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步态分析仪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对中枢神经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作用研究

2020-07-06吴化勇计仁军谢瑞红闫冬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步速步态分析仪

吴化勇,计仁军,谢瑞红,闫冬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中枢神经损伤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负责接收全身各处的传入神经,经加工整合后转变为协调的运动型传出。 中枢神经损伤后诱发的步行障碍会明显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减轻步行障碍及促进相关功能恢复是康复治疗的关键点, 也是难点。在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 怎样客观、有效的评估患者的步态与步行功能恢复情况,进而更有目的性的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是康复科治疗师不断探究的共性问题[1]。 三维步态分析仪为最近几年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析步态的设施,在精确性、客观性等诸多方面占据优势,尝试在该医疗仪器指导下对中枢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发现其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单位合作医院收治了74 例合并步行障碍的中枢神经损伤患者,均具有明确的临床诊断[2],且经MRI/CT 检查确诊, 伴有步态异常, 可以独自或监视下行走>12 m,患者意识状态症状并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排除有重度感染、关节疼痛及心衰等因素引起的无法行走者。将以上病例分为如下两组:对照组37 例中男21例,女16 例,年龄32~78 岁,平均年龄为(54.2±11.2)岁;病程范围4~9 个月,病程均值(4.4±1.9)个月。 观察组37 例中男19 例,女18 例,年龄30~81 岁,平均年龄为(55.2±11.8)岁;病程范围3~10 个月,病程均值(4.9±2.3)个月。 两组患者如上资料经比较分析,区别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针对纳入该次试验研究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方案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压、改善脑循环及侧支循环等。 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如下:摆放良肢体位、被动活动肢体关节、牵伸痉挛肢体、训练静态坐位与站位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训练、于平行杠内训练站立位平衡能力、改善步行功能等。 结合卫计委颁发的相关技术方案,组织合作医院经规范培训的治疗师进行物理治疗训练 (Brunnstrom 技术、PNF 技术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等),1 次/d,每次持续40 min,每周进行5 d。 以此为基础,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分析本组病患的三维步态结果,对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完善,结合步态分析结果能获得病患步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升高、髋关节角度受限、患肢负重能力偏差、重心转移困难、两下肢运动不对称等。 两组病患均进行为期4 周的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疗程开始前、后采用Gait Watch 三维步态分析仪测评与步行功能相关参数,该设施由7 个内含高精度数据采集的传感器与分析软件构成,将传感器依次安固在患者的骶骨、两股骨中段前端、两胫骨近端内侧及两足背位置,动态式收集患者下肢各关节运动数据,同步传导到软件内采集与分析数据。 安固传感器以后,告知患者尽量呈设定的标准姿势站立以校准参数,校准完成以后,要求患者依照步行习惯直线行走12 m。

1.4 统计方法

表2 两组病例训练前后步态时间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病例训练前后步态时间参数比较(±s)

组别观察组(n=37)对照组(n=37)时间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双支撑相(%)47.3±16.5 31.3±12.5 46.2±14.7 39.7±16.2步行周期(s)2.1±1.1 1.3±0.2 1.9±0.5 1.7±0.4患侧支撑相时间(%)72.7±9.1 65.7±6.7 71.6±8.4 69.1±8.0健侧支撑相时间(%)74.5±8.2 64.2±5.7 72.9±8.4 70.5±5.5患侧摆动相时间(%)27.2±8.9 34.4±6.6 28.6±7.8 31.2±8.2健侧摆动相时间(%)25.7±8.1 35.8±5.8 26.1±8.3 29.4±8.2

2 结果

2.1 训练前后步态空间参数比较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步幅、步速及步频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以上步态空间参数和训练前相比均有提高,观察组数值较明显大于该组训练前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步态空间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步态空间参数比较(±s)

组别时间步幅(㎝)步速(㎝) 步频(步/min)观察组(n=37)对照组(n=37)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57.4±24.6 78.1±27.5 58.0±24.9 62.4±27.5 38.1±18.2 63.7±23.1 40.1±24.2 42.7±25.1 70.4±23.1 95.1±18.1 69.7±22.8 78.1±20.2

2.2 训练前后步态时间参数比较

经为期4 周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和训练前均有改善,和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各项参数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而言,其宗旨是依照患者的主观需求,结合功能状况,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功能能力,力求把疾病引起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水平,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回归家庭,重返工作岗位及社会活动[3]。 既往有统计资料显示[4],在脑损伤后的6 个月内, 大概有30%的患者不能实现独立行走,故而步行训练被看成是中枢神经损伤患者首要的康复目标,常规行走训练尽管在改善脑损伤患者步行能力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成效不明显,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归咎于不能精确分析患者的步态,造成步态功能训练指导缺乏针对性。

过往临床多采用目测法评估患者的步态,定性分析不足,定量分析难以达成。 而该次试验研究中,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评估观察组患者的步行功能,分析异常步态,准确检测各种步态参数并在训练前后做出比较分析,该种方法能较客观、定量的分析患者的步态状况, 并依照分析结果探究造成异常步态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拟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最后客观地评估康复训练后的步态改善状况[5]。

统计该次研究结果发现,经4 周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空间步态改善效果比同期对照组更为显著,步速是影响步行功能的主要参数,也是呈现患者步行能力高低的一种敏感、可靠且精确的指标。 历经三维步态评估后发现两组患者下肢的单支撑相与摆动相均有减缩,这是造成步态周期延长、步速减缓的根本原因,故而康复训练中应加强单足支撑训练,这是改善步速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论点和国内部分文献记载内容相吻合[6]。

综上所述,针对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群体,在三维步态分析仪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活动,量化患者的步态参数,能为患者步行康复训练提供定量参考,逐渐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优化康复训练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步速步态分析仪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性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
Sievers分析仪(苏伊士)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步速与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Chirp变换频谱分析仪设计与实现
健康老年人舒适步速测评的Meta分析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基于Kinect的学步期幼儿自然步态提取
步态研究及其在踝关节不稳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