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

2020-04-30郑伟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郑伟

摘    要: 高校立足新时代,通过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第二课堂思政,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思政教育体系,建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思政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创新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完成这样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要培养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更加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建设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及第二课堂思政,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制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开创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

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课程,课程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每一门课程都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自2014年上海市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以来,全国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不是基础课或专业课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大思政观,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是对教育本源的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义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进入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教学模式,为了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必须厘清几个关系。

(一)课程思政中几个关系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思政教育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及“形势与政策”,即通常所说的“4+1”思政课。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其他各门课程则为思政课程提供丰富的营养[3],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着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基于专业和行业背景,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课程思政更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4]。

2.课程思政的核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以价值为引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传播,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3.课程思政的关键

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要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重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其次,通过交流、培训、学习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的选择能力,同时建立课程思政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价体系。

4.课程思政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为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由于人的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因此,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思想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核心。新时代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有两类主题,教师可以考虑从中选择。

第一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大的理论成果[5],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将此在课程思政中传播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客观地认识中国和外部世界,从而识大局,辨大势,进而胸怀大志,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第二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是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里,既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文化,又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立德修身文化,还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立志文化,更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和担当,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将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其中,不仅学会为人、处事,更开阔眼界,在增长学识的同时获得人生智慧。

5.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思政中,因为课程本身的定位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思政教育的内容应以隐性的方式为主传递给学生。在隐性思政中,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或不会明显地意识到在接受教育,隐性教育方式更具深入性和持久性,更能入脑入心。

结合隐性思政教育方式,各种教学方法诸如讲授、讨论、直观演示、练习等皆可在课程思政中使用。将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创设情境、确定任务、任务实施、实训演练、评价总结等各教学环节,对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价值引导和行为示范,以理解和把握课程中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通过持之以恒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提高道德品质。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思政。当今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据2018年12月公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8.29亿,20岁—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6]。针对新时代学生网络用户的特点,推动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在全媒体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和各种媒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面向智能时代的“课程思政”。运用互联网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利用课程论坛、讨论区、手机APP等开展课程思政,与无形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建设

厘清了上述五个理论问题后,就要开始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定位与设计中,要有课程思政目标。依托课程的学科背景,从课程涉及的人文、历史及现实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炼整合后有机融入课程內容中。在课程教学组织与安排中,通过显性与隐性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递出知识背后的价值观念,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及时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将课程思政成果编写入教材中,将成果固化并推广,使更多的师生受益。

三、从课程思政走向专业思政

高校专业是指某一学业门类,专业既与某一学科相联系,又与一定的职业相联系。在高校,人才培养依托专业而进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专业学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教学内容占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大部分,专业学习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在专业层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专业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统筹课程思政,又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面。

在新生入校开展专业教育时,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如将本专业领域内的先进人物及其奋斗精神、典型案例及新技术发展介绍给学生,在专业层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专业技能竞赛或学科竞赛中,鼓励学生发扬工匠精神,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落实到备赛的每一个环节。在专业实践中,要求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大胆创新。如在毕业方案设计中,根据专业的特点,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切忌抄袭和剽窃。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中,要体现思政教育要求,做好思政教育的系统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文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思政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推动第二课堂思政,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思政教育体系

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程和专业学习之外,还有各种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种类繁多,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种公益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培养特长、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因其活动的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欢。因此,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新时代,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教师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要从活动主题中提炼出思政教育元素,结合社会热点、时代发展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及第二课堂思政,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五、建立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长效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进这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构建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机制。

(一)建立思政教育的领导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高校要成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学校主要负责人挂帅担任组长,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担任成员,各二级学院也可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小组进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及第二课堂思政协调发展。教务处负责制定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实施办法,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人事处负责制定相应的教师思政教育考核办法,设置课程思政考核指标。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指导[3]。

(二)加强思政教育的制度建设

建立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新机制,必须有制度做保障。要制定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第二课堂思政的实施指南,指导教师、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制定相应的思政教育考核办法,激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鼓励教师及各类人员开展思政教育研究,将思政教育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教育中。

六、结语

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从专业思政到第二课堂思政,要建立大思政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及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放眼新时代,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将高校思政教育向纵深推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昌切,黄灯,拨开功利的荫翳,回到教育的本源[J].粤海风,2012(06):3-9.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sizhengwang.cn/zt/7102/xjpzsjlsxzzgz/jhyw/2017/1022/92.shtml.

[3]吴贵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

[4]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25-128.

[5]辛鸣.专家带你读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解读[EB/OL].http://www.xinhuanet.com/talking/19dbgjd/sjdbgjd03.htm.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下高校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以《企业审计实务》B混合式教学改革为例”(项目编号jg2018078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