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小语种教学模式

2020-05-18何刘洋

商情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小语种雨课堂高等教育

何刘洋

【摘要】在现如今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与互联网的关系网络已经慢慢形成。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高等学校同样需要顺应历史潮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传统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打造线上教学线下用的教学模式,用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以达到最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雨课堂” 小语种 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

一、“互联网+”与小语种教学

(一)“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行动计划在2015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由总理提出,其目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通讯与信息技术将各行各业连接起来,从而让信息之间得以交互,行业之间得以相连。

互联网在当今社会已然不可或缺。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已然成为繁杂信息传递的常用载体,而当代年轻人则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面对这样一群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若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期待,也不再符合学生在该时代背景下养成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三级教育体系中位于最高层次,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媒介,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任。结合新一代学生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教学质量最大化,完成人才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二)小语种教学

随着2013年,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创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业、贸易合作。近年来,中国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语言和互联网一样,是信息共享的媒介,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当今社会的小语种人才作为掌握语言的主体,在中外企业建立商业、贸易关系以及开展投资、合作的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小语种人才使得中外双方的沟通得以进行,合作得以确立,投资得以实现,进而使两国经济得以发展。因此,面对社会的迫切需求,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语言人才的责任。

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存在很多弊端。语言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学好语言,意味着“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而由于中国学生普遍内敛的性格以及习惯被动接受的思维方式,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下,小语种学习者也容易产生类似“哑巴外语”等问题。

而互联网是年轻一代人熟悉的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线下教学与线上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刺激学生开口说话,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大学生。

(三)小語种教学特点

首先,成如上文所述:小语种和英语、日语等大语种相似,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标准开设的。学生除掌握语言外,还需对对象国的国情、文化、历史与文学方面有综合性的了解。大学开设的小语种专业一般不会细分方向。

而英语、日语等大语种则不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经过系统的训练,因此,英语专业类别划分更细,专业性更强。例如大学开设的英语专业根据方向的不同有:商务英语,英语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高级翻译等。

因此,高等学校的小语种教学内容仍集中在语言本身。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小语种教学与初、高中语言教育相似。

其次,小语种与英语、日语等大语种不同,具有其特殊性。国内小语种资源非常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通过网络等渠道接触到语言的可能性很低,学生多为零基础;同样,由于资源匮乏,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即:大一、大二阶段)中,只能依赖老师的讲授。在教师缺少合适的教学材料情况下,只能根据学生的教学情况自编教材。由于学生依赖老师的讲授,教师的选用的教材内容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就决定了教学质量,如果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小语种教学模

为了避免“哑巴外语”的情况发生,理想状态下,学生在输入知识的同时应有等量的产出。而大一、大二学生在初级阶段接受的知识少,不能利用外语完整的表达所思所想,因此,初级阶段,学生“输入”较多。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能够用外语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在中高级阶段,学生“输出”较多。下面将从初级和中高级两个阶段探寻“互联网+”背景下的小语种教育。

(一)传统线下小语种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小语种专业的两个特殊性,在语言的初级阶段(即大一和大二阶段),课程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因此在这个阶段,传统线下教学要求老师充分利用教具和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此阶段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讲授模式是该阶段主要的教学模式。而脱离了网络和多媒体,如何将学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拉进课堂,是教师在线下教学中的挑战。

在语言的中高级阶段(即大三和大四阶段),学生已能用外语交流,因此该阶段教师可以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有效的“输出”。因此,在此阶段,教师的教学设计极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和具体教学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思考和语言输出。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线上教学模式

无论在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中,教学设计都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好的教学设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但是以直播形式开设的线上教育课程,其教学质量与线下面授课质量相比还是存在差距。首先,直播课程形式完全依赖互联网,如果网络出现技术性问题,课程无法进行下去;其次,在直播课程中,学生无法进行小组讨论,无法在课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口语练习;另外,直播课程缺少面对面交流,老师无法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度。因此纯粹的线上教育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利用互联网,将线上教育的软件运用到面授课堂中,能使教学质量最优化。

接下来将以“雨课堂”为例,阐述如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小语种教学。

“雨课堂”是一个微信小程序,具有线上观看课程ppt功能。教师发布ppt后,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进入老师开设的课堂观看ppt,并通过“发送弹幕”和“投稿”功能与老师进行实时互动。“发送弹幕”和“投稿”功能原本只存在于视频里,学生在网络上观看视频和电影时喜欢发弹幕来进行实时评价,“雨课堂”将这一习惯加入小程序,在课堂中使用,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也能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根据情况,调整课堂安排。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课堂就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成为了课堂的参与者。除此之外,“雨课堂”的另一个功能是能在课上实时发送测试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答题结束后,老师能在后台看到学生数据,因此能根据错题和易错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回顾。

无论是在小语种教学的初级阶段还是中、高级阶段,“雨课堂”的使用能够能增加师生互动,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能将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还能合理将时间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输出,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纯粹利用网络进行“线上教学”并不能满足高校培养小语种人才的要求,“线上教育”容易出现技术性问题,导致网络连接失败,影响课堂;也无法进行小组讨论。然而不利用互联网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课堂过度依赖教师,师生之间的互动过度依赖教师的课程设计。而这些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两者的不足,综合两者的优势,实现教学质量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齐雪艳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范式的变革和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

[2]董宝莹,邵星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线上教育模式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3]许娜,储俊,严伟才 “互联网+”环境下“雨课堂”重构高校教学的探索[J].黄山学院学报,2019.

猜你喜欢

小语种雨课堂高等教育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