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建设中仪式感培养的心理学意义

2020-06-08邢桂凤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2期
关键词:仪式感中学教育培养

邢桂凤

摘  要:本文通过对班级建设中仪式感的建立的解析,解释仪式感的构成,以及涉及的群体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班级建设过程中仪式感培养的重要性、对群体和个人心理分别有怎样的影响,指出了目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仪式感;中学教育;培养

一、仪式与仪式感

校园生活中有很多仪式,从各种文艺汇演,到每周的升旗仪式,再到课堂上的起立问好等等。所谓仪式感是指个体的心理契合着仪式的象征意义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仪式的参与者,对于仪式的内心感受,谓之仪式感。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是情感在时空上的延展,是责任感、自律感、归属感、正义感、敬畏感、道德感等情感的复合。

积极的仪式感能带来温暖愉悦的心理体验,它建立在积极情绪基础上。积极情绪驱动学生的正面情感,进而产生积极的仪式感。

二、班集体建设中仪式教育影响

班级是学生校园文化的直接载体,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支撑。仪式感培养是班集体建设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在班级活动中有很多的群体性活动,其中的仪式也非常丰富,也就涉及了不少心理学知识,比如:

(一)仪式教育对群体的心理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仪式多半是群体性活动,参与活动的群体中每一位成员都都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影响。仪式对群体的心理作用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1、仪式帮助形成群体结构。每个群体都有其特有的结构形式,群体中每位成员都处于一定的组织关系中。通过仪式的进行可以逐步形成并固化这种群体结构,以期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比如在新的班集体组建伊始,班主任的讲话能给学生很强的仪式感,这个班级将能迅速组建成一个有组织结构的集体。学生在仪式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已经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且意识到作为群体一员,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如何很好的尽责。

2、仪式帮助形成群体合力。不仅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群体成员互相之间也有吸引力,它们交互作用、互相影响,从而形成结构复杂的群体情感。凝聚力是群体情感是否形成的指标,高凝聚力的群体,其成员对群体富有较强的责任感。比如在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的“开学好”评选活动中,学生们看到自己的班级被评为优秀班级,都会感到骄傲,对自己参与的自豪,体验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能意识到这个集体离不开任何一个成员,从而形成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班级合力,强化了群体情感。

3、仪式帮助形成群体文化。仪式体现人们高尚的品格和优良的作风。比如上下课时的起立问好,并不仅标志着身份和状态的切换,更是将对教师的敬畏、对教育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进行传承。群体文化的形成标志这一个群体的稳固。

(二)仪式教育对个体的心理作用

仪式感关乎群体中每位成员的个人感受,直接影响每位参与者的心理体验。积极的仪式感能带给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对于每个参与者,仪式的心理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1、支持感。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但是在集体中,由于群体效应,个性的作用就会弱化,独处时不爱做的事,在群体的氛围和情境下就会去做。比如去办公室问问题,学生多半都是几个人一起去。

2、认同感。仪式将有着同样爱好、共同理想、统一价值的群体集聚起来,正是共同对同一事物的认同,才使得集体人心不断靠拢,越发凝聚。同时,在集体中还能感受到自己被其他成员认同,从而加强了归属感,获得了安全感。

3、归属感。仪式中个体在认同的前提下会积极参与,就会自动地将自己划为集体的一部分,自觉地维护仪式中班集体的利益关系。比如在运动会中,学生会对班级充满荣誉感、归属感,运动员们奋力拼搏,后勤部队殷勤服务,其余同学呐喊到声嘶力竭。

三、班集体建设中仪式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观察和深入分析,发现目前班集体建设中仪式感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形式化严重,学生参与性不强,甚至学生有抵触情绪等等。

(一)仪式缺失,不顾学生的参与性

很多教师缺乏仪式感,在上下课时不愿意举行起立问好的仪式,觉得那是繁文缛节,不必要,还大肆鼓吹自己的亲民路线。殊不知生活需要仪式感,有仪式感的人,大多是高自律的人。自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充分的自律是坚持做某件枯燥的事情的动力。

(二)内容偏离,忽略学生的体验感

有些班级搞了很多仪式,但都只注意仪式的场面效果,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只注重了仪式的形式,而忽略了仪式的教育意义。比如:教室里拉一些励志的横幅。简直是对仪式的亵渎,完全无异于仪式感的形成。首先,这些标语并不是学生自己选的;其次,就算挂在学生眼皮底下,学生也只会嫌碍眼;最后,在仪式感的形成过程中言语的力量是最薄弱的。

(三)强调规范,忽视学生的认同感

由于仪式的群体性,仪式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群体规范,群体规范建立不合理,就会导致部分参与者产生消极观念,产生仪式活动就是搞形式的想法,认为活动与个人无关,所以活动中没有热情,对仪式内容并不关心,敷衍了事;更有甚者产生内心的抵制,不愿配合。

比如有些班级规定每周一次班会课,班会课上,每次都是班主任从头讲到尾。然后就会发现学生们无精打采的坐在下面发呆,他们根本不关心班主任讲了什么。实在无聊的学生开始数数,有的在数老师说了几次“听到了吧?”,有的在数老师发飙几次,还有的在数老师走动了多少步……

四、班集体建设中仪式感培养方式的优化

中学的仪式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进行科学组织、尽心安排。如果脫离科学理论,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很容易形式化。不但不能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漠视态度,甚至是抵触情绪。

仪式感的培养折射着智慧和气度,是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见证,更是对学生成长的保驾护航。一次成功的仪式,就是引导学生经历期待-开心-享受-回味的过程,形成积极的仪式感,让学生学会享受生活,学会爱自己。

(一)从学生本身出发,注重仪式的真实情境性及学生的情绪

学生的仪式感的建立主要是在仪式的实施过程中,所以仪式过程中不应过多的注重仪式的规范性,而需要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出发。合适的仪式情景、装饰、音乐、着装等,能增强仪式的效果,激发学生带着真情实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从活动中形成仪式感,获得幸福感。比如,开班会时,主题的选取必须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且不要总是围绕学习这一个话题。笔者在组建现在的班级伊始,第一次班会的主题是“爱自己 爱父母 爱老师”。首先我播放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尤其是看到爱父母那段演讲时,好多学生已经潸然泪下。第一阶段的目的达成了,学生情绪已经调动起来。第二阶段便是让每位学生都谈谈自己的感想,可长可短,有点心理治疗中自由联想的意思。聊着聊着,学生时而哄堂大笑,时而集体沉默,最后全体学生动作整齐划一的起立向我鞠躬,高喊:“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笔者的情绪也被带动起来,平生第一次当着学生面哭得像个孩子。至此,班级的基本框架就组建成功了,各班委各司其职,每位同学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结果就是笔者成为了同事们口中的“被架空的班主任”。

(二)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班集体的任何仪式首先要是学生认同的,学生能从中获得归属感。所以仪式设计者应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他们的想法,并尽可能地滿足他们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邀请学生参与仪式的设计。学生自己是最懂得自己的心思的,让学生参与可以使活动最大限度的符合学生心理。而且学生从被执行者转变为主设计人,伴随着身份的变换,学生更容易理解仪式传达的精神,更快认同仪式传达的精神。

比如,开展元旦联欢会,活动中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要把活动组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设置条条框框,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体验而不应过分在乎结果。要让学生作为仪式活动的主角,让每个人积极参与其中,让每个人都有表现机会。不必过多的在意表演形式,那些反复排练的节目是很优秀,但是个人觉得过多的重复让人感觉厌恶,已经失去让活动流于形式,而失去灵魂。

仪式感并不只是活动中才有的东西,它是人们对于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件事的态度,跟矫情无关,更不能走向形式化。仪式感的培养是学生的人生必修课,它直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教师作为最主要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正视仪式,理解仪式的意义,积极地参与到仪式中,体验仪式、认同仪式、产生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形成仪式感。

猜你喜欢

仪式感中学教育培养
《小王子》的光芒照亮整个荒原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安托南·阿尔托对后现代戏剧的影响探微
少年成长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