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分析

2020-06-09林小叶

教师·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紫藤萝瀑布语文学科深度融合

摘 要:两节《紫藤萝瀑布》的市级公开课都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从课前预习利用翻转课堂自学实测教师评价,到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再到课后复 习观看微课加强学习效果,在语文的教与学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这是教育信息化以及大语文教育推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紫藤萝瀑布》;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獻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2-0029-02

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由最初的以PPT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课件向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微课视频、虚拟课堂等多元化发展。经过近20年的探索,广大一线教师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手段,传统课堂“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到信息化课堂“教师+学生+多种多媒体教具的参与”的转变,实质上只是教学方式的革新。从教育教学的本质来看,语文学科教学,仍然是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知识的传播。

因此,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有效开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每一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同仁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案例简述

《紫藤萝瀑布》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宗璞通过描绘盛开得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来表达对生命的哲思。从单元目标来看,该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感受语言之美,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能够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基于学情进行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写景类文章的能力,他们大都能够判断主要的写景手法、赏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概括景物的特征。

七年级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人生阅历尚浅,并不能够较好地理解文本当中所流露的关于疾病的痛楚和生死的困惑,以及作者在文章中要托紫藤萝这一物言什么志。因而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应该设置为领悟作者情感。明确了教学重难点,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和体会文章的情感与哲理就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了。

笔者动笔之前听过两节《紫藤萝瀑布》的市级公开课,教学目标也都包含了把握文章的情感以及托物言志的手法。大数据背景下,两位教师都非常注重新技术与学科特点的深度融合。七年级是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年段,落实生字生词的音形义教学十分重要,毕竟掌握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定数量的汉字是每一位学生的必备技能。第一位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时,利用翻转课堂,提前一天在智慧课堂软件的班级群里布置了关于课文字词的预习任务,学生需要自学生字生词,然后在软件里进行小测试,并提交测试结果。课堂上教师根据大数据的反馈,直接落实到个别学生身上,有侧重地强调易错字词,并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时“敲打”,课堂教学落实具体而高效,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针对把握托物言志手法这一教学目标,第一位教师选择的是一段6分钟的微课。通过微课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托物言志的含义以及分析了课文中的多个例子,进而由此及彼,贯通到本课的学习中,此部分的设计也非常出彩。第二位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对紫藤萝这一景物描写的鉴赏,并用实物展台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用交互式白板现场批阅了学生的评论性语段,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答题规范的重申,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恰到好处。此外,第二位教师最出彩的地方是将课文情感与哲理讲解得很流畅、透彻。她从本文出发,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情感线索,又利用课件插入了背景链接,让学生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历史的纵深处等各个维度去探索文本中所蕴含的关于生死的疑惑以及疾病的痛楚。从整堂课来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一目了然,课堂容量既大又实,令人佩服。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

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任何课程的学习最终都是学生作为主体自主完成的过程。

笔者围绕学生把课堂教学分成三部分,即课前预习、课堂实施和课后复习三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三种方式。

(一)课前预习

布置基础性读写任务。利用多媒体交互工具,让学生自学并完成测试,教师则需要在交互软件的反馈中进行学习评价,并据此有取舍地“教”与“测”。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落实的工作。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先是全部学生集体朗读,再是集体抄写与识记,最后集体小测试。这样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以致优生浪费时间重复学习已经掌握的内容,差生则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中等生则可能浑水摸鱼没有把具体字词学习落到实处。一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要及时督促学生落实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是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在上述案例中,第一位教师则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当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学习的时候,信息技术提供的是检查手段,能够快速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这样既能保护优生的学习热情,又能确保中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安排肯定事半功倍。

(二)课堂实施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然而一直处于象牙塔里的学生,不了解历史,很难理解选入语文课本的很多课文。信息时代、快餐文化时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降低,个中原因是他们缺少必要的人生积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与其抱怨太多,不如在现有的条件技术下,尽可能地弥补学生的不足,增强其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技术逐步成熟,网上资源堪称海量,图文、音频、影像等更直观,非常适合创设教学情境。以《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例,课文中描绘了生机盎然的紫藤萝,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并未见过该植物,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紫藤萝的图片,化抽象为直观,相信多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宗璞所描绘的藤萝之美。此外,如上文所提及的第二位教师讲解托物言志手法,当学生需要合作探究的时候,再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其提供背景资料的支持,增加课堂容量,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方式。

(三)课后复习

多媒体是共享的平台,可以作为知识构建以及学习反馈的工具。一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有限,课堂容量有限,但课堂上没有呈现的内容就不重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做出取舍,取舍的背后,则需要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慕课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在复习环节,教师应适时推送关于教学重点的微视频,推送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关于“托物言志”的微课以及宗璞的相关文章就非常适合共享到平台上让学生加强记忆。有些内容,很多学生是不可能一下就理解的,那么课后,教师应精选补充一些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资源,让学生结合实际选择性浏览,增加课堂容量,把课堂“无限拓展”,这是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途径。

三、大语文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常态,其本质是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教学的改革。就课堂实施层面而言,信息技术是手段,学科知识是基础,自主探究是能力要求。因而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是教学的当务之急。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文学性的学科。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靠的是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但单纯靠教师的倾力讲解与学生的“洗耳恭听”,很难保证课堂的高效。“工具性”可能比较好落实,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比较好操作的。那么怎么体现语文的“文学性”呢?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很喜爱一位作者,讲起来声情并茂甚至到了忘我陶醉的境界,而下面坐着的学生却昏昏欲睡。试问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高效?课堂要高效,有一种主张是“学生‘本来就会的不用教,‘教了也不会的则不需要教,教师所要教学的只有‘教完之后学生能够会的那一部分”。遵循这一教学思路,那语文课堂之外所要求的就更高了,信息技术恰恰为这“课堂之外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多种实现的可能。

语文既然是一种工具,势必要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它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而语文的工具性与文学性又相辅相成,听说读解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文学素养;反之,拥有较好语文素养的人也更容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大语文时代,“阅读和观察正是通往生活的两条重要渠道,古人中有见识者,都懂得要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现代文明则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是的,只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当然,我们还要牢记一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课堂不是炫技的舞台,不是各种教学工具的堆砌与展示。很多事情过犹不及,一线教师在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時也要考虑“度”的加控,明确把握课程主线,切实做到信息技术为教育服务,为师生服务。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条路还很长,涉及的问题很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需要转变方式,任重而道远。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课堂教学是主体,多媒体教具的使用更多的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希望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以及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广大教育同仁能够集思广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3.

[2]张国生.《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37-40.

作者简介:林小叶(1989—),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教师,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紫藤萝瀑布语文学科深度融合
从审美教育视阈下探讨初中现代文教学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