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哲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审视

2020-04-30李静玲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大学英语教学

李静玲

摘    要: 英语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现今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价值日益突出,人文价值和教育性价值日渐迷失。本文在教育哲学视域审视这一问题,通过“立教育哲学之基,转教学理念;借教育哲学之力,改教学实践”为大学英语教学价值的重构探寻路径。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价值取向    教育哲学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的价值越来越突出,近年来,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得到重视的同时,人文价值却被弱化和忽视,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尴尬。首先,偏重英语的语用功能,轻视英语思维能力的锻炼。其次,英语教学桎梏于应试教育,轻视对学生多元文化观、价值观的培育。本文力图在教育哲学的视域下解读大学英语教学,为其找到理性的价值定位,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路径。

一、教育哲学视角下英语教学的意蕴

(一)教学。

教学的定义一直是教育学界乃至社会学、心理学界反复追问和酌定的问题,关于教学的定义自古以来有诸多的解释。

古代对于教学的定义可见之于《兑命》,《兑命》曰:“学字谓教,言教人乃益己之学。教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业。”教注重传授和身体力行的示范,而学注重自觉体悟和效仿。近代对于教学的定义主要有: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1912年《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1928年《中国教育辞典》把“教学法”解释为“各种教授方术者”。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课程中指出“教学即教学生学”。凯洛夫在《教育学》中将教学阐述为:“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以上教学理念都是在学界较有影响力的观点,且对我国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学不断发展,教学内涵不断丰富。

现今较为流行的两种观点是:“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1](372)“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2](20)。这两种定义似乎较为贴切地阐述了教学的含义,然而仔细审视不难发现其局限性。前者将教学活动的目的归结为掌握教材,表现为一种纯粹工具主义取向。后者将教学归结为引起、维持和促进,却忽略了教学还具有引导学生创造、反思等内涵。当代美国知名学者爱莉诺·达克沃斯明确指出教学关注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不是讲解教材知识,而是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积极变化,创新性、反思性思维得到训练。她将教学再定义为:教学即儿童研究。她认为“教学的目的(或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而精彩观念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拥有精彩观念的机会”[3](43-46)。这一观念区别于以往学界有关教学的种种解释,突破了教与学的范畴。

(二)大学英语教学。

通俗地讲,大学英语教学指的是以大学英语课程为平台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的目的是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学活动以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课程大纲为基准展开。哲学的联系观和二元统一的思想启示我们要用联系的、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从教学形式上看,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多元统一的过程,教学活动是英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英语老师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英语知识。从教学性质看,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二元性。一方面教师的“教”具有二元性,教师的“教”外在的表现为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用技能的教授,内在的表现为英语学习方法、英语思维能力等的培育。教师不仅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学”具有二元性,学生的“学”外在的表现为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英语语用技能的掌握,内在的表现为英语思维能力、英语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甚至吸收英语母语国家的价值观、文化观。此外,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英语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學英语教学不可将知识的教授和文化的传播割裂开来。

二、教育哲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在前言中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价值:一是从国际形势和国家角色阐述了课程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二是从学生的特点、发展的需要及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其影响等阐述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4](34-40)。概括来说,在工具性方面,英语课程的作用表现为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和英语思维能力;在人文性方面,作用表现为传播英语母语国家的人文精神,塑造多元文化观、价值观。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价值。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最根本的属性即工具性。“语言的工具性指的是语言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用于三个方面,即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和文化传播的工具”[5](9)。但是在全球化时代,英语是当今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技能,是一个人提高自我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市场中增加自我价值的必备品;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沟通交流的语言媒介,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鉴于此,英语大多被人们看作一门交际工具。基于这种观点而形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工具性、教学内容的工具性和教学形式的工具性。

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工具性,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学教师往往注重教给学生应试技巧以获得“高过级率”“高就业率”为目标。大学生,一方面为了阅读英文文献、考取资格证书等而学习英语,另一方面,通过培养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用语者进行社会互动而学习英语。从教学内容上看,一方面偏重于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讲授,例如“阅读套路”“作文模板”,另一方面偏重词汇记忆法、语法速记法等知识技能的传授。从教学形式上看,英语教学仍以传统的三中心:课堂、教师、书本为主,教师常常按照教读单词、课文分析、语法重难点讲解、作业布置四步走,导致学生的学习被教师的教案和教材牵着走。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

1.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义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18)。《教学指南》从实际出发对教学目标作了一定修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7](2-10)。大学英语学习目标不囿于语言技能的掌握,而在于文化素养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

2.教学主体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独具特色的分支学科,其目标不仅履行着服务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功能,更重要的在于通过陶冶、塑造、展开人天然的个性实现“人性”的回归与完美,最终完成面对“人”的教育[8[(71-74)。学习大学英语的主体大多是已成年的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经验习得方式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思维的加工经历了由表象理解到本质探索的过程,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超越了知识识记的范畴,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成为他们的思考对象。大学英语老师应该对大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引导他们探究英语语言文字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理解他国文化,培育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观。

3.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承载了一定的西方国家的文化,这些教材大多节选自西方国家的名人演讲稿,或地理人文杂志、小说等。学习此类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只有了解他国文化,才能增加理解和信任,反之则会增大彼此的误会。比如,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我国通常会设置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这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是,在一些西方人看来,这是一种特别的看待,西方人不愿意将自己当成弱势群体,他们希望自己永远保持着青春活力。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囿于应试教育,无疑会加重大学生的唯利主义的心态,也会使部分同学对英语心生厌倦,只有重新审视大学英语的人文价值,才能让英语教学充满生机,保持鲜活。

三、教育哲学视角下探寻大学英语教学价值的路径

大学英语老师“对‘价值认识的‘教育是什么的探寻则需要转换路径,用实践理性取代理论理性,并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寻求其多元统一”[9](1-5,111)。

(一)立教育哲学之基,转教学理念。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主要表现出以工具主义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在教学内容方面,英语老师只是关注学生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的学习,不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所承载的文化的学习;在教学形式方面,大学英语老师的教学更多的是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理念的偏差和落后,必然引起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有鉴于此,大学英语老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正是一场教学活动改进的发端。

首先,积极转变教学目标,树立三维目标理念。在知识能力层面,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用技能的发展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能听得准确、说得流利、读得通畅、译得贴切。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以促进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技巧为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了解英语文化为目标。其次,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由单一的灌输式、讲授式的教学转变为多元、互动、发展式的教学模式。最后,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做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10[(135-136,139)。

(二)借教育哲学之力,改教学实践。

第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对教学问题的发现,是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和学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问题,并在互动中考量主要问题,将思考聚焦在主要问题上。在进行分析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分析的维度和方法。从哲学上看,寻找问题的答案之前,主要回答两个问题: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大学英语老师首先要认识这个问题,该问题是教师的教的问题抑或是学生的学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抑或是教学手段的问题?回答了是什么并不能真正认识问题,大学老师还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问题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考察,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由此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认识,为问题答案的寻找提供方向。

第二,提出问题,改进实践。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性价值的迷失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大尴尬问题,如何找寻迷失的人文价值,如何激发大學生主动地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学英语老师应当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分析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例如一些学生喜欢学习英语是基于对英语文化的好奇,且这种好奇心成为其终身学习英语的一大动力,一些学生源于对死记硬背单词的厌恶,在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后即不再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要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英语课是否具有“照本宣科”“偏重语法”“只讲考点”的特点?通过提出此类问题为教学实践的改进提供方向和启发。

第三,回答问题,总结经验。大学英语老师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能为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积累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建立自己的教学智慧。哲学的发展观启示我们事物的前进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经历着数次的否定到肯定、再否定到再肯定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工具价值是当今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学英语老师在调整价值取向的过程中,必然遭受到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压力,此过程所产生的问题正是大学英语老师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回答,寻找适宜的途径融合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南京师大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3]成尚荣.教学的再定义及其变革走向[J].人民教育,2012(18).

[4]王蔷.深化改革理念提升课程质量——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5]张建佳.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性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03).

[8]高旭阳.思维在“断裂”处穿行——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找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9).

[9]李润洲.“教育是什么”的哲学追问[J].现代大学教育,2012(01).

[10]李庆华.改变教学理念,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困境[J].海外英语,2012(16).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大学英语教学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