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2020-04-30吴琼胡静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吴琼 胡静

摘    要: 对民族地区高校而言,能否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事关人才培养大计,直接关系能否培养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思政教育的开展,必须敢于改革,追求创新发展,加强新思路和方法,保证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及时高效,提高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使其更加具有亲和力。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

在2020年实现全国全面脱贫的背景下,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尤为迫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合格人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办学基础薄弱。面对此种形势,就要加强思维创新。本文就如何加快民族地区思政教育改革,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

(一)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成果融入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形成的理论成果,能够指导高校思政教育实践,高校思政教育应把握其内在规律,把它作为思政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思想成果,任课教师不仅要学懂,更要理解透彻,把握思想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及重要意义等,并在思政教育中予以落实。在深刻理解思想要义的基础上合理施教,以此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使其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铸魂育人,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各族人民都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念,应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让他们积极奋斗,投身于国家和民族大业,勇做时代的开拓先锋。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除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课程、进入教材外,还要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为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园主要显目位置通过海报、橱窗、宣传栏等张贴宣传,同时注意方式方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使其内化为自身追求,并在实际行动中予以体现。

(三)加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立德树人,重视开展思政工作,保证思政育人的全面性[1],给我们重要启示,高校应当加强资源整合,汇集各种力量,利用各类课程实施思政教育。例如,在管理、服务、社团、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努力在各门课程中挖掘育人要素,把这些育人要素融入第一、第二课堂中,完善学校育人机制,切实构建起立体育人体系,确保每个部门、每种资源、每门课程都起到育人作用。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

(一)课堂教学中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该思想理论极其重要,有助于实现中国梦。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政治意义、理论作用与现实价值。在设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其顺利进入教材,进入思政教育课堂中,转化为学生思想的武器。近两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对原有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充实了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党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授,并用其指导高校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直接、完整、准确地听到、理解党的新思想、新观点。要对广大青年学生因势利导,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搞清楚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理论、文化、制度自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正确树立“三观”,一心读书,追求德才兼备,让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建立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推动祖国发展。

(二)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

经过数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囊括人文精神、民俗知识及思想观念等内容,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思政教育更好地开展下去,让其育人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同时,使教育内容更加灵活,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让少数民族学生产生亲切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让他们更加爱护我们的国家,内心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三)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近年来上海市一直不断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在此过程中,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将思政教育穿插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该理念倡导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思政教育与德育元素,建立健全思政教育大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能够使各类课程都起到育人作用,确保每门课与思政理论教育保持同步,并产生协同效应[1]。民族地区高校要特别重视在民族类课程群实施“课程思政”。此外,还要把统筹推进各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体化建设作为学校育人的一项重要工程,使思政教育能够有效育人,建立课程大思政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铸魂育人的任务和使命。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

(一)发挥融媒体的育人作用

当前,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虽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作用,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载体。为此,需要做好校园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工作。加强学校网站上的大学生贴吧、论坛、“易班”班级社群和“两微一端”的建设,注意思政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尽可能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生活相贴近,大力开展“微”思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新媒体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可加强应用增强思政教育活力,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意义重大[1]。现如今,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日益紧密,对整个教育教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政教育必须加快变革,与新媒体技术紧密结合,使其内容得以广泛传播。

(二)发挥党团组织的育人作用

为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可发挥党团组织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各类组织,如共青团、学生会及学生党员应当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采用专题报告会、党史学习小组、马克思主义青年培训班等有效形式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联系且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第二,在学生社团的基础上,一旦遇到各类节日及相关纪念日,利用宣传橱窗对青春正能量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注国家时事政治的宽广胸怀。第三,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成果开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道德讲堂等,或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相关主题班会。第四,组织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例如,通过举办“最美大学生”“诚信标兵”等活动,发挥大學生先进典型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积极的示范和辐射功效。

(三)在社会实践中育人

民族地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在社会实践中育人。校外实践活动可采取如下三种方式:第一,若有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第二,利用当地特色优势资源,挖掘学校周边及学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们参观走访学习,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第三,组织学生暑期下乡活动,比如说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走出校门,接触外面的社会,下基层、到人民群众中,把课堂上学习的思想道德内容放在社会中实践运用。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中国国情,知晓社情民意,让学生受到教育,开阔眼界,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民族责任感。

(四)在校园隐性文化中育人

所谓的校园隐性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下面分别介绍:一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育人,主要指的是校园文化主体有目的地通过校园的建筑、校园景观、湖泊、树木等进行人文改造利用,发挥育人的功能,是自然环境人文化的结果。物质文化环境营造得越美好,越能对人产生熏陶作用,越能使人感到精神愉悦。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孩子在身边的所见所听所闻,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为了加强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应将具有育人作用的独特教育符号,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等物化在建筑中,在校园建设中体现和反映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取向,在规划布局中考慮文化的因素,在装饰美化中注重融入德育元素。例如,在校园道路边、橱窗里、教室教学楼的墙上均可以张贴或悬挂有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作品等,在校园建筑墙面上可以描绘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服饰、展现民族文化的特殊符号等,使校园物质环境富有浓浓的人文气息,让校园处处发挥育人的功能,使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圣地、艺术殿堂。二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育人,主要指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学习校训、校歌,树立榜样、学习先进,营造赶超比的积极向上氛围,积极加强“三风”建设等。这样,学生在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就会感到如沐春风,并且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气息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

(五)在服务学生中育人

对于高校而言,能否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学生工作能否做到位,将学生确立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做好引导工作,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注重环境创设,助力大学生成长[3]。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在此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保证其实用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相较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在经济、就业和心理等方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所以,对于家境困难、求学阻力大的学生,应提供资助,让其安心学习。为其学业与就业提供大力指导,尽快完成学业;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变化,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其切身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推动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力军,对于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所以,民族地区高校要严格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出一批批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民族地区高校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李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09-12-23(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工程项目(编号:2019JGB3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SZ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8年科研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8YB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8年校级教改课题(编号:JGYB 2018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