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诗词资源有效进行主题教学

2020-05-21沈蔚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题材意象诗词

沈蔚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比重在加大,同时在内容的安排上也呈现出“内容主题”的特点,比如初中阶段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主题分别是“学习生活”“人生之舟”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扣住“内容主题”组织有效教学,注重教材编排的特色,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价值,从而高效地完成古诗词的教学。但是一线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忽视课程内容的主题化。许多一线教师忽视教材的安排,还是按照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的方法,进行重复的单篇教学。2.忽视课程资源的整合。许多一线教师仅仅注重主题教学的形式,而不注重资源的整合,结果造成课堂的混乱,目标不清晰,教学重心脱离。3.忽视问题解决的互动。许多一线教师错误地理解“主题教学”,认为“主题教学”就是提炼一个主题,然后进行依次讲解,结果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主题教学是从文本中挖掘出一定的主题内容,以提升学生精神品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探讨中,进行解难释疑,从而收获探究主题的喜悦。本文结合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谈一谈主题教学有效运用。

一、整合文本,进行题材式主题教学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确定一定的教学主题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中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种类众多。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资源进行有序整合,梳理出符合学生阅读的主题,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而合理地阅读,从而让学生更能够体会古典诗词的内涵。统编版语文教材按照一定的“主题内容”进行编排,而古典诗词主要有边塞、山水、咏史、咏物、送别、爱情等。这些是诗人反复吟诵的题材。教师可以对文本内容的信息源进行有效梳理,从而确定在古诗词主题教学中,进行题材式主题教学,从而探寻出诗词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情趣。

首先,整合文本,进行有序的题材分类,确定主题。诗人的主观情感和生活经历往往会反映在诗词作品的题材上,一定的题材反映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它是经过诗人认知、加工、提炼而成的。教师如果对文本题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比如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整合,发现初中文本中以“边塞诗”“山水诗”“咏史怀古”题材为主,而且这三类题材的诗歌在创作上營造的意境、构成的画面、表达的情感也各有特色,教师可以根据题材的特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在讲解“边塞”题材的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课内的《使至塞上》和《雁门太守行》两篇文本,补充《夜上受降城闻笛》和《逢入京使》,从而体会不同的情感内涵。

其次,求同存异,探寻不同题材的主题情感。相同的题材,由于作者创作的时代不同,在作品所要表达情感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题材的分类,确定一定的主题,探寻相同的题材所呈现出的不同特色。比如“边塞诗”,教师可以对文本中边塞诗进行梳理,发现常见的边塞诗的情感主要有:1.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2.久戍边关,思乡怀人的情思;3.年年征战,对战争的厌恶;4.感叹自然的无限风光。教师可以在以上情感的梳理上,挑选出四篇文本,确定“边塞之音”的主题,要求学生对这四篇文本说出其中“塞外的声音有哪些”。由此,学生会得出:号角的声音、鼓乐的声音、胡雁哀鸣的声音……从而体会出不同的边塞的声音所营造出的意境不一样。然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构图,发现诗歌文字的背后更多的声音。比如《雁门太守行》中学生读出的是“敌人兵临城下的马蹄声”,从而构成“奋勇杀敌图”;学生在《夜上受降城闻笛》读出的是“远征之人无限的乡思”,从而构成“月下望乡图”。学生从声音感知到形态,从有声到有形,从抽象到具体,真正走进诗歌,体会出情感。

二、整合意象,进行意象式主题教学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一定的内涵和特殊的意义,渗透着中华诗词的艺术特点和规律。整合意象,确定一定的主题对诗词教学具有一定的作用。以“意象”为突破口,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内涵,走进诗人的内心。

首先,整合意象,进行合理分类,从而确定主题。教师需要对初中阶段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梳理,整合出一些常见的意象,了解常见的意象种类和特殊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从而提供主题的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思路。笔者对初中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常见的意象主要有“花鸟虫鱼”“人文古迹”“地理气候”“历史典故”“节日风俗”等。而“月”“花”这两个意象在初中教材中高频率出现,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有所侧重,并且注意这两个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的区别。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类,从而便捷、准确、有效地鉴赏分析古诗词。

其次,确定主题,进行活动设计,注重意象运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意象成为了一种带有文化内涵的符号,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借助这些意象符号,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情韵。比如笔者在进行“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的探究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月亮”与“情韵”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七年级学生为学习对象,选取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泊秦淮》《夜上受降城闻笛》《水调歌头》进行以下活动设计:1.筛选四首诗歌中的两到三个意象,并且写出这些意象运用的效果。2.挑选出四首诗歌中共同的意象,并且说一说这一意象运用效果的差异性。3.运用这个意象,诗歌表达需要把四首诗歌的意味、内涵、精神表达出来。在活动一中,学生通过三首诗歌和一首词中的意象,会发现情感基调都是低沉压抑,并且通过意象的寻找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构图。比如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学生抓住“明月、风”构造了一幅“友人托明月寄情思”的画面;而在“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学生抓住“雪、月”的意象,构造了一幅“征人月下思乡”的凄凉画面。在活动二中,学生很容易找出“月”这一意象是四篇文本中共同的意象,但是学生也很容易发现四篇文本在使用“月”这一意象时,在表达上运用方法也有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差异。在活动三中,学生将诗歌化为书面表达,写出“月”这一意象表达出的情思。具体片段如下:

生一:月是一缕清风,带走的是李白的思念和关切,月是一方良药,化解了那个贬谪之人的内心的苦楚。

生二:月下的烽火台、月下漫漫沙漠、月下孤寂的高台,是那样的凄凉,他们似乎在诉述着那位回不去的征人无尽的哀愁,那月是挥之不去的对家人的牵挂。

生三:秦淮河岸,那歌舞升平,还有几人记得?那《后庭花》的歌声还在耳边回荡,可殊不知,那烟笼寒水,月笼清沙的景象,那个你、那个国,怎可寻?

由此可知,学生对意象进行整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求同存异,发现不同意象不同的情感内涵,并且将之倾注于笔端,从而真切地表达出意象背后的深层意蕴。

“感人心者莫乎情”,诗歌以真情实感,达到以情动人。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需要紧紧扣住古诗词题材和意象的整合,进行有效归类,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举一反三,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效率。

[作者通联: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砖桥中学]

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学业质量标准,试图改变当前以学科知识点为纲的学业质量表述方式,重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观。素养为纲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时,在各种核心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及其特征的明确界定和描述。特定学科的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结合该学科高中课程内容,对学生在不同学科核心素养上的表现水平及其特征的总体刻画。根据学科实际情况的不同,学业质量标准划分为3-5级水平。不同水平是根据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探究模式或价值观念的综合程度等进行划分的。

猜你喜欢

题材意象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来自林间的风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