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审《死无葬身之地》

2020-06-11王艳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萨特自然

王艳

【摘 要】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境遇剧。五名战士被置于监狱当中,面对种种酷刑,展开自由选择。究竟谁才是死无葬身之地呢?战士们选择用生命守护秘密,最终回归自然。法西斯分子的极端行为与自然相违背,因此他们才是真正的死无葬身之地。

【关键词】萨特;境遇剧;自由选择;自然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021-02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剧作家,于1945年完成了剧本《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个四幕剧中,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五名游击队员英勇抵抗法西斯分子的境遇。

一、极限境遇的自由选择

萨特表示剧本的核心不在于性格,而在于“处境”。“一个剧本的中心养料不是人们用巧妙的‘戏词儿来表现的性格,后者无非是我们各项誓言的总体合成,而应该是处境。”萨特的这一提倡突破了以往的惯例,开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一直以“性格”为中心的戏剧创作模式,让人们接触到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处境剧。在《死无葬身之地》这个剧本当中,萨特就将剧中的几名战士置于监狱当中,与他们相对的是代表法西斯分子的三名监狱长和几个民团团丁。另一部剧作《禁闭》,场景也是设置在了一个极其压抑的地方——地狱,监狱与地狱,一个是关活人的地方,一个是关死人的地方,但同为囚禁犯人的场所,是萨特精心设计的一种处境,让人物在这个极限境遇当中进行自由选择。

“把一些人置于这类既普遍又有极端性的处境中,只给他们留下两条路,让他们在选择出路的同时做自我选择……”其实,本会有更多出路,但在遇到种种境遇的时候,这些出路也就化为泡影消失不见了。萨特故意将废旧的学校设置成囚禁犯人的监狱,在这样极具讽刺意味的环境中,让五名战士进行自由选择,同时也让几名监狱长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这种境遇中,如果真的为一种自由的状态,那么,人物就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处境进行自由选择,他们的性格也会逐渐显现,暴露在观众面前。在这之后,必须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回归自然的革命战士

在这样一种极限境遇下,剧情缓缓地拉开了帷幕。阁楼上,五名战士被恐惧紧紧缠绕着。索比埃为了不让自己在重刑之下说出秘密,在第二次被抓去审讯时,跳楼自尽了;年纪最小的弗朗索瓦看到索比埃的尸体后,心里最后一道防线也被击塌了,扬言要告发若望。为了集体的信念,战友们亲手结束了弗朗索瓦的生命。这一幕是残忍的,也是悲痛的,却是萨特专门为狱中的几名战士设下的境遇,让大家共同做出选择。弗朗索瓦和索比埃的死摆脱了现实的束缚与折磨,在这样黑暗、充满罪恶的监狱里,死亡显然是一种是回归自然最真实的表现。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剩下的三名战士麻木地接受着酷刑,但意志却更加坚定,守护秘密成为他们赢得尊严,击垮法西斯分子的最佳办法。直到若望无罪释放,法西斯分子无计可施,提出只要供出主谋,就让他们活命。在死亡边缘的三名战士,面对活下去的巨大诱惑,他们动摇了。卡诺里等人招出假供后,法西斯分子并没有遵守约定,放他们一条生路,反而将他们残忍杀害,尽管这是一个早已预料到的结果。战士们生前是向往自然的,死后也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法西斯分子虽然还活着,可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污点,手上沾满了鲜血,是与自然之道相违背的,更不能融入自然。五名战士用生命守护秘密,他们才是值得我们歌颂的革命战士。

三、扣人心弦的音乐之声

随着剧情的推进,音乐似乎成了审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员,它极力配合着审讯双方的需求。卡诺里和索比埃谈论招出同党的话题时,音乐停止了,大家先是一愣,然后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动静,可见,收音机发出的响声已经引起了战士们的关注或者可以说让他们感到不适;第一次审讯索比埃时,楼下传来一首舞曲音乐的声音,紧接着,音乐停止了,战友们清楚地听到了索比埃的惨叫声;卡诺里等人被枪杀之后,克洛谢重新打开了收音机,音乐之声又响了起来。可以看出,收音机里的音乐一直伴随着整个审讯过程,从开始到结束,从未间断。

音乐本可以舒缓心情,但在这样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它的积极作用显然没有发挥出来,当嘈杂的音乐和凄惨的叫声混在一起时,反而加剧了囚犯的心理压力,令法西斯分子也烦躁不已。在《苍蝇》一剧中,萨特专门安排了满城的苍蝇迎接俄瑞斯忒斯,恰巧,正是这些苍蝇的存在,凸显了俄瑞斯忒斯的英雄气概。在《禁闭》里,室内的灯光全天开着,意味着三个鬼魂要一直在彼此的注视下活动,不分昼夜,永远活在对方的眼睛里。音乐、苍蝇、灯光,这些看似不重要的陪衬品,却一直贯穿着整部作品。在每一种境遇中,萨特精心设计让它们反复出现,若隐若无的存在,反而恰到好处,让主人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这无非也是萨特想要达到的效果。

四、谁为“死无葬身之地”

五名战士为保守秘密而被法西斯分子残忍杀害,针对谁才是真正的“死无葬身之地”,学术界中有不同的看法。李军学者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由选择观点,是一种生命哲学。因为选择只可能在活着的时候进行,萨特的哲学是热爱生命的哲学,《死无葬身之地》是热爱生命的佳剧。因此,人死,则无葬身之地。”刘大涛学者指出:“游击队员放弃了使自己成为英雄的选择,还送了命,由此看来,他们才真正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之人。”李克学者表明,剧中几名战士的行动被目的和现实所制约,忽略了人是自由的这一真相,所以并不是萨特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者,由此也就没有栖息地可言。

笔者认为,在“监狱”这样一种毫无人性的境遇中,战士们和法西斯分子是相对立存在的。五名战士是保家卫国的爱国人士,他们都向往自然,最终也回归自然。法西斯分子则不同,生活在如此肮脏的世界里,不但不感到羞愧,反而乐在其中,这是与战士们截然相反的举动。最终,战士们被法西斯分子残忍杀害,表面上看法西斯分子胜利了,战士们死无葬身之地,然而,真正死无葬身之地的是法西斯分子,他们虽然活着,却如同一具具死尸,毫无意义可言。战士们虽然牺牲了,但死亡使他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这才是他们的归宿。

五、结语

《死无葬身之地》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境遇剧,萨特将剧中的五名战士放置在了监狱当中,面对种种境遇,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战士们选择用鲜血守护秘密,设法挽救更多无辜的性命,是值得歌颂的对象,生命之歌该为他们奏响。因此,在惨无人道的世界里,死亡无疑是一种回归自然最真实的状态。索比埃为了不在重刑之下说出若望的行踪,选择跳窗而死;弗朗索瓦由于年纪较轻,没有坚定的意志,最后被战友們合力杀死;吕茜等人招出假供之后被法西斯分子残忍杀害。不管死于何种方式,他们的死都是对残酷现实的摆脱,是回归自然的表现。所以,那些真正死无葬身之地的应该是法西斯分子。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令人发指的,也是与自然相违背的。

参考文献:

[1](法)萨特著;沈志明,艾珉主编.萨特文集·戏剧卷[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法)萨特著;沈志明,艾珉主编.萨特文集·文论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李军.自由选择的层次与悖论——《死无葬身之地》解读[J].戏剧刊,2010(01).

[4]刘大涛.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在中国的文学接受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06).

[5]李克.抵抗战士缘何“死无葬身之地”?——对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剧名意义的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17,34(04).

猜你喜欢

萨特自然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你自己选择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