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外宣报道中的中国话语构建

2020-04-30张颖曦王琪詹绍霞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

张颖曦 王琪 詹绍霞

摘    要: “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识,已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下的中国新格局。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西方一些媒体存有误读。因此,中国新闻媒体的重任凸显,必须抢占“一带一路”外宣报道的中国话语权。针对中国媒体外宣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研究中国话语与语篇功能和词汇语法功能相结合,使中国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自己”,用“中国话语打动中外观众”。

关键词: 中国话语    语篇功能    词汇语法功能    “一带一路”    中国媒体

一、“一带一路”外宣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状况、民族文化等的差异,一些国际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有所不足。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媒体主动挑起了“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大梁,利用外宣报道向国外受众提供一个真实且全面的“一带一路”。但中国媒体的外宣报道尚存在一些问题。以人民网为例,作为我国主流媒体之一,致力互联网优势媒体宣传,维护中国媒体外宣报道的主流和纲领。然而,基于内容分析,人民网的“一带一路”外宣报道,在具体内容、用词措辞、传播思维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 报道内容不足

人民网首页“一带一路”专题频道“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过于注重新闻时效性,部分板块内容少,以记录事实为主,描写和议论较少,导致话题关注度低,影响力较弱。

(二)传播思维单向

基于“一带一路”外宣报道,人民网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媒介优势,沿用以往媒体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展开,未能兼顾国内国际两个视角。

(三)报道选词重点模糊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地域广泛,涵盖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合作。人民网“一带一路”外宣报道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认知等差异的影响下,高频词汇缺乏,不足以凸显参与主体与核心愿景。

二、用中国话语讲述“一带一路”

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的理论、思想、经验和政策,且具有现代性的话语表达。中国媒体的外宣报道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有利于打破西方媒介垄断地位。“一带一路”外宣报道的中国话语,要解答“谁在说话”“如何说话”“说什么话”“为谁说话”“如何对话”等基本问题。重要环节在于对“中国性”的真实揭示和对“西方性”的正确解读,弥补“中国性”的缺失,消弭所谓的中国“西方性”,进而塑造中国话语权下的中国新形象。

“一带一路”建设若想用正面发声迎接西方对华舆论战,其对外舆论宣传离开不了语篇功能和词汇语法。这里,援引韩礼德(Halliday)的语言纯理功能进行阐释,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后者指的就是将语言组织成语篇的功能,其形式是衔接的,语义是连贯的。前两种功能都基于讲话者立场,他们的经历、观点和态度都需要通过语篇层面实现。就词汇语法层面而言,约翰·辛格莱(J. Sinclair)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中指出,词汇语法理论注重实证主义的描写与验证,认知研究注重语言结构的认识理据,描写句法个性及研究句内的词语分布及变换特征。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仅受语法规则的制约,而且受选择词汇的制约。因此,在对外宣传报道中,中国话语既要与语篇功能相结合,又要与词汇语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用中国话语推进“一带一路”

推进“一带一路”向前发展,对中国媒体是一个挑战。在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国家利益面前,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构建“一带一路”对外宣传的视角下,以实现中国话语与语篇功能和词汇语法相结合为例,打造我国当前国际话语权体系,并探讨。

(一)语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都需要通过语篇来实现

1.为了实现概念功能,在对外宣传报道中要明确“一带一路”的概念问题。“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以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穿越各国中心城市,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创建经济走廊,使得各国经济互助,共同成长。新闻舆论工作应处在意识形态最前沿,中国正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确保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力争具有较强全球影响力的外宣媒体。

基于中国话语与语篇概念功能的结合力度,我国外宣媒体在“一带一路”的宣传中必须突出共赢的基础,再运用最简单和常规性的逻辑和语言讲述对外宣传内容,厘清外宣的出发点和动因,营造全球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应该作为中国媒体对外宣传的长期战略。《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直接谈到,我们对相关国家的援助不关乎“政治渗透”。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和国际交流是为了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与邻近国家关系,旨在解决民生问题,为本国发展创造机遇。

2.为实现人际功能,在对外宣传报道中,要正确且清晰表达出外宣报道人的态度、身份、地位及对所报道事件的评判,从而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以维持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但是,人民网在“一带一路”的外宣报道中,较少援引或转载国外媒体的相关稿件,导致该媒体外宣报道“以自我为中心”。稿件来源的丰富与独特的新闻视角和新闻立场,代表着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人民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以及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的稿件来源,必将有效影响中国对外传播的效果。我们应构建中国话语与语篇功能的结合,处理好“一带一路”中国与各国的关系问题。

构建中国话语与语篇人际功能相结合,强调“一带一路”是为了参与国一同发展。“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倡的,我们必须让中国话语与各国声音深度交流,寻求多种开放性成果。中國话语更要注重与他国话语的兼容并蓄和共通有无。措辞时应当注意姿态,不要用“中国主导”等字眼,应当是参与国共同参与,一同协商相关事宜,多用“共同协商”“共同建设”等词汇。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稿件来源,原创作品占据一半,其余稿件则援引或转载国外媒体。这样的稿件分配有效避免了文章来源的单一性、偏向性,并兼顾文化、文字来源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有助于国际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全方位理解和关注。

3.要实现中国话语与语篇功能相结合,必须尊重中国的外交话语和元文化,同时适应瞬息万变的全球局势和信息传播的新需求。中国价值观中的“无私奉献”,外宣报道翻译要慎重选词。由于文化差异,一些在中文并没有问题的词汇、语句,翻译为英文之后便存在歧义。因此,在宣传报道时,遣词造句不但要注意在本国内的理解,还要考虑翻译之后的文化差异,谨慎选取词汇,尽量减少歧义与不必要的误会。

(二)词汇语法理论在中国媒体话语中的实际运用

词汇研究是语篇研究的一个基础,对词汇语法的研究拓宽了外宣报道中中国话语的研究范围,使语言研究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以《中国日报》为例,通过对词汇密度分布和高频词汇使用的研究,可以深度剖析新闻报道语篇背后的情感态度和意识形态。

1.词汇密度的分布。词汇密度常见于语料库统计分析,分析语篇中的信息量,常见测量方法之一是类符/型符比,也可进一步探讨说明语篇的词汇难易度。《中国日报》中有关“一带一路”外宣报道的类符/型符比为20.23%,前两级词汇所占百分比总和分别为72.86%(马冬丽,尚学南,2017),即语篇报道中的词汇密度和信息量适中,说明这些语篇相对容易,大多使用的是常规词汇,易于读者阅读和把握主要内容和观点。

2.频词汇的使用。词汇频率统计一般用于文本分析,词汇使用的密度和频率都能反映出文本的语义表征。就“一带一路”的外宣报道内容而言,《中国日报》的版面覆盖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合作发展、亚洲区域、国际化、双边关系等。利用“语料库在线”的方法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外宣报道中的高频词主要有China(207),said(109),road(79),cooperation(58),Xi(52),development(51),trade(50),Asia(32),visit(27),bilateral(23),economic(21)。从以上高频词语义倾向分布上不难看出,“一带一路”的外宣报道更关注与中国相关的内容,特别是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和公开发言。“一带一路”倡议已然全面施行,大量全面且公开宣传其发展模式是有必要的。如高频动词said和China,road,Xi的语义倾向搭配,必然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公开宣称其发展理念,由相关国家领导人现场解读和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深入人心。另外,如cooperation, development, trade和economic的频度不容小觑,更凸显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使沿线和参与国从中受益,形成多方互通、合作的发展局势。如Asia和bilateral的高频使用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彰显,立足本土,惠及邻国,促进亚洲区域内的各国共同发展。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及施行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该如何对外宣传值得认真思考。中国媒体的“一带一路”外宣报道必将有利于让更多人关注且正确解读,进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加有利于国家间及国际上的信息沟通、经济推动、资源整合、凝心聚力促发展。势必要求中国媒体进行“一带一路”外宣报道时,尊重客观事实,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信息整合和新闻报道。另一方面中国媒体应创新传播方式,将“一带一路”外宣报道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推向世界,推进“一帶一路”倡议更深入、更实在地发展。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外宣报道过程中,凸显中国话语与语篇功能、词汇语法相结合,中国媒体能够在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及促进全球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贡献一份独具特色的“中国”话语。

参考文献:

[1]焦金.央视新闻“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6.

[2]马冬丽,尚学南.基于语料库的“一带一路”新闻语篇词汇的对比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3]“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与新挑战[J/OL].人民网,2013.

[4]詹绍霞.“一带一路”外宣翻译的话语风格与身份研究——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J].新闻战线,2018(11).

项目来源:本论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一带一路外宣报道的中国话语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CX 2019066)阶段性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詹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