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制作,实现精工要求的实践研究

2020-07-04季祥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5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

季祥瑞

[摘 要]劳技课中,要想合理利用课堂40分钟,指导学生学习作品的制作方法,同时完成作品的制作及对作品的评价与反思,时间的分配艺术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依据学习内容,从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的合作学习、项目的选择、课堂的延伸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关键词]项目制作;精工要求;时间分配;合作学习;项目分析;课堂延伸

[中图分类号] G40-0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5-0001-03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总目标,注重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突出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对作品的制作、加工和改造都追求精细化。那么,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作品?这件作品制作的精细程度又如何呢?经过实践研究,教师可以从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的合作学习、项目的选择、课堂的延伸等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分析制作项目,确保充足的制作时间

1.分析项目内容

任何学习活动或实践活动,成效的好坏都离不开时间的保证。在一节劳技课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制作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给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实践机会,以保证项目的有效完成。

(1)分析制作项目的难易程度。

劳技课程中,制作项目的不同,其难度也会有差别,所需的时间也会不同。例如,《小木工》模块中的“刮鳞器”制作项目,制作方法是:①将两片木板与带齿金属片的两个孔重合。②穿入螺丝并拧紧螺帽。③打磨美化。其中,前两个步骤学生在1~2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第三个步骤所需时间也很短。《小木工》模块中的“木蜻蜓”制作项目,其制作方法是:①找到蜓翅的中心点并根据手柄的直径钻孔。②按中心对称原则打磨蜓翅的四个面。③组合手柄和蜓翅。制作方法看似简单,但制作难度很大,不仅要考虑中心对称的问题,对打磨的要求也很高,否则木蜻蜓就飞不起来。因此,制作该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就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考虑,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做好调整。

(2)分析制作项目的工作量。

不同的制作项目所需要的工序有多有少,所需要的制作时间也不相同。例如,《小金工》模塊中的“挂钩”制作项目,制作工序包括:①剪取铁丝。②制作弯环。③弯成挂钩形状。制作工序相对较少,因此每个步骤的时间都很充足,对精工细化的要求也较容易达成。而《小木工》模块中的“迷宫盘”的制作步骤就相对较多,制作工序包括:[设计]①定起点和终点。②设计通道。③添加迷道。④擦除部分隔离墙。[制作]①按设计的隔离墙长度裁剪木条(片)。②将木条(片)黏合在底板上。这个项目需要先行设计,学生要在制作活动开展前进行迷宫设计方法的学习,并要先设计迷道和通道,最后再进行制作活动,工序较为复杂,需要的时间也较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项目所需的工作量,以保证学生充足的探究与制作时间。

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目前的劳技课堂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技术时,会非常细心地进行指导或者反复强调,总是担心学生不会。于是,光讲解就花去了大半节课时间,导致学生自主制作的时间严重不足,一节课下来,作品出不来或者做得很粗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什么时候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呢?经过我的实践研究,劳技教学应遵循“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规律。

例如,教学《动物书签》一课,我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在经历了自主学习、实践体验、交流反思的过程后,有了一定的劳动体验,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此时,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再因势利导,就能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是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的。对于小鹿书签制作方法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自学探究、大胆尝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学生制作时遇到的困难和技法上的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会的学生示范操作过程,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间相互学习的形式多样,有集体的示范,也有小组内的交流。整节课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的形式展开的,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处理好学与做的关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操作实践为主,实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自主感悟和体验。如教材“实践体验”中的“试一试,做一做”板块不是“跟着做”“模仿做”等简单机械的操作训练,而是要让学生在手脑互动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做”“怎样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劳技课中“实践体验”板块的教学,便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再次进行实践,探究技法,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在思考、讨论、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错误。面对这些错误,教师要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动手、动脑在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从而纠错引新,完善作品,使课堂教学由执行预设走向师生的互动生成,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传统的课堂中,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学习,虽最终也能学会制作,但是却扼杀了他们的能力发展。学会制作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师更应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敢于放手。首先,教师应让学生自主观察,尝试制作。比如,我在教《动物书签》时,就让学生先进行观察,总结制作步骤,然后再初次尝试。第一次编织时,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学生编得松垮,彩条间隙大,不紧密。全班讨论后,由优秀学生来示范自己编织的方法,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被激发了,它们都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编织的技法,找到自己编不好的问题所在,因而会听得尤其认真,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二、分组的艺术,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

因为制作项目在难易程度和工序复杂程度上存在着差异,特别是一些工作量较大的项目,学生个人制作所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在一节课内很难完成,或者很难达到精工的标准。此时,小组间的互助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作,学生不仅能完成项目制作,而且在作品精细化程度上也能达到要求。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组合学习

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而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开放、张扬个性的对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并非是指一个人的实践活动,发明创造也需要合作与交流,需要集体智慧的参与。在劳技课堂中,小组间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人多力量大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恰当的合作会使劳动效率更高,完成作品的品质也更好。如《长征火箭》一课,由于动手制作的内容较多,一节课的时间很难完成作品。于是,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由小组长进行任务分工,有的负责纸工的制作,有的负责电路的安装,有的负责电路载体(吸管)的制作。通过合理的分工,小组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长征火箭的制作。这样,不仅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实践活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根据具体的制作项目,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泥笔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展示了许多式样的笔筒,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笔筒式样尝试制作,当然也可以参考课本中的制作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作品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彰显了他们自主设计制作作品的能力。可见,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生成教学的精彩。

3.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合理分工

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让学生知道怎样的分工才是最合理的,明白如何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使小组的工作效率达到最高。

在《纸片彩球》一课中,彩球的制作难度并不大,但所需的工作量很大,一共需要剪切20个小圆片,并制作成彩球的部件,这里涉及画、剪、粘等工作。在指导小组分工时,教师应指导小组长去了解小组成员的特长,如谁擅长剪,谁擅长画,谁擅长粘等。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每一项工作量的大小,分配合适的人数,保证整个制作活动效率的最大化。

三、利用兴趣延续,引导课堂向生活延伸

1.课外有效补充

对于较为复杂的项目,课堂教学的时间无论怎么压缩,也很难达到精工细作,甚至是完成作品的要求,而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是很好的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劳技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其作为实践性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都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师要具备课内链接课外的能力,将课堂教学链接到大自然、链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将学生由小课堂的劳技学习探究引向大课堂的现实生活当中去。例如,教师可以把课堂设在家庭的厨房中,进行劳技烹饪教学;可以把劳技教学设在菜园中,进行种植教学,让学生感受劳技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用劳技课堂上学到的劳动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当然,也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到劳技课堂中来解决。学习劳技,不仅要从课堂中学,而且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不仅要学会课堂上的内容,更要能用习得的劳动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学习制作刮鳞器,就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习制作兔子灯,可以装饰生活空间;学习金属的处理技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作品由“粗”到“精”的问题,也能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劳动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

2.课前活动的经验铺垫

劳技课中的一些制作项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如工具的使用经验、材料的感知体验等。这些认识和经验基础是接下来的项目制作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而这些感知的训练完全可以放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来完成,这样就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

例如,“挂钩”制作项目的教学中,在学习之前,学生对铁丝这一材料没有感性的体验,对加工铁丝的工具——尖嘴钳,也没有使用经验。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尖嘴钳把铁丝加工成圆形、三角形、钩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至于做出来的效果如何,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尖嘴钳和铁丝有了感性的体验,为接下来的挂钩制作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制作挂钩,并能在精细化上下功夫。

3.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家长关注劳动与技术教育,并配合学校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劳技指导。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还不够精美或生活中可以应用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完成和加工。学生在家庭中的制作活动,教师应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做到督促和后继指导,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制作的兴趣。

例如,《团花》一课中的团花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能够美化家庭、烘托气氛。教师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继续探究和制作出更多的精美作品,对于该课的教学来说,很有实践意义。家庭成员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和制作各种各样的团花,经过练习,孩子的团花制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劳技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养为总目标,注重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突出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对作品的制作、加工和改造应追求精细化,可以从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的合作學习、项目的选择、课堂的延伸等方面来达成作品精细化的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文本和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教学,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给学生以理解、创新的“拐杖”,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内容、具体问题,切实做到用劳技解决问题,用劳技改造生活,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五二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