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09郑秋明

教师·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道德与法治

摘 要:从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出发,新时期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各学科的重要任务。而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更应该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撷取及高效应用。教师通过深度挖掘及系统整理,将其打造为该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文章结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道德与法治》展开探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取用原则,进而提出科学的应用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2-0091-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将这一要求落实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则表现出教育资源视域逐渐扩大、内涵逐渐丰富的特征。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道德与法治》(上下册)为例,每一个单元都可以寻求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展开教学实践。在具体发掘及使用过程中,则需要高度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代性,注重其精神、思想、意蕴等价值的呈现,以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动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关系的辨析,不难看出前者被划分为“道德”和“法治”两个呈现维度,教师在使用相关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谋求一个“平衡点”,以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广博性、脉络性、创新性特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繁复多样,它以“资源形态”对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时,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的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定位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的并列性,强调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层面,相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24个字,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划分为“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对应“修身、齐家、治国”三重传统思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传统文化资源的禀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遵循文化的时代性与传承性统一的原则。文化是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归纳、总结等流程,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在新旧博弈的过程中,既要确保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育人思想得以完整保留,也要实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中的时代特色,而在两者相统一的原则下,“革命传统”“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等是重要的平衡点。

第三,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的原则。自2016年道德与法治课程全面取代思想品德、道德与生活等课程以来,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凸显出了该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特征。从课程内容上说,《道德与法治》摒弃了前期同类教材中理论、概念过于繁杂的现象;从贴近学生生活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系统而全面地呈现出“道德”“法治”两个维度下的知识内容,在思想上紧跟时代发展、在知识上深入浅出、在应用上联系实际等的特色显而易见。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样本的筛选上,教师应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可接触、可参与、可体验的内容,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验证。

第四,遵循小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对象展开分析,他们大多处于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型的阶段,生理、心理层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例如,学生自悟能力、感知能力、思考能力增强,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批判意愿”,但受限于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系统性较差,容易对教材上阐述的概念、理论、标准等产生认知混乱。因此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时,应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避免逾越学生理解能力和建构能力的现象发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现状,存在很多“照本宣科”的狭隘行动模式。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但不善于挖掘整理,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从应用角度入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利用应保持“一体化”,客观上要求教师深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特征,实现对应功能的发挥。

(一)基于独特性文化资源的应用

客观上,中华文明之所以遗世独立、对全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质上正是源自它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唯有中华文明没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湮灭”,反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始终保持着鲜明的个性。

据此,教师通过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创性”资源,将其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有效地发挥其辨识度较高的优势,如“四大发明”“神话传说”“风俗礼仪”等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及文化的资源。这不仅能够更好地阐释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道德”与“法治”内涵,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8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为例,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独有的”,由此而衍生的“书法”“篆刻”等更是举世无双,教师可以从汉字结构、意义、内涵、艺术等多个角度切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道德”“法治”的教学资源。例如,“德”的古意为“所行之路”,强调“有德之人”应该遵循本心、顺乎自然,达到“本性善、本无我”的境界。又如,“法”由“灋”演变而来,具有“公平如水、去除坏人”的含义。汉字的“独特性”能够将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基于历史性文化资源的应用

以史料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经历了五千余年的繁衍生息,每一个朝代、每一个社会都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上中华文明独特的包容性、融合性,凝聚着先民圣贤的道德情怀与法治思想,因而具有了广博性特征。

以广博性为应用基础,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旁征博引、随手拈来,以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同方面来展现道德与法治的深刻内涵,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看到抽烟、喝酒的群体,但对毒品的认知则相对浅薄。尽管如此,教师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冊教材第一单元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史料角度增加教学资源,如“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等影视剧片段,将教学目的上升到国家民族存亡的高度,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清政府要禁烟(毒品)?如果毒品泛滥,整个中华民族会怎样?世界上毒品泛滥的国家现状如何?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反思,可以加强其对禁毒法律的认可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性文化资源的广博性应用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开发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的多元方式。教师通过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可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要求、形式等,可作为“拒绝烟酒”“拒绝毒品”的预防机制。

(三)基于传统文化美德的应用

一方面,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至今,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继承与发扬对象。另一方面,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层架构,从个体、社会、国家的逐级要求,传统美德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起点。以家庭传统美德为例,中国家庭教育中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自力更生等信念。进一步将这一脉络向整个社会蔓延,诸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舍己为人等理念,是现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将脉络进一步从社会实践层次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则“道德”也就演变为“法治”,诸如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等爱国情怀,已经与《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一致。据此,按照“脉络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有力地保障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和跨越性。

(四)基于与时俱进思维的应用

在新课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时热点、政治动向、国家发展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合。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可与大量时事热点关联起来,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阅兵”“上海进博会”等,以及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中的讲话(其中的引经据典、历史典故等),都可以作为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点”。此外,与时俱进还要求加强与历史回顾的关联,回顾中华民族一路艰辛的历程,从而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对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内核永不过时,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谭东梅.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138.

[2]石瑞民.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堂的渗透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68.

[3]常桐赫.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融合[J].辽宁教育,2018(20):52-53.

[4]章 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21-26.

[5]史 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73-78.

作者简介:郑秋明(1968—),男,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灵川中心小学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