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问题学生案例看新时期农村学生的教育

2020-07-04陈有宁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8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陈有宁

【摘要】  当前,在我国进入少孩年代,子女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由于这一时期子女所处的成长环境较其他时期孩子来说有比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显,尤其在农村地区,这些子女教育所产生的问题也较以往特殊,在教育理念上和教育管理上也需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教育特点。本文就近几年在农村中学的问题学生中抽取了几个典型案例,对具有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孩子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农村子女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心理特点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8-004-02

一、典型案例

案例一:13级七年5班学生高某枝,农村独生女,自小学以来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聪明可爱。由于父母是农民出生,总希望女儿学有所成,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找份稳定工作,摆脱农民靠天吃饭的境地,每天总督促女儿学习,双休日安排女儿上补习班、兴趣班,家务生活上的事全不用女儿沾手。由于在学习上抓得太紧,缺少玩伴,孤独,也没有注意培养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更缺少与学校老师沟通。随着女儿的长大,独立意识增强,进入青春叛逆期。由于对女儿学习上的过于严格,对生活的溺爱,与学校缺少沟通,没有意识到独生子女特有的心理特点,致使女儿反叛,逃课,最终发展到从家中二楼爬窗离家出走。典型的独生子女问题学生。

案例二:15级七年8班学生陈某俊,农村留守儿童,该生父母工作较忙,每天都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孩子教育放在父母身上。爷爷奶奶对孙子宠爱有加,孙子的什么要求都会满足,由于过分宠爱,教育理念跟不上,缺少与学校沟通。从孩子最初要求周末玩游戏,发展到每晚玩到深夜,第二天不愿起床上学,旷课,到后来以不买游戏机不读书来威胁父母,最后发展到离家出走成为问题学生。隔代教育下产生的问题学生。

案例三:12级八年1班陈某均,农村独男孩,该生早期受父母过分溺爱,到中学时候又过于严格。在学校教育上,老师对该生要求过于严格,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在孩子面前经常指责学校教育,说老师的不是,动不动就说要告学校老师。导致该生不惧怕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常在校内外生事、偷东西、打架,逐渐发展成为问题学生。该生在老师面前喜欢说谎,经常不做作业,顶撞老师教育。有一次该生到校外偷东西被学校处分,他告知父母是老师打他,父亲于是把老师告到教育局,结果查明是自己儿子做错事。

二、问题学生成因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得知,这些问题子女在行为上的偏差,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1.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作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农村,这种心理现象尤为普遍,这本意是好的,适当的期望值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但如果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则不利于孩子成长。但在现实中,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在农村长大的父母,更希望子女能读好书,出人头地,摆脱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境地。故很多农村家长都给予孩子很大的期望,但当寄予的期望与现实差距很大时,教育的理念跟不上时,教育的方式方法就会变形走样,致使孩子做出极端的行为,最终沦为问题少年。

2.教育观念落后,家教的方式方法不恰当。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處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农村,往往因为子女是宝贝,是家庭的中心,养成子女的过度依赖,孩子的生活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想不开,孩子的自理力、意志力得不到该有的锻炼,独立自理能力较差,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到大一点时想纠正,想管束,但由于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暴,结果被孩子错误认为父母开始嫌弃自己,于是采用极端反叛的方式对抗父母、老师的教育,稍引导不好会成为问题少年。

(二)学校的教育理念落后

在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管理经验相对落后,个别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还是停留在老一套的传统经验上,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去更新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对待教育。因为教育管理经验落后,方式方法陈旧,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以罚代教的现象还十分普遍,管理学生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家长制、专权制,更没有分析当代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特点。在教育管理上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让学生产生抵触抗拒教育的情绪。学生出现问题后往往是请家长到校进行投诉、告状,从而加速问题学生的产生。

此外,在重成绩轻德育的教育大背景下,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知识的教学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成绩为主,只要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会被边缘化,另眼看待,人为制造问题少年。

(三)复杂的社会环境干扰

网络普及下,子女与生俱来的缺少玩伴,父母外出打工又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一孤独的环境下,电视、互联网等便成为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伴侣。但现实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不良漫画、虚拟游戏、恐怖色情暴力等电视节目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们,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在学习生活环境中也总有个别行为不良的青少年,也因自身孤独心理而更容易使他们走在一起,受其影响,这使得社会上的所谓江湖哥们义气、帮派意识、暴力解决问题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校园,毒害他们,这也是他们走上问题少年的原因之一。

三、对策措施

(一)适应形势,更新教育理念

从几个典型案例中可知,我们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应现代形势需要。作为父母要明白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在教育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宝贝”,而对他们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在开发智力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压制、不拔高,不搞过度教育。教育孩子,父母应了解自己孩子先天能力程度,后天的兴趣爱好来发展并加以培养。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父母应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该表扬的就应给予表扬肯定,做错事的该批评教育的就应及时指正,并要掌握尺度,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惩罚为辅的原则。此外,父母也应为孩子作出表率作用,教育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作为父母平时要多给孩子锻炼机会,学习独立处事,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帮孩子塑造完善人格。

作为学校老师,应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育管理上适时作出调整,在批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心理脆弱的接入点,不宜采用简单粗暴的以罚代教、的教育方式,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家校形成合力,做到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

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时代不同,教育观念也应更新,应适应形势的要求。孩子出了问题,家长才会找老师,学生在校表现差,老师就通知家长到校进行告状式的说教。这种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共识的教育。非但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使问题学生越演越烈,最终走向极端。只有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形成合力,力求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际中要经常举办一些家校教育学习培训班,提高家长与老师的教育管理水平。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平时多进行走访、电访等家校联系,确保家长与老师教育管理的及时沟通。

(三)发挥班集体氛围的正面作用

众所周知,生活在农村的子女,父母入城打工,同龄人接触较少,童年时代缺少玩伴,总是围绕着爷爷奶奶转,使得他们心理上有很大缺失。此外,父母期望值过高,关注点过分集中。由于他们这些心理缺失造成自我意识强,娇盲任性,心理压力过大,期望值过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特殊时代产生的特殊原因,需采用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策略。在养成教育中注意发展他们的群体观念。班集体作为一个良好的微观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作用。

此外,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独立意识日益增强,需要与他人交往,生活上向往集体,总希望在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学校应多组织集体活动,如举办主题班会、才艺比拼、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学会关心他人,照顧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改变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 参  考  文  献 ]

[1]马健.《独生子女的特点及教育》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

[2]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卢承业.《独生子女教育》,教育研究,1987年第3期.

[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关于山区高中班主任专业能力访谈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