妙的心理暗示,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实现审美愉悦功能最大化,受教育者从中通过暗示进而产生审美感受,获得审美体验。[8]而德育教育“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中形成思想品德主体的过程”。[9]要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功能,就要创新教育载体和方式,在教学实施中就不能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需要搭建二者协同发展的育人平台,采用典型案例导入、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参与感强的教育方式。例如武汉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艺术教研室联手思想政治教育系,在“思政+艺术”的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分别将绘画、舞蹈、音乐、戏剧和诗歌五种艺术形式融入思政课堂,开发了“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专题课程,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效,已让五千多名在校大学生从中受益。通过“思政+艺术”的创新方式让教学过程“鲜活”起来,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领会课程所要传达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并主动思考如何将其学以致用,用来提升素养、服务大众。[10]这既创新拓宽了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方式与路径,又丰富发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2][4]李骏,党波涛.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

[3]凌晓蕾.艺术美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5][7][10]傅 琴.新时代高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

[6]陈茜,金瑶梅.探析高校德育美育化之路[N].美育学刊,2019(02).

[8]林丁颖,陈金亮.艺术审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马克思审美人类学视角[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4).

[9]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