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思考

2020-05-29饶吉开

读天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资源开发社会实践

饶吉开

摘 要: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并倡导以德为上、德育为先,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中“德”是首位的。在当前的学校课程教学虽然每项课程都要求进行德育渗透,但我认为主阵地还是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这门课程的所有重点都是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如何去开展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去立德树人,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是让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回归生活化。让课堂与生活完美接轨,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培育学生德育种子,在长期的呵护下实现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资源开发;社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系统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课程也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时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所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进行正确的引导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首先得让课程回归生活,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

何为生活化?即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生活性,明确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要求课程教学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去让课堂生活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转变观念,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道德与法治”的前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2016年部编教材的面世,“道德与法治”方才走进师生视野,进入中小学课堂。为什么要更改为这一名称?很明显,这是社会需要、时代需要。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公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因此,部编教材的编写遵循教育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教材编写中增加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比重,同时也结合教材内容将名称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从教材编写意图上,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内容是“道德”“法治”两个方面,我们的教学的重点也要放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两个方面。

二、 创新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材

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要创新我们的教学策略,合理利用教材。教材只是课堂中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的媒介,只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一项工具。要充分实现教材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建构。教材编写是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布局,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生活化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学生是有差异的,简单来说农村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就有所不同,城市的孩子父母多有文化基础,对孩子教育及知识普及要比农村孩子多得多,并且城市孩子因所处环境而见识广、视野宽阔;相反,农村孩子似井底之蛙,很难跨越那片“井口”般的天空,父母多为知识欠缺的农民,对孩子学习帮助少之又少,因此,很难了解到那些高科技,很少见识新鲜事,所以认识有限,视野相对有限。我们现在的统编教材现在是全国统一使用,对于同一课题的教学我们不可能照本宣科、唯教材是遵,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去使用教材,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好达成教材育人目标。

三、 注重身边资源开发,从学生身边挖掘教育案例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以理服人、以理感人的目的。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注重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学生身边的资源便是“活动”育人教材,这些材料具有真实性、警示性、可感性等特点。这些案例是学生真实认知其过程,知晓其结局,对个中要害掌握得一清二楚。比如,小学高年级学生最容易冲动,总会聚众闹事、打群架等等,我们在进行《刑法》知识教学时,就该多向学生普及“人身伤害处理办法”的相关法律知识。普及这些法律如果我们只是给学生读读法律、讲讲要害,学生可能大多数是充耳不闻。如果我们挖掘一下身边资源,以身边学校的相关案例为例,讲讲事件过程,强调事件结果,重点突出法律机关如何适用法律宣判案件,相关责任人受到何种处理,这样一来,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定会是刻骨铭心,对学生的警示效果、震慑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四、 注重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生活化的三大要求就是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走进生活就是要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活,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天然雨露”,品尝社会生活的真实“滋味”。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尊老爱幼。只是嘴里说,学生心里知晓,但却很难落到实处,学生也体验不到助人为乐的、遵守秩序真实感受。如果我们真实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让他们为老人们梳梳头、洗洗手、打扫打扫卫生,老人们对他们的夸奖、称赞、感谢的情景可能会让他们终生难忘,教师在此情此境中在进行情感升华,将知识要领进行传达。所谓“实践出真知”,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开展教育,他们便能感知世间人情冷暖,品味到生活的真实味道,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够真正把尊老爱幼的公民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而言,将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接轨,带领学生跳出学校之“井”,走进社会大学校,真实体验现实生活,让我们的课堂现实化、生活化,定能让深植于孩子心灵深处的那颗道德“种子”生根发芽,开出似锦繁花。

参考文献:

[1]姜福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生活化路径探究[J].赤子,2019(25).

[2]张东香.试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文渊:中学版,2019(2).

[3]周尚芬.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

[4]邓炳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求知导刊,2019(5).

作者简介:

饶吉開,贵州省毕节市,贵州省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资源开发社会实践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