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2020-05-18张倩

商情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校

【摘要】高校的育人工作本质上是文化育人的过程。为更好地推进文化育人工作,高校应当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注重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培育学校文化特色,通过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丰富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以及动员激励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等方式来提升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  文化育人  路径

文化对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引导和涵养作用。高校是文化传播、传承和创新的场域,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和思想观念。如何构建优秀校园文化、推进文化育人工作是高校面临的重要命题。

一、文化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大到国家和社会,小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积淀形成相应的文化。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资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价值引领、规范约束、凝聚激励、能力提升”[1]的育人功能。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文化育人”纳入高校的“十大”育人体系,这充分说明了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文化源头和努力方向

(一)把握一个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网络信息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日趋激烈,大学校园更成为了一个各种文化角逐、交融、对话的活跃中心。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应当首先确保优秀的、积极上进的文化在校园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庸俗文化和不良文化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化,是高校应当大力弘扬的文化精神。

(二)打造两个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培育学校文化特色

每一所大学都会受到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由于地域文化能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地缘亲和力,可以作为学校文化育人的资源。如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精神、学术思想、名人事迹等等,都是文化育人的天然教材,应当予以发掘利用。

大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带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特征。高校应当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校风学风,提炼和培育学校的特色文化,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有利于学校塑造品牌文化,提升社会影响力。

三、高校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

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性强、持久性高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统筹,还需要坚持不懈的落实、调整、深化和优化。不少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办得热火朝天,可真正做出成绩、做出特色和亮点、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却不多。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文化育人工作涉及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校风建设、文体活动、环境建设等方方面面,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不够到位,导致学校难以形成整体性的文化育人氛围;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设计,育人目标定位不准确,容易陷入“为办活动而办活动”的误区;三是文化育人工作需要长久的实施和及时的反思调整,对学校工作人员的活动把控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高。

基于这些原因,对高校文化育人这项战略工程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尤为重要。高校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宣传部门和学生工作部的牵头组织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育人工作方案,做到既有整体规划又有细化安排,统筹考虑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各个层次和各项要素,压实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并建立一系列的工作机制,如经费保障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在实施文化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反馈和调整,不断地对顶层设计进行优化,对各项体制机制进行完善。

(二)丰富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平台建设

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平台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关键手段,优秀的载体和平台能够成为学生增长知识才干、接受思想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师生群体中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平台种类非常多样化,应当将各种有益的形式进行结合。“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第二课堂、重大仪式、新媒体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作用。”

高校一方面应当根据学校制定的文化育人方案,有计划性地打造学校的文化育人载体和平台,既可以采用精品课程、读书节、主题讲座、校史馆等传统载体,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鼓励师生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网络平台传播和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寻求校外合作,充分借助当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如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等,通过现场理论宣讲、实践活动等更具体验感和真实感的形式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其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

教师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导力量,始终以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和行为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影响文化育人效果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和考核,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精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宣传先进事例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自觉做学生学识和人格上的榜样,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和思想引领。

学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体,也是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最活跃的生力军。要更好地发挥师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的作用、发挥学生之间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这首先要求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其次要创新育人机制,把教师育人和发扬学生个性结合起来。”高校要致力于营造和谐、包容、积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兴趣和需求,为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播和创造的学生提供展现的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激发自我教育的主体能动性,全面提升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职业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儒家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KJ19206)。

作者简介:张倩(1992.06-),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高校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