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2016-06-24

环球时报 2016-06-24
关键词:狂野生殖胚胎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6月22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生物伦理:不是狂野的东部唯一出版的描写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的论文出自中国实验室。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中国从侧重农业和制造业的封闭社会向世界创新领头羊成功转变的又一迹象。也有人认为,这些研究反映中国监管宽松,或在文化上对基本的伦理问题漠视。

在我们看来,担心中国科学雄心过大,不能在生命科学——特别是涉及人类胚胎的研究——秉持适当的谨慎,实属过虑。事实上,中国在人类卵子、精子或胚胎的基因组及更广泛地使用人类胚胎的研究上,展现出谨慎和克制。

有关人类胚胎基因组修改的第一份研究报告曾被《自然》和《科学》拒绝,据称部分原因在于同行评议人员有伦理上的忧虑。外界担心,中国科学家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距离造出“设计婴儿”只有一步之遥。

但这种印象从根本上是不准确的。中国制定的有关辅助生殖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全国性指导原则,从2001年起就禁止为了生殖目的而植入编辑过的人类胚胎。在中国,违反政府的指导原则会招致罚款和失业,以及失去研究资金和许可。自从2001年指导原则制定以来,15年里没有违反的案例。

政府指导原则的约束力,加上中国始终如一的立场——禁止在生殖中使用但允许研究——使科研人员有信心在定义清晰的“安全空间”内从事研究。实际上,中国能取得重大科研进步,特别是在基因编辑方面,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明确界定。

许多国家都面临制定有效政策的挑战,这些政策既要尊重不同公众的伦理观点又要推动生物医学探索和应用。中国在有关如何最好实现这一目的的全球讨论中理应获得同样的发言权。▲(作者道格拉斯·西普、裴端卿,陈俊安译)

猜你喜欢

狂野生殖胚胎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辅助生殖进医保”彰显的双重积极意义
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咨询经验总结
夜里的光
Choker风尚
“胚胎师”是什么
玩趣纹样
我们俩
一出生就有16岁的“冰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